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中的玛妮》读后感
安娜此刻就在海边,望着远方墨黑的海天交际线,任凭清凉的海风抚摸她的长发。那与玛妮的一幕幕浮现在眼前,一起划船,诉说各自的秘密;一同采蘑菇,敞开心扉的拥抱。
《回忆中的玛妮》讲述的是一段在黑暗中悄悄结缘的奇丽的友情。安娜是一个早年失去父母的女孩,因缺失了爱而变得冷淡无情。她总是独自一个人在海边发呆,拒绝所有人的拥抱,不回应所有人的关怀。在一个偶然的黑夜,安娜“遇”到了玛妮,两个年龄相仿的女孩从此结下了一段深深的情谊。在玛妮真挚的关爱和陪伴下,安娜从一个冷漠的“怪胎”变成了人见人爱、友善活泼的女孩。在安娜感到孤独的时候,玛妮总是温柔地安慰她:”你是我永远的好朋友,我会一直陪伴你的!“在安娜感到怨愤的时候,玛妮总是理智地劝慰她:”他们其实是爱你的!“在安娜感到痛苦的时候,玛妮总是紧紧地拥抱她:“在所有的女孩中,我最爱你!”这份友情珍贵又温暖,像阳光的味道,温暖着安娜的心,教会她信任与爱。
让人惊讶的是,当我以为安娜和玛妮从此会一直相伴到老的时候,却发现玛妮竟是安娜外婆的化身!玛妮其实只是安娜心中的幻象。因为安娜小时候经常听外婆诉说她童年的故事,所以在内心里塑造出了一个年轻时光的外婆,成为她内心一直渴望的好朋友。发生在安娜身上的变化就像一场美梦,迷离又美妙。逝去的外婆给安娜童年播种的爱,却化身为了玛妮的友谊。这份友谊虽然是虚无的存在,却真挚而细腻,是身为孤儿的安娜内心最渴望拥有的。正是这样一份友谊,没有血缘关系,却充满了浓浓的爱,温暖了冷漠、自闭的安娜,帮助她在漫漫黑夜中迎来了光明。当光明来临的时候,玛妮消失了,安娜从此变得开朗,放下了怨恨,学会了宽恕,也结交到了现实中的好朋友。玛妮成为安娜心中永远的回忆,而回忆中的玛妮象征着那份真挚的友谊,将一直支撑着安娜快乐地度过一生。
对于安娜,她缺失了亲人的爱,却从玛妮那里获得了跟亲人的爱一样珍贵的朋友的爱;而对于玛妮,安娜回报了她同样的爱。在玛妮因害怕风车独自哭泣时,安娜拥抱她,安慰她,给了她勇气。友谊就是这样,它不会亏待任何一个人,有感情的付出,就会有感情的回报。
我有一个朋友,因为小时候父母工作忙碌没有陪伴身边,成长的过程中缺少了父母的关怀而时常对人发火,以至于没有人愿意与她交朋友。但她渴望有朋友,每次分组活动时,她都希望和我在一起。我虽然一开始也讨厌她,又有其他同学也想跟我一起,但我不忍心让她独自一人,所以我就答应了她,并尝试着了解她。没想到,这一次次“被动”渐渐地化为了主动,我发现了她身上的许多优点。她虽然朋友不多,但她对待友情非常认真和执着;她虽然经常发脾气,但当我受到非议而委屈时,她会挺身而出为我辩解……我们之间,逐渐建立起了信任与关爱。我发觉当时自己努力去理解她的心思没有白费,终于换来了彼此的真心。随后,我的主动融合让我们成了无话不谈的挚友。现在,我们经常会带小礼物给对方,我们从不吝啬彼此的拥抱,我们会一起克服困难。
友谊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在你需要他的`时候,来感化一切的困难。友谊像一块坚固的盾牌,为我们抵挡伤害;友谊像一件冬天的大棉袄,温暖的着我们脆弱的心;友谊又像一艘大船,载着我们过千难万险,乘风破浪。每个人都需要一个真心的朋友,就像安娜一样。安娜有这样一个知心的“幻想”的朋友,与她分享心中的点滴,她很幸运。这一段美好的回忆将会永存她心间。
安娜和玛妮的故事还告诉我们,友谊的互化总是有先有后,如果我们像玛妮一样,先付出友情,也许能更快地收获友情。无论玛妮是幻象还是真人,她都是安娜的知音,她愿意付出爱——不管有没有回报。当然,现实中的友谊不会像小说中的玛妮一样从天而降,所以我们要去当那个先付出友谊的玛妮。如果我们人人都像玛妮一样,先付出真心,让这种感化一切的友谊在人人心中生根发芽,那么,陌生人之间将不再有嫌隙,整个世界将会变得阳光、热忱,并充满爱与信任,那将会有多么美好!
读《回忆中的玛妮》有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回忆中的玛妮》有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回忆中的玛妮》有感1
爱是开启心灵的钥匙,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被人所爱能帮助一个人成长。这是近日我读的一本书——《回忆中的玛妮》给我的体会。
《回忆中的玛妮》的主人公安娜是一个可怜的孩子,妈妈和外婆去世后,她孤独而自闭。在熟悉的湿地别墅,她“遇见”了玛妮并和她成了知心的好朋友。直到林赛一家的到来,他们对安娜的友爱,让她走出了玛妮的幻影,打开了心扉,并解开了安娜的身世之谜。《回忆中的玛妮》情节曲折、扑朔迷离,十分引人入胜,而其中许多充满温情和爱的片段不禁让我眼眶湿润。
在书中,安娜看似是一个冷漠的人,但其实她内心很柔软,也非常渴望能被别人关爱。只是她很小就失去了亲人,不懂得什么是爱,她把自己的心房给关上了。只有幻想中的玛妮能赶走安娜的孤独,其实那是她记忆中的外婆讲述过的自己小时候的故事。
在这个本来应该天真可爱、无忧无虑的年纪,安娜为何会如此自闭呢?归根揭底,这其实应该是安娜的曾外祖母引起的。安娜的外婆玛妮出生在一个富有的家庭,但是玛妮的妈妈专注于举办各种各样的舞会,根本没有时间去关爱过玛妮。在没有爱的环境中长大的玛妮,自己做了妈妈以后,也不知如何去做一个慈爱的母亲。所以安娜的妈妈也不是一个称职的母亲。这些经历造成了安娜这样一个性格。
在别人眼中,玛妮是一个幸运儿,有一个富裕的家庭,但其实她并不幸运,因为她缺少爱,十分孤独。物质上的富裕不是衡量幸福的标准,在爱中成长的人才是真正幸福的。而我正是这样一个幸福的孩子,不仅有父母亲人的疼爱,还有许多许多好朋友的友爱。爱是我最宝贵的财富。
读《回忆中的玛妮》有感2
亲情,对一个人的成长很重要,失去了亲情,就会感觉失去了很多。有人会把曾经的亲情珍藏在记忆深处,直到被现实激发。——题记
一头金黄的长发,常穿浅粉的长裙,被女佣拘束在海边的.别墅里。母亲的模样是别人告诉他,很漂亮。父亲是海军上校,很忙,她几乎没有父母陪伴,她就是玛妮。
她长着乌黑的短发,从小跟外婆长大,父母在车祸中死亡。性格孤僻,不愿意交朋友,由于后来外婆死了,便在孤儿院长大,后来被一对对她很好的夫妇收养。她就是本书主人公——安娜。
安娜的外婆给她讲了许多自己小时候的故事,这些都印在了安娜的记忆深处。外婆给了安娜一张外婆小时候的在家门口的照片,这张照片后来成为安娜在孤儿院时最珍惜的物品,里面的场景也藏在了安娜的记忆深处。
有一年暑假,安娜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去了外婆的家。在那里,安娜想和别的小朋友玩,但又不敢,孤独陪伴着她,让她幻想出了玛妮这个人物,和她玩了很久。其实,玛妮就是小时候的外婆,似曾相识的场景激发了外婆曾给安娜讲过的故事,藏在安娜记忆深处的故事。
那又是什么让安娜幻想出了玛妮这个人物呢?是亲情。安娜一直渴望有父母能爱着她,外婆能陪伴着她,她渴望着亲情!没了亲情,似乎整个人都沉浸在孤独中,没有一丝安慰,只能把曾经的亲情好好地珍藏起来。
亲情,就如一滴滴甘露,灌溉着在成长中的我们。亲情,就如润滑剂,让一家人欢欢喜喜的在一起。
亲情,很重要!
电影记忆中的玛妮观后感
终于等来了今年的Ghibri--《记忆中的玛妮》,改编自英国作家JoanRobinson的儿童文学作品「WhenMarnieWasThere」,也是Ghibri史上第一部以两位女主角展开故事情节的作品。电影上映之前我迫不及待的阅读了原作。
无论是在原作中还是在电影里,Anna都是一个性格内向的`女孩,由于被领养的身世,她孤独有些倔强,不善于与他人交往,尤其对大人严重不信任。虽然内心世界里,她幻想出的与Marnie的相逢、相知是那样的温馨自然,但表面上Anna还是那个孤独的“圈外人”。
经历了父母车祸身亡的Anna,和祖母度过了一段短暂美好的时光后,祖母也病逝了。亲人相继的离世,按照Anna幼小心灵的理解是大人们纷纷抛弃了她,她不能原谅抛弃自己的大人,同时也厌恶被抛弃的自己,自此Anna关上了心门,直到遇到了Marnie。
虽然是儿童文学,却能通过点滴身世的连接将纤细脆弱的心理准确无误的传达给读者,跟随着Anna不由得孤独起来,这方面电影表现的丝毫不逊色。当Anna冲着Marnie发自内心的重复着“我原谅你了!”时,感觉自己也被释放了,Anna终于找到了自己,在成长的路上迈出了艰难的一步。
关于Anna幻想出来的和Marnie亲密相处的情节,被很多媒体大肆渲染成百合情节,对此我不置可否。不过很多细腻的情感交流恐怕只有在同性之间才能产生化学效应,这样的感情同样唯美。
最后我想说,这是一个关于孤独的故事,却并不悲伤。疯狂原始人观后感1000字电影再见列宁观后感
记忆中的玛妮观后感
01
如果不是开头的龙猫标识,我根本不会相信这是吉普力工作室的电影。整部电影透露着一股悬疑色彩,从开头阿姨对湿地大宅的警告和空无一人的屋子到后来玛妮的突然出现,无不透露着一股奇怪的感觉,而且女主对谁都一股敌意的感觉怎么遇到玛妮就不一样了呢?这里面肯定有些什么,这种感觉在我看电影时一直萦绕在我脑海中。
可是导演貌似就是想要这样绕晕我们,好给大家一种神秘感,一直都不说清楚,所以看到中途我一度想要弃剧,可是一想到这是吉普力工作室的电影,肯定不会太差(所以啊,好口碑是多么重要),所以就一直耐心地看着。
所幸,导演没有让我失望,随着剧情的发展,谜团一点点解开。
原来玛妮就是女主的外婆,女主对她天生的好感是因为血缘关系,亲情的力量,还好是亲情的力量,不然看到两个女孩子在那边一直互相表白,差点就以为这是部百合片了,太可怕了,女主看到玛妮和青梅竹马唉一起跳舞,貌似还吃醋了,也是很可爱。不过不出意料的是玛妮果然是不存在的了,女主见到的玛妮只是一个虚拟的,到后面,女主一直以为玛妮只是一个自己幻想的小伙伴,不是真实存在的人,但后面才发现原来玛妮是自己的外婆,只是外婆早早过世,不知道外婆的名字而。
看到后面忽然想到一个事情,外婆是不是一直都在那栋房子里,只是看到女主这么难过,所以想要出来陪陪她,替她解开心结,所以两人才见面的,也因此还一直和女主说这是两人的秘密。片子中有一幕是两人在森林里采蘑菇,玛妮引导着女主说出了自己内心中真正苦闷的事情,这也是我一直想知道的,为什么她会从小到大,变化这么大?到底发生了什么?玛妮知道原因后第一时间开始安慰女主,还用自己的经历安慰女主,告诉她其实她自己很幸福,让她体会到属于自己的幸福,从而解开心结。
当然最后皆大欢喜,电影迎来了美好结局。
可是整个电影中我最心疼的还是玛妮这个角色。从小就被父母遗弃在家里,佣人们还欺负她,根本没有多少爱可言,可是玛妮还是带着美好的心灵慢慢长大,没有因此变得内心丑恶或者像女主一样怨天尤人,对自己充满厌恶,当然她的青梅竹马和朋友也有帮助,但是更多地还是她自身的努力,即使身处那样的环境,她也还是想要努力好好生活下去,好好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她的心灵是很美好的,对生活充满了美好想法。可是就这样一个美好的人,成家后却不幸丈夫和女儿纷纷离她而去,这些打击对她的身心都产生了很大的打击,在这样的情况下,她没有放弃自己,而是转而将爱倾注在了小小的孙女身上,给了孙女自己生命中最后的爱与光辉。
这是一份孤独、隐秘而伟大的爱。
米林宏昌导演这次导演的这部片子虽然不及千与千寻那样上乘,但还是很不错的了。给导演点个赞。另外没有想到的是,玛妮的配音演员居然是有村架纯,我村姐的声音什么时候这么少女了,居然没有听出来!
02
今年夏天,偶然在网上看见几幅夏日主题的动图。一见之下,怦然心动。顺藤摸瓜找出这些图来自《回忆中的玛妮》,于是将这部电影记入想看的电影列表里。直到入冬,才找了个闲暇的午后,将这部剧看完。
这部剧的内容改编自英国小说家琼安·G·罗宾森的儿童文学作品,但导演用心良苦地将原作的英国背景移植到日本,取景上参考了日本北海道、钏路、厚岸、根室等地的实景,就连金发碧眼的女主人公之一玛妮,在绘制上也更偏向亚洲人的审美。
整个剧情的格局并不大,叙述的是一个少女自我成长的故事。而我却在离开少女时期后,被导演米林宏昌说中往日心绪。
影片里的少女杏奈,在很小时,父母车祸亡故,她与外婆玛妮度过了一段短暂而美好的时光。外婆过世后,亲戚觉得她是个负担,将她送人领养。那是杏奈心底无法释怀的伤痛,也为她少女时期的自我厌弃埋下隐患。
新家庭的和睦抹不掉杏奈的隐痛,特别是她发现养父母瞒着她领取了政府抚养补助,心结更重了。她变得孤僻、封闭,拒绝任何人的靠近和关怀。在一次哮喘病发作后,养母决定将她送到乡下的亲戚家疗养。
阿加莎·克里斯蒂曾说:“年轻人太容易受伤害了。那么无情,那么肯定,那么慷慨,那么苛求。”皆因半熟的少女都是敏感而多思的,心事同雨脚般密密麻麻。对待外界事物,会有种先入为主的偏见。电影里的杏奈,看不到养母的关怀,反而抱着被放弃的阴郁想法,踏上了一段自我救赎的旅程。
在乡下的村子里,杏奈发现了湿地大宅。仿佛时空交错般,她与儿时住在大宅里的外婆玛妮成为朋友。她们拥有对方身上所缺失的东西,彼此羡慕,也互相鼓励、陪伴。但玛妮的不辞而别,再一次让杏奈觉得自己是被抛弃的人。
在寻找玛妮的过程中,杏奈交到了彩香等新朋友,也渐渐学会打开内心。她发现玛妮以及玛妮的故事都是真实存在的,只不过发生在很多年以前。在她很小的时候,外婆曾向她讲述过这些往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事看似被淡忘,却存留在了潜意识里。直到靠近湿地大宅,对于亲情的渴望和呼唤,让杏奈以近似臆想的方式回到了外婆的童年,并与她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最后,杏奈原谅了玛妮的不辞而别,也原谅了亲人们将她独自留在这世上,解开了对养父母的心结。在和玛妮的这段友谊里,杏奈获得了自我成长和救赎。
爱可能会被掩盖,被误解,被暂时淡忘,但永远不会消逝。这部剧传达了这样一个温暖的主题:关于爱和自我救赎。另外,美丽的夏日乡村风景,神圣而热闹的夏祭庙会,穿着美丽浴衣,在乡间小路上,结伴提灯而行的少女,都是这部剧值得一再回味的美妙之处。
03
吉奈因为气喘而到了乡下,在那里的一个大宅里,她意外的认识了一个金发漂亮的女孩,她们在一起玩,在心灵上寻找共鸣,互相安抚对方的孤单。在那座房子里,搬进来的香发现了一本关于玛妮的日记,就这样,吉奈又明白了玛妮的在梦中,再后来听了久子小姐和抚养她的阿姨给她的外婆的照片后,她才知道那是外婆在经历了一系列的伤痛后,不想让吉奈感到孤单的陪伴。她流泪了,也接受了阿姨对她的真心,也接纳了自己。
这个故事不能算有多好,只是这个故事让人感到孤独和感动。吉奈在身体和精神上的病痛,让她隔离人群,可是没有人喜欢孤独。就像村上所说,只是不喜欢失望罢了。这个阴阳两隔,如梦如幻的故事包含着温情。
04
不知道你们会不会这样,就是在影视作品中看到女主角结婚的画面,会心生失落……
周末看了之前一直想看,但是没找到播放源的电影——《回忆中的玛尼》。毕竟吉卜力的动画,我是一定要补全的。
之前就对海报中的金发玛尼很上心,直到看到动起来的少女,嗯,我终于要感受这个故事了。
故事开始前,说说导演米林宏昌,对他有了解是在纪录片《借东西的小人阿莉埃蒂:宫崎骏和麻吕碰撞的400天》,那时候有一个好的企划,宫老决定启用新人,将《借物》影像化这个重任托付给了米林宏昌,动画制作前的他还正值壮年,一年多过后,两鬓的白发就很清晰了,这一年多他真的“压力山大”,《借物》还是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小心模仿宫崎骏动画的影子,那时宫老因为前车之鉴(参见《侧耳倾听》),忍住不对这部动画插手,才使得顺利制作完成了。
到了《回忆中的玛尼》,便清晰的看到米林宏昌的对角色的思考深入了,也更多有了自己的风格。女主人公恐怕是吉卜力最阴郁的女主角了吧,在外形上她的头发更短,如果不是漂亮的眼睛和女性配音,我都会把她当成一个有青春期烦恼的少年。
她敏感封闭,但是又渴望被外界关注,当自己是个局外人,所以在远处一个人画风景。
之后她哮喘病发作,被她称“阿姨”的养母把她送到了乡下亲戚家。动画的'场景很美,大大的月牙河岸线的湖泊,大片大片的青草还有清晰的乡村小径,让我想起幼儿园小学时,我画的一幅画了很多次的画,画里有一座小房子,房子旁边一棵树,其余就全是草地,一条小路蜿蜒下来,当时想,要是我生活在画中的世界就好了。我现在也想不明白,当时怎么就那么喜欢简单的世界,只要一座小屋,一片青草就行……
接待她的叔叔阿姨人很好很热情也很包容她,我用了三个“很”字,是因为他们真的充满了人性的光辉呀,这个需要看作品体验。小时候去亲戚家,心里总会略微的不适应,无论亲戚对你是否热情,始终会有一种外来人的小心翼翼在,可能这是内心敏感的孩子容易体会到的吧!到了一定时间,就想我该回家了,我的爸爸妈妈要来接我了,那种不适感就会减轻许多。但是杏奈和普通孩子不一样的是,她的至亲都去世了,和她一起生活的只有养母,而这个养母还领着政府给的“养育金”,杏奈发现了这件事后,对这养育之情变得不再信任,所以她冷漠以对世界,甚至是带刺的。
某天,她到河边写生,看到了不远处的洋房,唤起了她的某些不明所以的情感。这种经历大家小时候多少有些经历过,看到橱窗里好看的洋娃娃,都会想洋娃娃的生活日常,捡到一个蓝色的玻璃弹珠,都会用它在雨天或者晴天看世界,和它成为好朋友,暗自决定要一直带在身边……
所以杏奈和那幢漂亮房子里的金发女孩成为了朋友,女孩间细腻的情感交流在影片中刻画地很细致,拥抱牵手,一起采花采蘑菇在月光下跳舞……
你们说,我写影评又不想剧透,是不是挺作的,虽然已经剧透了一点儿了ort。里面的人物不多,但是我还是不想交代太多,一是因为乱,二是我想谈想谈的方面。
玛尼是个美丽的孩子,有着蓝眼睛金色长发,是父母举办的舞会上的小公主,有帅气的青梅竹马。可是优雅的父母经常外出,把一个人她丢在大房子里,她由保姆和保姆的两个双胞胎女儿照顾,由于没有监护人在家,保姆对她刻薄,每晚准时让她睡觉,在睡之前用梳子使劲儿梳她美丽的头发,玛尼被梳地头皮很痛,但是反抗无效,两个女佣姐姐也经常捉弄她,在下大雨的天,把她拖进废弃的像幽灵古堡的粮仓……(在这里我想起了杭州纵火案,人与人还是要保持适当距离好,毕竟人的劣根性一直都有)
之后玛尼的父母出了事,玛尼也远嫁给了青梅竹马,看到玛尼和青梅竹马的那一帧结婚画面,不由得心缩了一下,让我有了以往的情绪。
小时候,我很喜欢一个姐姐,她会牵着我的手带我去买糖果,她的手大,我的手小,她松松的握着我的手,我轻轻地把手搭在她手上,一路上,我在意的是她拉着我的手紧还是松,如果她略紧的握着,我就会很开心,如果她慢慢地越来越松,我就装作毫不在意地把手慢慢放下去,当然还有一种状态就是她拉着我的手不紧也不松,我就一直保持被她握着的姿势,后来她慢慢长大了,要结婚了,要生孩子了,其实我都是略微抗拒的,在我心里,我只希望她一直都是少女的模样,无忧无虑,永远不经人世……所以我很理解在舞会上,杏奈装扮成卖花少年时,看到公主般穿着粉色洋装的玛尼和身着白色西装的少年跳舞时不开心的感觉,不全是嫉妒。
杏奈要回札幌了,离开这个充满回忆的地方,看到那张老照片,想起了自己的外婆对自己说:“我那么多困难都挺过来了,杏奈也一定可以的”,那时她释怀了吧!
最后我还是毫无例外哭成撒币了,因为很会自寻泪点。电影结尾时,我想起我不哭也不闹,最多遗憾,它不能陪我多玩儿一会儿。了某一年去外公家,外公没有小孩玩具,就捉了一只蜻蜓,用线轻轻拴住蜻蜓长长的尾巴,递给我溜着玩儿,刚拿到的时候可开心了,之后没多久,蜻蜓就挣脱了线飞远了,可是我不哭不闹也不伤心,有些遗憾,它不能多陪我一会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