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达尔文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自然法则之后,这个社会似乎真的遵循其规律,大至国家、社会,小至团体、个人都逃脱不免竞争的命运,自然而然他们其中一些成为了弱者,但出于人道主义,他们没有被淘汰出局,而是被灌以“朽木”的名义卑微的生活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可纵观历史,我们不禁产生这样的疑问“朽木真是朽吗?”
被我们尊为“万世师表”的孔子在平时虽主张因材施教,但他们学生宰予在他心里也是一个不可教之人。宰予白天睡觉,不求学问,这让孔子十分不悦,并赠予“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的评价。我们和孔子一样也肯定会认为宰予的一生将注定无所作为,可最后的结局让我们大为吃惊。宰予变成一个勤学好问之人,并成为了七十二贤才之一。当我们苦苦思索宰予的转变之时,我们是否会想到:其实人的潜能是巨大,只是别人甚至是自己尚未发现而已。
可见,“朽木”并未真朽,只是因为他们习惯于藏匿其间,习惯于接受被别人遮挡掉部分的不那么刺眼的阳光,忘记了自身也有长成参天大树的能力,忘记了最初的追求。
俗话说“十个手指伸出来不可能一般齐”,所以总有人会处于劣势,成为别人眼中的“朽木”“粪土之墙”。虽然这个社会总在大肆宣扬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每个孩子都是最棒的,只是有些还没有找到钥匙去开启他们的智慧之门。可现实生活中很少有老师、家长能够耐心教化,等待“朽木”变成“精致的木雕”,因为这的确是一件辛苦的事,没有人会期待凋谢的花重新变得鲜艳,没有人会愿意为一个笨蛋、朽木苦苦等待。
那么那些“朽木”又能做什么呢?欣然接受并继续沉沦,承认自己的无能?“不”,我想这是作为朽木心里最强烈的呐喊。刘邦或许就可以很好的证明“朽木”的完美蜕变。作为亭长时的刘邦可以说是恶习尽然,饮酒作乐,贪图女色,可他却有勇气揭竿起义,并与项羽争霸,最后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汉高祖。“朽木”也可以有理想,“朽木”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贤臣明主。所以我们没有权力下判断说谁是“朽木”,因为从“朽木”成为“良木”是需要时间的,需要耐心的。
再好的东西放错了地方就会变成一堆废品。爱因斯坦小时候的文化成绩的确不如人意,不管他如何努力,他都无法及格,因此他受尽了老师同学的白眼。可是爱因斯坦后来在妈妈的鼓励下努力钻研科学,最终成为了科学界的巨人,那我们又该如何评价爱因斯坦呢?其实,有时朽木只是放错了地方,用错了用途的良木,用睿智的眼光去看待,发现周边“朽木”的优点,似乎成为了一个亟待完成的事情。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有别人不可复制的优点,“朽木理论”只是有些自以为是的人想彰显自己的高贵的谬论。每个人都可以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拥有自己的天空,认清自己的位置,所有人都不是朽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