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作文体裁微表情心理学唯美句子汇总70句微表情心理学唯美句子汇总70句

微表情心理学唯美句子汇总70句


关于微表情心理学读后感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或者一段视频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下面是关于微表情心理学读后感,请参考!

  【篇一:微表情心理学读后感】

《微表情心理学》这本书给你一双识人的慧眼,一把度人的的尺度,让你灵活运用微表情心理学以便从体态上辨认认得性格,从谈吐中推断修养,从习惯中观察人的心机,从细微处洞察人的气质。让你看清表情里的笑里藏刀抢占人际博弈中的制高点,最流行,最实用的微表情悦人术,别对我撒谎,我懂微表情心理学。如果你具有破解他人微表情的本领,就意味着你可以轻松地看透周遭发生的人与事,勘破一个人的真伪,洞悉他人内心深处潜藏的玄机,以不变应万变,顺利地窥探出情绪变化的温差,辨别出气色蕴藏的内涵,使你在人生的路途中左右逢源,把人生的主动权姥姥的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从别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中观察对方的微妙心理活动,抓住对方弱点,占领博弈的主动权,让你做到无懈可击。

本书分为十章,第一章:你也可以读懂他人;第二章;先看其人,以面关心;第三章:通过姿势来认清一个人;第四章:各种性格的投影;第五章:阅微笔记;第六章:边观色,边察言;第七章:请别告诉我你在说谎;第八章:会说话的衣着;第九章:跟着习惯看人;第十章:教你成为一个成功的职场人。每张都有简介,让你了解个大致意思,让你更简单的掌握。

  【篇二:读《微表情心理学》有感作文】

《读心神探》的热播让人们了解了“微表情”这个名词,而江苏卫视全新推出的脱口秀节目《非常了得》,更是让微表情学说风靡一时。

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是一座城,因为城门的紧闭而让别人总是拥有浓厚的兴趣去打开它。因为课题研究的需要,微表情一词也走进了我的生活。在海天书城买了《微表情心理学》这本书,从作者的个人履历来看,他的人生阅历丰富,知识渊博,社交范围广泛,让人充满期待。大致浏览一下感觉非常适合我的这个课题需要,研究课堂微表情教学调控,首要任务必须掌握一些微表情心理学,网上可以借鉴的资料少之又少,因此对于这本书我倍加珍惜,时时带在包里,一有空闲时间就翻上几页,结合学生的行为一一对号入座。感到忙并快乐着。

现代社会纷繁复杂、瞬息万变,每一个人都时时在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往。社会是一所大学,每个人都必须在这所学校中,接受人生的考验和灵魂的洗礼。《微表情心理学》这本书,从破解他人身体语言的一般准则和方法入手,给人以一双识人的慧眼,让我们从体态上辨认其性格,从谈吐中推断其修养,从习惯中观察其心机,从细微处洞悉气质高低。如果我们具备了破解他人身体语言的本领,就意味着我们可以轻松地看透周遭发生的人与事、勘破一个人的真伪,洞悉他人内心深处潜藏的玄机,以不变应万变,顺利地窥探出情绪变化的温差,辨别出气色蕴藏的内涵,在人生的旅途上左右逢源,把人生的主动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掌握了微表情心理学,在生活中我们就会更好地与人交流,就会少走弯路,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众人皆知,机会不是等来的,是要自己通过努力去寻找的。如果我们通过这本书学到了如何通过一个人的行为表情来读懂他的内心的本领,那么我们就会在对时局的把握上占得先机。也就非常容易捕捉到成功的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功自然就会水到渠成了。

这本书主要着眼于社交谈判及职场励志,那么作为教师,可以借鉴这些常见的微表情知识,以及相应的心理反应,然后采取相应的教学调控手段,对于日常教育教学会有很大的帮助,我们可以更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及时进行沟通及时处理。

那么首先我需要明确“微表情”的涵义及行为隐藏下的奥秘,微表情是一个心理学名词,可以反映出一个人内心的流露与掩饰。人们通过做一些表情把内心感受表达给对方看,在人们做的不同表情之间,或是某个表情里,脸部会“泄露”出其他的信息。而这个过程最短可持续1/25秒,虽然一个下意识的表情可能只持续一瞬间,但这是种烦人的特性,很容易暴露情绪。当面部在做某个表情时,这些持续时间极短的表情会突然一闪而过,而且有时表达相反的情绪。微表情心理也是属于非语言通过非语言交流,明白了含义之后,还要掌握解读这些行为的密码。人有两种表情:一种是无声的',包括面部表情、形体特征、手足姿势等,是可视的,另一种是有声的,即一个人的言辞。我们说“言谈举止”其实是对这两种表情的概括。一个人说什么话、怎么说,都在向我们透漏其性格品质,以及内心的情感。一般来说,说话速度慢的人性格沉稳,善于掩饰自己的情绪,做事也很周全,而且一旦认定目标,就绝不会轻易放弃,与此相反,说话速度快的人,思维敏捷,反应迅速,活泼热情,喜怒哀乐都写在脸上,但有时因为嘴太快而打断对方,使自己陷入困境。有的人惜字如金,似乎对你的话无动于衷,使人觉得不礼貌。但是事实上他们只是不善用言语表达罢了,他们话虽不多,但都是真心实意的细细琢磨能然人信服,他们会默默地把手头的事做好,是可以信赖的人。这些具有实用价值的知识,作为班主任了解并掌握它在工作中得心应手。

虽然课堂教学是个小小的环境,这种微表情时时刻刻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影响着教学效果,想要通过表情来了解学生,就不能忽视学生的任何一个小细节。因为脸上的表情大多都是一瞬间的,在面部停留的时间极短。这就需要你要能在第一时间抓住表情的变化,从他的言谈举止中,细致入微,轻而易举地看破,让你有一张王牌在手,你就能够轻易绕过障碍,使你非常从容地面对各种挑战,游刃有余地处理各种事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充分把握全局,成为成为课堂的的主导者。

因此我决定对班级中几个活跃分子进行为期三个月的跟踪调查,他们是,张思佳、陈佳乐、张浩琦、张浩伟、张子纯、靖振权,这几个孩子身上还带着小学生的稚气未脱,一副欢呼雀跃的样子,我做了一个调查记录对于他们的行为及想法及时记下来,并定期找他们谈心。期待着自己的研究有所收获。

微表情心理学识别能力及运用论文

  第1篇:微表情识别训练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表情识别能力概述

0引言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面部情绪认知能力的受损导致其人际交流技能和社会功能严重受损(Kohler&Martin,2006),然而过去几十年的研究表明,通过现有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并不能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Bellacketal.,2004),而2011年全球各大制药公司由于精神病治疗药物的研发周期长、成功率低等宣布退出精神疾病药物的研发(Cressey,2011),这使得未来更难有希望出现治疗或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新药,因此需要寻求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康复的非药物治疗和干预的途径。

研究者们探索通过心理治疗来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比如通过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基本认知能力(注意、记忆、执行控制能力)训练来促进其社会功能康复,这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并不理想,认知训练只能解释结果中10%-40%的变异(Horanetal.,2009;Wykes,Huddy,Cellard,McGurk&Czobor,2011)。

准确的识别与表达情绪对人们进行社会交往十分重要(Shen,Wu,&Fu,2024),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情绪知觉能力受到严重损害,影响其社会功能,导致其人际交流、家庭关系、社会关系、工作等受到严重影响(Kee,Green,Mintz,&Brekke,2003)。因此,需要通过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情绪知觉能力来促进其社会功能康复(Roberts&Velligan,2024)。

在情绪知觉能力的训练中,微表情训练工具(micro-expressionstrainingtool,METT)是较为成熟的(Marsh,Luckett,Russell,Coltheart,&Green,2024),已被较多研究情绪知觉训练研究所采用,Shen(2024)等人采用该范式考察了健康大学生对六种基本情绪表情的知觉能力。所谓微表情,是指一种无法抑制,快速出现的反映人们真实情绪体验的表情,对如此快速而精细的表情的识别,可以促进人们的表情识别能力(Matsumoto&Hwang,2011)。国外有学者采用微表情训练工具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康复上做了一些工作,发现微表情训练可以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Russell,Green,Simpson&Coltheart,2008)。下面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面部表情识别的特点以及使用微表情识别训练工具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表情识别能力相关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1精神分裂症患者情绪识别障碍能及情感表达障碍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情绪识别障碍:

精神分裂症患者对面部表情的识别存在障碍,与正常人相比,他们不能很好的理解他人面部表情所反应出来的情绪,理解他人表情中的正确意义。Sachs(2004)的究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对所有类型的情绪知觉都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并且精神分裂症患者对于正性情绪,中性情绪及负性情绪的识别能力有所不同。

同时一些研究(Martin等,2005)也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在识别负性情绪表情时存在一定的障碍,不容易感知与识别到他人负性情绪表情,如愤怒。但精神分裂症患者对正性情绪表情的知觉加工却没有损伤,在识别正性情绪表情时接近正常人的水平(这被称为负性情绪表情识别特异性损伤)。另外精神分裂症患者有把一些负性情绪表情理解为正性情绪表情的倾向。Bediou等(2005)的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正性情绪表情识别任务中的得分与正常被试没有太大差异,但是在负性情绪识别任务尤其是负性情绪较强烈时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得分显著低于正常被试,而对于中性情绪表情的识别,精神分裂症患者总是错误的将中性情绪判断为正性或负性情绪,对于中性情绪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Lappanen等(2006)对缓解期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研究重复了上述发现。

但Danlei等(2008)的研究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他们应用信号检测论来确定表情识别的能力和反应判断标准,结果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对于恐惧,悲伤等负性情绪的识别能力高于正常被试,而对于正性情绪,如高兴,其识别能力比正常被试低。另外,精神分裂症患者对负性情绪的判断标准低于正常被试,对于正性情绪的识别判断标准高于正常被试,精神分裂症患者对正性情绪有特异性的损伤,不容易识别出他人的正性情绪,而更容易把他人的面部情绪更多地理解为负性情绪。这与Bediou等(2005)与Lappanen等(2006)的研究结论不一致。因此,并不是所有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都表现出负性情绪表情识别的特异性损伤。然而,大量的研究还是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在面部情绪识别能力普遍的低于正常人(Russell等,2008)。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不仅仅在于精神病性症状的消除。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情绪识别功能,促进其社会功能的恢复也是精神分裂症治疗中重要的一个部分。近期有研究开始通过微表情识别训练工具来训练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表情识别能力,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情绪识别障碍,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康复。

2微表情及微表情识别训练工具


【第2句】:1微表情简介

微表情是一种持续时间非常短暂,通常在1/25秒至1/5秒之间的快速表情。微表情最早由Haggard及Iaaacs于1966年发现。1969年,Ekman与Friesen也发现了这种持续时间极短的表情,他们将其称之为微表情(吴奇,申寻兵,傅小兰,2010)。早期的微表情识别研究侧重微表情的识别能力的测量,考察微表情识别与谎言识别的关系,并制作了微表情的识别训练计算机程序。


【第2句】:2微表情识别训练工具

微表情训练工具(MicroexpressionTrainingTool,METT)分为5个部分,即前测、训练、练习、复习和后测。前测用来测量使用METT前被试的基线微表情识别能力,后测测量使用METT训练后被试的微表情识别能力。通过前测和后测的识别能力的对比来检验经过训练后微表情识别能力的提高程度。Ekman的研究表明(参考吴奇,等2010),METT提供训练程序能在
【第1句】:5小时的短期训练后提高人识别微表情的能力,后测的成绩能较前测平均提高30%~40%!

鉴于METT可以迅速的提高表情识别能力,Russel等人(2008),Swart等人(2009)开始将微表情训练工具应用于临床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情绪识别能力训练,探索METT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康复的作用。

3使用微表情识别训练工具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情绪表情识别能力

2006年,Russell等人率先使用微表情识别训练工具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情感识别训练(EmotionRecognitionTraining),希望发现使用微表情识别训练工具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训练后面部情绪认知障碍能否得到缓解(Russell等,2006)。他们的实验将20个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实验组,另外20名健康被试作为控制组,同时给这四十名被试实施微表情识别训练,对比接受微表情识别训练工具训练前后面部表情识别成绩,通过比较这两个成绩来判断被试的面部表情识别能力是否有所提高。为了使训练前后测成绩的对比更加有说服力,这四十名被试不仅接受了微表情识别训练工具中的前测和后测,在训练前和训练后还分别接受了情感匹配测试EMT(Emotion-MatchingTask)作为另一效标,通过EMT的成绩变化和METT中的成绩变化同时来检测METT的训练效果。METT成绩结果和EMT成绩结果同时表明,微表情训练工具确实是有效的,不管是控制组还是实验组,在接受微表情识别训练工具的训练之后面部情绪识别能力都有所提高,特别是实验组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接受微表情训练之后,他们的面部表情识别能力得分与控制组的被试的前测成绩达到了相同的水平,也就是说在接受微表情识别训练工具的训练之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面部表情识别能力达到了健康人未训练时的水平。在使用微表情识别训练工具进行训练后,精神分裂症组的被试面部情绪识别能力即可提高到一个引人注目的程度,这提示使用微表情训练工具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表情识别训练可能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治疗手段。

随后,Russell(2008)等人对使用微表情识别训练工具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情绪识别能力受损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他们采用眼动技术来研究是否眼动轨迹的变化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面部表情识别能力的提高有关。他们选出了40名精神分裂症患者来进行研究,选取26名患者在积极训练组,接受微表情识别训练工具的训练,另外14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反复暴露组(无训练,只看相应情绪图片),未接受微表情识别训练工具的训练。研究者让这所有的40名被试进行情绪识别任务并且记录其在情绪识别过程中的眼动轨迹。在接受微表情识别训练工具训练之后,研究者发现积极训练组的26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情绪识别能力有所提高,并且微表情训练工具带来的表情识别成绩提高效果在训练后维持了一个星期的时间。紧接着在接受微表情识别训练之后,这些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眼动轨迹较反复暴露组的14名被试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识别面部表情时,他们更多地注意到了情绪面孔的特征性区域,如眼睛、鼻子、嘴巴等表达情绪相对比较丰富的部位。面部情绪识别时眼动轨迹在情感表达的特征性区域的注视数目与情绪识别的准确程度呈正比,精神分裂症患者经过微表情识别训练后的眼动轨迹在情感表达的特征性区域的注视数目增多,这种变化使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面部情绪识别能力得到提高。一周之后,在METT训练组和反复暴露组之间的在面部表情识别过程中眼动轨迹中注视面部表情特征性区域的次数差异呈现出减小的趋势,即微表情识别训练效果一周后开始下降。然而经过微表情识别训练后使精神分裂症患者在面部的特征区域停留的时间增加这一效果一直持续到一周之后。这一实验结果表明,微表情训练工具使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面部表情识别能力得到了提高,其原因是改变了精神分裂症患者在面部表情识别过程中的眼动特征,使眼动轨迹更多、更长时间的停留在情绪面孔的一些特征性区域,从而使表情的识别能力更加准确。

Pamela等人(2010)更加深入的研究了使用微表情训练工具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表情识别训练的问题。他们希望了解三个方面的内容:即第一,使用微表情识别训练工具进行训练后的效果是否能被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到新的情绪面孔识别当中去;第二,训练后的效果能否持续到一个月之后;第三,患者的面部表情识别基线能力是否对训练的效果产生影响,即患者残存的表情识别基线水平是否能预测表情识别训练的效果水平。他们挑选出36名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受试者,收集这些受试者情绪识别能力和社会功能基线水平,再给受试者实施微表情识别训练,在训练结束后给这些受试者进行面部表情识别任务,任务中使用的面孔有一部分是METT中的面孔,有一部分面孔未在METT中使用过,以此来测量这些患者能否把在METT训练中得到的表情识别能力迁移到对新的表情面孔的识别中去。其中有10名患者接受了一个月后的随访。研究结果表明,微表情识别训练工具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表情识别训练不仅改善了其对METT中面孔的情绪识别能力,也改善了患者对新的情绪表情面孔的情绪识别能力。接受训练后的患者对于新的情绪表情面孔的情绪识别能力一直持续到一个月之后。另外,患者残存的情绪识别基线水平对METT训练的效果有影响。结果表明在微表情识别训练工具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情绪识别能力的改善效果受到了患者本身的情绪识别能力基线的影响,而对新的情绪表情面孔较好的情绪识别能力可以持续到一个月以后。

4结语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恢复是精神分裂症康复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目前采用微表情训练工具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表情识别能力进而促进其社会功能康复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有待更多更深入的研究。

当前的研究结果均表明提升微表情识别能力可以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面部表情识别,精神分裂症患者经过微表情识别训练后其面部表情识别能力得到了提高,可以达到正常人未受训练前的状态。这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康复提供了另一种可行的手段。

接受微表情识别训练工具的训练之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眼动轨迹发生了变化,对这一变化的深层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以更好更有效地促成这一变化。对于微表情识别训练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表情识别能力,无论是具体应用还是相应的机制,目前都还有很多问题有待探讨,通过训练微表情识别能力来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康复,给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促进其早日回归社会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和应用的'方向。

  第2篇:论微表情在新闻采访中的信息价值及运用

“微表情”这个词进入到公众视野源自2009年美剧《Lietome》(别对我说谎)的热播。它是指人在有效刺激下的最初瞬间表现,包括表情、动作、声音等。这些表现时间短、动作幅度小,但不受思维控制,被认为是一种自发的表情,因此可以作为辨识谎言的依据。也正因为这一特点,微表情在国外引起了影视界、新闻界和科学界等各方的关注,国内目前此领域涉猎不多。


【第1句】:文献综述

传播学中,一般将人类使用的符号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大类。非语言符号:是指语言符号以外的在信息交流活动中能够发挥意指作用的其他符号形式。包括我们所运用的手势、姿态、动作、表情、腔调及身体接触等。①

“微表情”是个心理学名词,应到传播学中,不难看出非语言符号的研究中更侧重于对微表情的关注。目前国内已经有多篇文献提到了运用非语言符号对于新闻采访的意义,但将微表情与新闻采访联系在一起的很少,能查到的相关的文献如《隐藏的传者——人际传播中的微表情符号分析》、《从“微表情”看访谈节目中的人际传播》等文的重点也不是论述微表情在新闻采访中是如何运用的。

新闻采访是以直接的、面对面的人际交流形式进行的一种传播活动,采访者和被采访者总是要自觉或不自觉地借助微表情这种无声语言来传达信息。在这个传播过程中,微表情最主要的两个作用就是强化语言符号携带的信息和否定语言符号传播的信息。事实上,微表情研究能为传播领域,尤其是人际传播研究提供了更多翔实的案例和新的角度,笔者认为相比之下,微表情对于情绪的解读更加地仔细、准确、专业,对身体语言的研究也更加全面、深入。在传播学中,其实是旧概念新叫法,推进两个学科的融合发展。

本文中所讨论的“微表情”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微表情,指在脸部持续时间极短而很难被人察觉的细微表情,属于“面孔微反应”;二是除表情以外,其他能够映射心理状态的身体动作,也就是常说的“小动作”,它是人在受到有效刺激的一刹那,不由自主地表现出的、不受思维控制的瞬间真实反应,属于“身体微反应”;三是语言信息本身,包括使用的词汇、语法以及声音高低、大小等特征,属于“语言微反应”。②


【第2句】:微表情在新闻采访中的作用


【第1句】:不同人的“相同”之处

美国微表情专家PaulEkman博士深入新几内亚原始部落中,在达尔文的研究基础上,验证了惊、厌、怒、恐、悲、喜六种基础情绪的表达具备跨人种、跨社会的共通性,尤其是面孔微反应具有普适性,几乎可以称之为“世界语”。

在采访中,来自不同国家、文化背景的被采访者在语言上首先与采访者具有差异性,不同的语言体系会影响双方在沟通中互相理解。这时,微表情的共通作用就体现出来,它可以加快双方认识了解、放下戒备的过程,减少双方的不解和误会。对于面部表情和一些身体反应,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能作出相近、共通的理解,令采访过程更流畅。


【第2句】:比“嘴”更可信

语言符号一般是信息发送者有意识发出的,往往带有掩饰和“择其善者而从之”的可能。微表情是人类作为一种生物,经过长期进化而遗传、继承下来的本能反应,③是不能用“想”来控制的运动,例如心跳加快、瞳孔缩放等,这些反应由自主神经系统控制,多是半无意识甚至是完全无意识状态下显示的,是难以控制的下意识行为。正是微表情这种无意识的特性,让其很容易暴露被采访者真正的情绪。当语言符号与微表情相矛盾时,人们往往会更相信微表情的表达。

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增加新闻含量是观众对新闻媒体提出的最基本要求之一,微表情在揭露新闻真实性上能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它既能真实反映当事人内心情感的微妙变化,又能核实语言信息的真伪。


【第3句】:连贯、即时地信息“表达”

采访时,双方不可能一直不间断地进行有声交流,中间有思考和换气的停顿。这个过程中语言停下了,但微表情却没有中止信息的传播,它具有持续沟通的功能。

即时性体现在微表情上,即对于外在变化的事物,也就是有效的刺激源,人体会立即作出反应,输出微表情,这是正常的标志;而延时反应,输出修正过表情,则可能是不正常的,代表被采访者在掩饰着什么。

微表情的连贯性、即时性也许不能直接判断出事件的最终结论,但是及时捕捉细微的变化,发现破绽,可以有利于在采访中抓住有用的线索,牵出事件的隐情或真相。


【第4句】:“表达”渠道多种多样

语言一般只能通过声音和文字传播,它运用的是听觉、视觉这两种感觉器官来交流信息,渠道趋于平面化,方式也比较单一;相比之下微表情的传播则具有多样性的表现,如表情、动作、环境等。这一系列元素产生的微表情传播都能辅助有声语言传播新闻信息,使得新闻以更大的容量和力度传播出去,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更加立体生动,强化了传播效果。比如对某事产生疑问时,记者可以通过语言表述,也可以通过上扬的语调、疑惑的眼神,拉大与对方身体距离等表示出“疑惑”的意味,①较之单一地用语言符号作用于对方的听觉系统效果要好得多,不仅扩大了对信息接受者感官的刺激面,还能引起和保持对方大脑皮层的兴奋。


【第3句】:新闻采访中运用微表情存在的问题


【第1句】:对微表情的识别上存在误差

据已有资料显示,即便是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对微表情的识别还是存在一定的误差。这就从两方面构成了新闻采访中应用微表情存在的实际问题。首先,微表情辨识存在的误差无法与严格的新闻真实性相对应,这就导致记者在把握应用微表情的时机和程度上的难度在加深。其次,面对面的采访中,记者在运用微表情时如果出现错误,不仅会致使其问不出关键性的问题,问出的问题还可能会激起被采访者的负面情绪,影响整个采访的质量。


【第2句】:采访者带入个人情绪的可能性增加

公正、客观是新闻的基本条件和价值要素,而中立则是公正客观的表现。记者在采访中,还原新闻事实,不将个人情感投射其中是很重要的,而微表情识别最关键的因素是实施测试和分析的那个人。哪怕是经过专业训练的、客观上可以保证识别准确的人,实际上也还是一个具有主观意识的个体。这个人不仅可能会在采访中带进个人情感、甚至是偏见,还可能受到疾病、知识面、性别等多方面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这样的微表情识别主体,确实不符合“科学”的要求,其识别的准确率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从这个角度讲,采访中微表情的应用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第3句】:实际实施中存在的硬件上的问题

美剧中男主角需要借助现代科技的帮助来识别微表情,当然这些仪器不是编剧想象出来的,而是来源于现实世界。在心理学、侦查学中运用微表情识别时,只有这些仪器的介入,才能确保实验研究的资料积累、观察分析,保证研究的准确度。

比如重读音分析器,它是用来测量被测人讲话时的音高,计算焦虑值的。它关注的是被测人如何表达,而不是说的具体内容。被测人在回答典型问题时,有典型的重读音。这些被记录下来成为被测人的重读音基线,也是最高耐受基线。当被测人非常焦虑时,他的音调就会刺穿最高基线。②

除此以外,微表情训练机、密室、摄像机等也是常用设备。这些呈现在美剧中很容易,但出现在采访现场很难。


【第4句】:如何更好地在采访中应用微表情


【第1句】:加强微表情相关知识的学习

在新闻采访中,虽然还没有人明确表明自己运用了微表情,但其实微表情的识别对于一些经验丰富的采访者来说只是常识性的做法。一名好的采访者可以通过被采访者的一个表情或动作敏锐地判断出情绪,继而循序渐进地围绕主题提出问题。但这一般需要长时间的实践和经验的积累,而微表情识别训练,可以帮助采访者更快、更准地识别微表情,有效地缩短采访者获得相关积累所需的时间、减少实践可能会面临的潜在危险。所以,加强微表情识别相关知识的学习,可以使得采访者对被采访者情绪的认知更科学,采访更有效率。


【第2句】:在实践中准确把握运用微表情识别

首先,不妨尝试用微表情自然地开始采访,如友好的微笑、目光神情喜忧悲欢与被采访者高度一致,都足以传递采访者的亲和力,尽快缩小彼此的距离,达到心理上的接近。

接下来,采访者应该利用姿态、声调、面部表情、手势,甚至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等微表情,填补、充实自己语言符号在传播信息时的某些不足、损失或欠缺。这不仅扩大了对被采访者感官的刺激面,引起和保持对方大脑皮层的兴奋,而且提高了新闻传播的质量。

最后,采访者要利用微表情沟通双方情感,调节和谐的采访气氛。被采访者不是绝缘体,也不是单向接受器,而是一个不断反馈着交流信号的人。他们在采访者期待、尊重等积极的微表情影响下,会对采访者产生积极的情感认同和情感迁移,大脑处于良好的兴奋状态;采访者接受了这些积极的信息反馈后,又进一步强化自己“积极的情感”,如此反复,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就能创设出和谐合作的气氛。③同时,采访者也可以通过对被采访者微表情的观察,避开过激问题,不引起被采访者的负面情绪。而且当谈话偏离采访要求时,采访者可以通过自身的微表情淡化专注的神情,移开凝视的目光,或放下笔起身点烟倒茶等动作,提醒和暗示对方走入正题。可见微表情的运用,有助于和谐采访环境的创设。


【第3句】:微表情对于后期写作、编辑的帮助

虽然把美剧中的设备全搬到采访现场是不可能的,但适当地借助电子设备介入采访却是很容易的,而且对后期写作、编辑有很大帮助。这些设备在常规采访中并不罕见,但记者以往对其的利用程度不够。

比如数码录音笔,外型小巧,携带方便,容易隐藏,通过数字存储的方式来记录音频。往常记者写稿时用它帮助回忆信息,其实它能做的远不止这些。采访后,记者也许能记住对方说过的话,却可能记不住他说哪句话时音调升高,有停顿或打结……掌握了微表情识别后,记者可以利用录音笔重复、反复地播放录音,进一步察觉被记者的声音变化,分析其情绪。

不仅如此,这些设备记录下来的资料还可以输入电脑进行分析。软件分析的优势在于可以设定被采访者的基线参数,在设定的参数区间范围内的变化都属于基线反应,如果眉毛的眉头到眉梢的连线角度超过了这个区间范围就一定会被仪器精准得抓到,并且能够判断出角度差别的大小来判断眉毛形态变化的大小,从而推导出情绪的饱满程度。软件与人工分析的结合,能够有效提高微表情识别在新闻采访中运用的效率和准确度。

微动作心理学论文

第1篇:从心理学角度浅谈数学概念的记忆

数学是由数学概念、命题、数学思想方法构成的一个完整的结构系统。数学概念是建构数学这一完整结构系统的基石,也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基础和前提。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掌握程度是其数学基础内容掌握好坏的重要标志。如何进行数学概念的学习,怎样才能让学生完成对数学概念的实质性的掌握过程,就成为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走进中小学数学课堂,大多数教师对数学概念的讲授都是让学生多读几遍、背下来,几分钟后检查背诵结果,这样的教学过程与数学课堂本身的特点背道而驰,同时也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


【第1句】:对数学概念的认识

在心理学层面上,概念被定义为一种反映事物一般的和本质的属性或联系的思维方式,是用来对物体、事件和特性进行分组的心理类别。数学概念作为数学学科中的特有概念,是人脑对现实对象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特征的一种反映形式,也可以认为数学概念其实就是一种数学思维方式。大部分数学概念是以属概念加种差的方式定义的。属概念就相当于概念的外延,即对象的“质”的特征,而种差则相当于概念的内涵,即对象的“量”的范围。另外一少部分数学概念属于强制性定义,如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π的值、e的值等。数学概念是具体性与抽象性的辩证统一,有些数学概念是对真实事物的直接抽象,具有直观的特点,而有些数学概念则凌驾于已有认知结构之上,对已有概念进行再抽象。

数学中有许多的概念是“思维的自由想象和创造的产物”,它们与真实世界的距离是非常遥远的。正由于数学概念高度抽象的特点,使得学生在学习数学概念的过程中,总是忽略对数学概念的记忆,认为数学学科最重要的是逻辑思维,对数学概念理解了就行,不需要记忆,却不知道记忆是最基本的认知能力的层次,有记忆才会有思维,有思维才会有想象。如果在数学概念掌握不到位的情况下去解题,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数学概念作为建构数学大厦的基石,记忆大量的概念是很有必要的,而记忆切忌“死记硬背”,因为即使把概念背下来了,也不可能对其有实质性的理解,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只能生搬硬套,不能灵活运用,所以对数学概念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第2句】:从心理学角度看数学概念的记忆

数学学习中一少部分强制性定义的数学概念是需要学生机械记忆的,但大部分的数学概念都是需要学生有意义识记的,也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认知心理学认为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脑对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绪和做过的动作的反映。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数学概念的记忆遵循编码—存储—提取的过程。这三个阶段的任何一个阶段出现问题都将影响记忆的效果。

记忆的第一阶段——编码,它是信息进入记忆系统进行存储的过程。编码过程中对信息的加工水平直接影响着记忆的程度,编码是从表层到深层的连续统一体,加工水平越深,记忆越深刻,记忆效果越好。

以初中数学概念“数轴”为例,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作数轴。如果只对这个信息进行表层加工,需要注意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和直线四个关键词,对初中生而言,认知负荷较大而且不易记住。如果对这个信息进行中间加工,将数轴归为已有认知结构中的“直线”这一类概念之中,相对于表层加工阶段而言,认知负荷减少,记忆效果就会好一些。可如果对这个信息进行深层加工,将四个关键词以符号的形式直观表现出来(画一条直线,箭头指向表示正方向,平分表示单位长度,位置为原点),认知负荷最小且一目了然,数轴的概念也已了然于心。

记忆的第二阶段——存储,它是指如何保存信息以及在记忆中如何对信息进行表征。文章以语义网络理论对记忆的存储进行阐述,心理学家提出编码后的信息可以被想象成一个代表不同分类或概念节点的复杂网络,新编码的信息进入记忆系统后被安放在这个复杂语义网络中的适当位置,新信息会继续同周围网络中的相关节点逐渐产生联系,从而使得网络语义系统越来越庞大。

以初中数学概念“正比例函数”为例,在学习正比例函数之前,学生的记忆系统中已形成了由函数、一次函数构成的语义网络,在学习正比例函数的过程中,只需将正比例函数的概念放在该语义网络中恰当的位置即可。正比例函数的概念不但被安置在已有语义网络恰当的位置,还将会与日后学习的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等概念产生新的联系。这个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死记硬背的缺陷,因为死记硬背下来的数学概念不能被很好地纳入已有的语义网络之中,通常只会是以表层加工而不是深层加工的方式形成短时记忆,不能得到有效的存储。相反,经过精细的信息加工,将新概念同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概念联系起来,就很容易被记忆系统所认可并得到存储。

记忆的第三阶段——提取,它是指在记忆系统中进行搜索,并找出需要的信息。从记忆系统中提取数学概念则体现在解题过程中对数学概念的运用上,只有灵活地将数学概念运用于解题过程中,对数学概念的记忆才有意义。而记忆的提取失败主要原因是遗忘。著名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提出记忆的遗忘曲线理论,他认为,大部分遗忘发生在学习之后不久的时间里。继艾宾浩斯之后,许多人用无意义材料和有意义材料以及不同的学习形式,对遗忘现象进行研究,都证实了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普遍性。因此,对新学习的数学概念要进行及时回顾并应用于数学解题过程中。


【第3句】:数学概念的记忆策略

根据对数学概念记忆的心理過程的探讨,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记忆策略。


【第1句】:理解概念,拒绝死记硬背

对新学习的数学概念要尽可能地进行“深层次加工”,充分理解概念的含义并试着用自己理解的数学符号来形象地表示数学概念,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表述,将新概念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第2句】:积极构建概念的语义网络

尽可能多地将新学习的数学概念与记忆系统中已有的概念建立联系,形成更饱满的语义网络系统,既有助于新概念的记忆,又可以在运用过程中很轻松地从记忆系统中提取出来。


【第3句】:对新概念进行及时复习

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可以知道,在学习后的短时间内,学习者会遗忘掉大部分的学习内容,所以及时对新学习的数学概念进行有效复习,将有助于记忆。

数学概念是进行数学思维的基础,在没有足够的数学概念记忆储备的状态下进行数学解题,就像是建高楼大厦没有砖,划船比赛没有水一样无能为力。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数学概念的记忆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本文从记忆的“编码”“存储”和“提取”三个心理学过程对数学概念的记忆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几点记忆策略,希望对数学概念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帮助。

第2篇:浅析心理学和体育教学的互促作用

在对学生进行文化课知识教学的同时不能忽视对学生强健体质的培养,因为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仅是知识层面、技能层面,更对人才的身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时将心理学内容进行有机运用,可以提高体育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并有助于老师及时、准确、全面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进而根据学生的心理水平进行对应的体育教学,并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最终达到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效果,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水平具有明显而积极的作用。


【第1句】:心理学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

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针对学生进行的各项教学活动除了要遵循教育学的基本规律以及学生学习发展的内在规律以外,还要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有机融入心理学的相关内容,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促进各项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同时有助于老师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发展水平以及心理状态,进而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教学,在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各项技能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心理完成健康发展,最终达到促进學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心理学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要保证课堂教学氛围、保证学生积极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来,师生之间就要形成一种互相信任、互相理解的感情纽带,在这种感情的关照下,老师才能实现有效的教学,学生才能真正学到知识。此外老师对每位学生的心理发展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课堂上老师的一句鼓励的话或者眼神,这对于学生自信心以及学习积极性的促进作用是难以估计的,同时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对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最后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对于教学质量具有直接影响,忽视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未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教学的各种课堂内容往往难以取得学生的共鸣,当然也就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2句】: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应用


【第2句】:1在体育教学中引进竞争机制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积极引进竞争机制,是有效开展体育教学的一项措施。针对学生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体育教学的内容应该不仅仅局限于运动技能的掌握和训练,还要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对应的竞赛活动,这样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还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热情和积极性,有助于各项教学活动的开展。根据学生的心理水平和运动机能进而开展不同运动层次的竞赛活动,对于小学生可以进行简单的百米赛跑,这种比赛活动形式简单,对场地的要求不高,同时可以将班上学生全部纳入到竞赛中来。通过百米赛跑,学生可以训练自身的爆发力以及竞争意识,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可以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而达到心理发展与体育发展的协调共进。针对初中生或者高中生可以组织班上学生进行球赛,针对学生对篮球或者足球具有浓厚兴趣的特点,将班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然后引导小组之间进行篮球比赛,这个活动不仅可以大力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求胜心理,进而促使学生充分发挥自身潜力,并在比赛活动中加深与同学的合作,这个过程无疑有助于学生掌握合作意识,同时有助于提升班上学生之间关系更进一步。针对大学生等学生的体育教学活动,可以组织大型的体育比赛如足球赛,这种比赛需要严密的组织,同时对场地的要求较高,通过比赛可以将大学生吸引到体育教学活动中来,并对学生的整体素质起到训练作用。


【第2句】:2在体育教学中引进激励机制

心理学研究显示对学生的激励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心理学家赫洛克通过实验揭示了表扬的语言或者行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进而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在体育教学活动中适当引入激励机制,对于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无疑具有良好作用。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心理发展阶段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激励方式,从而满足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一般来讲,对学生的激励以口头表扬为主,这种方式在世界训练中容易操作,同时具有高度的针对性,可以结合学生在课堂上的具体表现进行表扬。体育运动教学需要学生调动自身运动神经和全身肌肉,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观精神状态对肢体的具体运动肯定会产生影响,当学生处于一种兴奋、激动的状态下,那么在参与到具体的运动过程中无疑会表现出更好的肢体性能以及协调性。相反如果学生处于一个低沉、消极的心理状态下,那么在进行具体的体育活动时往往难以发挥出应有的水平。此外运动过程也会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起到反作用,在运动中获得老师表扬,掌握相关的运动技巧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不仅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完善学生的心理素质。


【第2句】:3在体育教学中运用心理学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心理状态

在体育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及时掌握自身的学习效果,老师可以运用心理学进行反馈,这样一来,就可以促使学生对自身的学习效果进行全面的了解。通过老师的反馈,有助于学生增加对相关知识技能的掌握,有助于学生及时反思自己的优点和缺陷。需要注意的是老师在进行反馈的过程中要掌握好反馈信息的清晰度,对学生的反馈语言不仅要做到简洁清晰,还要保证信息内容的清晰。传统教学课堂上老师对于学生的具体动作往往评价为简单的“好”、“可以”或者“不可以”,这些信息对学生而言很显然不具有足够的清晰度,学生通过这些反馈信息无法判断自己的动作到底好在哪里或者不好在哪里,因此学生无法进一步对自身的动作进行提高或者优化,在下一次进行体育训练的过程中依然无法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或者层次。为了改变这种情况,老师在进行反馈的时候要充分保障反馈信息对学生的准确度和清晰度,从而促使学生对自身的学习状况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促使学生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并进行改正。此外老师还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控制好反馈信息的数量,一般来讲对学生的信息可以分为绝对信息和相对信息,绝对信息指的是老师为班上学生进行的教学活动中提供的信息,而相对信息指的是针对学生在练习完成后进行的教学或者中蕴含的信息,相对信息取决于学生的训练效果,当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掌握相关的运动技能,那么老师在下一次教学中就无需进行大量的理论教学了。信息的反馈要符合学生心理发展实际,同时参考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具体表现进行科学控制,既要保证学生对相关的知识理论完成掌握,同时还要保证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参与度与积极性,避免过度的信息反馈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老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活动中要将心理学内容和体育训练进行有机结合,进而有效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效果。

第3篇:心理学在学生表扬艺术中的应用

心理学的研究显示,情感因素很多时候是增强学生自信心的关键,自信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必备素质。有实验表明,一个人的自信心越足,做事情的成功率就越高。自我肯定能够激发学生的智能和潜能,增强学生的毅力,并保持不怕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但是,学生的自信心从何而来?有则小故事或许能告诉我们答案:有个小男孩因为身患脊髓灰质炎、瘸腿等病症而心灰意冷、寡言少语。有一天其父亲拿了几棵树苗要他们兄妹几个栽种,并许诺谁栽得好就给谁买礼物。这个小男孩想得到父亲的礼物,也同兄妹们栽了树。但他并没有信心将它们养好,因为他不能像兄妹们那样随时照顾它,因而也没有精心去照顾它。令人意外的是,几天后他栽种的那株树苗长得十分旺盛。父亲如约给他买了他心爱的礼物,并对他说,从他栽的树来看,他长大后一定能成为一名出色的植物学家!虽然后来他偶然得知父亲私下帮他浇花的秘密,但他逐渐乐观开朗起来。几十年后,他没有成为一名植物学家,他却成了美国总统,他的名字叫富兰克林·罗斯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生的自信心不仅来源于自我认知,而且来源于外部的激励和表扬。可以说,表扬的心理需求伴随整个人一生的成长。罗斯福的父亲正是洞察了罗斯福自卑和自暴自弃的心理,相应地采取了表扬与激励手段,成就了一个伟人的传奇人生。教师在教学和管理中,应该善于分析学生的心理,注重表扬的艺术,方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一,针对学生对正能量表扬的心理需求,表扬应坚持适时性。有道是“良言一句三冬暖”,只要学生有进步、有成就、有正能量的思想和行为,都应当给予表扬,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因此,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寻找、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闪光点不只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进步,还在于学生在思想、品德、友情、孝心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正能量,都是教师实施表扬的关注点。心理满足焕发出来的激情足以促使学生储积更多积极向上的自信心,对知识学习和生活成长各个方面都能起到正面的催化作用。适时性包括经常性、及时性,学生一旦某些方面取得了成绩,心理上就期待被认可,这时候的表扬如锦上添花。反之,拖得越久,激情消退,作用也会衰减。另外发散思维,表扬还可不局限于本人,如果当家长、亲属在场时,及时表扬家长教育孩子有方,這种能够给家长、家庭带来荣耀而形成的内驱力万万不可小视。

第二,针对学生心理需求的层次区别,表扬应该讲求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就在于要摸清个体学生不同的心理需求。学生成绩的好坏、智力的高低、家境的贫富,乃至身材胖瘦和容貌美丑都会产生不同层次的心理需求。因此,教师应该观察、掌握学生的这些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表扬,不能平平淡淡、一概而论。如成绩经常差
【第1句】:二分就是满分而本次考试得了满分的学生,教师应当大力表扬,利于学生今后改掉粗心的毛病。但对于学困生,
【第1句】:二分的进步不宜同等进行表扬,弄不好还会招致其他同学的讥讽,使其无地自容。但如果学困生总分不高,而名次有较大提升,则可以侧重在进步方面给予大力表扬,以增强其自信心。

第三,针对学生与生俱来的平等、公平的心理需求,表扬应坚持公正性。学生追求平等、公平,是希望自己获得社会的认同,受到社会同样的关注,有享受同样待遇的权利。在这种心理预期下,教师的表扬就要把握分寸,特别注意公正性。同为一件事,教师表扬了甲同学,但不表扬乙同学,或者大肆表扬甲同学,而对乙同学的表扬只是蜻蜓点水,乙同学的心理感受可想而知。另外,还要注意表扬的频率,如果将表扬始终集中在少部分学生身上,“春风不度玉门关”,让学生感觉到教师有亲疏厚薄之分,其他学生就会逐渐产生心理抵触,教学和管理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第四,针对学生的心理承受力,表扬应当注重策略性。我们说表扬是一剂良药,但必须辨“症”施治,不能滥用。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有强弱之分,有的学生内心脆弱敏感,有的内心强大,宠辱不惊。心理敏感者对于突如其来的表扬猝不及防,辨别不了好坏真伪,即使是真诚的表扬,他也会误以为是嘲弄讥讽,接受不了。因此,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表扬也要审慎、讲求策略,做到循循善诱,润物细无声,才能真正起到表扬激励的作用。反之,那些经常受表扬、成绩优异的学生,可能患“表扬疲劳症”,有“耐药性”,一旦没有了表扬,他们的情绪有可能一落千丈,再遇上挫折,有可能走上极端。所以,作为优秀的教育工作者,表扬手段一定要讲求策略,不能滥用,否则效果会适得其反。

总之,将心理学广泛应用于学校教育的表扬艺术中,是广大教师应该重视和需格外关注的课题,运用得得心应手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于中班音乐活动《表情歌》说课稿

我说的题目是中班音乐活动《表情歌》,选自幼儿园课程指导“我自己”主题活动中的一个教学活动。


【第1句】:教材分析

《表情歌》这首歌曲是一首旋律生动活泼,节奏感强的幼儿能够表现自我的这样一个音乐教材。每个人都有喜。怒。哀,乐每个人又有不同的'外在表现方式,有的高兴了就拍手,就大笑,就跳起来,而幼儿处在一个模仿力很强,对刺激很敏感的时期,让他们在学习歌曲时模仿各种表情和动作,幼儿是很有兴趣的,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儿童教育实践中,这一点显得尤其重要。在这首歌曲中还反复出现一个节奏X X | XX X |,因为幼儿刚从小班升入中班,节奏方面的接触还比较少,而幼儿这个年龄对节奏十分敏感,所以这个教材是很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和特点的。


【第2句】:目标定位

师幼互动是本活动的教法学法的最大特点,希望幼儿带着对音乐教育活动的期盼、带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主动积极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自由地与音乐交流、大胆地表现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与体验获得教师的支持、帮助与鼓励。为此,我为《表情歌》确定了以下的目标。

(1)熟悉歌曲旋律,能边唱边表演。

(2)掌握X X | XX X |节奏型。

(3)乐意创编新的歌词。


【第3句】:活动的重点和难点

根据目标,活动重点定位是学会演唱歌曲的基础上尝试创编新的歌词。难点是掌握X X | XX X |节奏型。


【第4句】:活动准备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本次的活动目标,完成活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