两百年前,我问母亲:“光”和“霜”,“明月”和“故乡”有什么关系?
母亲像一位老师细细地解释说:“‘诗仙’李太白的《静夜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前两句是比喻,太白把静夜里那明澈的夜色比喻成是冰天里的霜,那正是诗的巧妙。后两句是诗人触景生情。夜?正是那轮明月悄悄地勾起了太白的悠悠思乡之情”。
我却不懂了,我不懂什么是比喻,什么是触景生情。于是我在一种懵懂中开始去追月,去寻找有关月的东西,也不知道是什么。
我的故乡是在遥远的山里面。低头就可以看得见或枯了的草丛或郁郁的花朵
;抬头就可以看到蓝蓝的天,或是高高的山峰。
那些老人总是说:“山的那边就是海”。而我也不懂海,就像不懂月一样。父亲离我去得早,在我四岁的时候就永远地成为了大山的守护者,永远地看着大山的暮霭与朝霞。一直是母亲鼓励着我不要放弃追求。或许,母亲注定是个孤独的人,却不忘把幸福往我的心里沉淀,沉淀在我心灵最脆弱的地点。
由于在大山,母亲因为要让我读书就到山的那边去了,就是老人们说的“海”的那边吧。读到三年级,才知道“海”就是很宽广很辽阔的河水。母亲很少回家看我,一走就是几年啊又几年的,偶尔回去一次,等到梦醒时,她已经不在自己的身边了,只留下一丝冰冷给我,偷偷流下眼泪。有人说我是一个孤儿,孤儿是什么呢?我连母亲都没有吗?一次又一次,我又偷偷地哭了。
直到读初中时,我终于明白母亲不是一个狠心的人。直到真正地读懂母亲,我才知道幸福一直在我身边,虽然山和海是那样的远,母亲却在我的头上,成为一轮明月。
从那以后,每个有月的夜晚,我总是看着茫茫宇宙,想念着母亲,爱着母亲。很多时候我幻想着站在母亲的旁边,看着海浪,看着星星和月亮。
我不知道没有我的日子,母亲受了多少苦。
一直以为我抓住的是岁月,一直以为母亲永远是一个年轻漂亮的女人。当第一次走出大山,去到海看到母亲时,我茫然了,母亲的脸上尽是岁月的痕迹,深深地压到了我的心,才发现原来自己抓住的只是一手的悲哀和惆怅。
回到故乡,我更加爱上了月,突然间觉得月明显有一些皱纹了,因为她被岁月一脚又一脚的踩踏。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一种想要解脱而不能解脱,想要承担却承担不了的痛苦拼击着我的心。
追月。
我从李白追到现在,就是为了看看母亲那憔悴的面容?
终于明白了。明白了母亲所说的比喻,也懂得了触景生情。
“太白”的《静夜诗》果然是巧妙啊!“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母亲是太白吗?母亲会思念故乡吗?
追月。我已经追了很多个世纪。
追月。我追到了母亲和母亲给我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