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人力资源核心价值链篇一
企业要进行人力资源优化配置,首先需要明确一个理念:在现代企业组织中,人与岗位的配置已不再是单一的人与岗位的配置、人要绝对服从于组织安排,而是人与岗位、人与组织双向适应的、动态的人力资源优化配置。
这是因为人力资源管理现在面临两个变化:
一是现代组织不再是僵化的组织,而是基于客户和市场快速反应、不断变化的组织,组织决策模式从过去的“正三角”变成“倒三角”,它强调的是活力,是组织的动态管理。这时候,人的岗位职责不再是固定的.,而是要基于客户需求主动、创造性的履行职责,以提高组织的快速反应能力。
这是很核心的转变,它对人岗配置带来两个变化:员工的职责范围既要有稳定、标准化的职责内容,也要有动态的、利于对客户需求作出快速反应的职责内容,达到例常管理职责与例外管理职责的有效结合;人与组织要双向适应,组织既要依据战略和岗位对员工素质能力提出要求,也要满足他个人的能力发展要求,不仅要因岗设人,也要因人设岗。
二是人岗配置不再是单一的个人与岗位的微观配置,而是组织基于战略和业务的职位管理系统和胜任能力系统的宏观配置。也就说岗位配置从微观管理层面上升到宏观战略和业务层面,是职位管理体系和胜任力体系这两个系统之间的宏观配置、动态配置。实现岗位动态优化配置,既要有宏观上的模糊判别,也要追求微观上的精确。
基于这两个变化,人与岗位的配置已不再是人盯人、点对点的配置,而是宏观上要靠市场机制实现人与岗位的动态配置,微观上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制度的创新,实现人与岗位的责、权、利、能一体化。所谓责、权、利、能一体化,是指要明确员工在岗位上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承担这个责任需要分配给他什么样的权力,而权力的背后是利益分配,享有这样利益又有怎样的能力要求。
实现责、权、利、能一体化的人岗动态配置有两个目标:第一,让每个员工都有动力去创造价值、创造价值的方向很明确,而且他有权力、有能力去做。第二,解决员工能力素质跟不上企业发展需求的问题,通过人力资源动态优化配置能使员工的能力提升和企业发展共步。
企业要实现岗位动态优化配置有四个要素:
第一,要建立基于战略及业务模式特点的职位标准与胜任力管理系统。对职位系统进行筹划并建立标准职责库,规划企业职业发展通道,制定任职资格标准。这是基础制度保障。
第二,要建立双向的评价、沟通、反馈机制与管理体系。员工要有清楚的自我认知,有不断提升职业化素养的内在追求,并且能向企业表明自己的职业发展意愿;企业要客观公正地评价员工,知道员工的兴趣特长,设计多职业发展通道,并且及时帮助员工正确认识自己和企业需求、岗位需求之间的差距。
第三,通过机制制度创新来实行人岗之间的有效配置。除了刚才讲到的“责、权、利、能一体化机制”要落地以外,还需要四大机制保障。一是牵引机制,包括目标明确、角色定位、责任承担、能力要求、绩效标准、行为规范这六个牵引要素。二是竞争淘汰机制,有进有出、能上能下这是保持人岗有效配置的必要条件。三是评价约束机制,如通过绩效管理使员工履责的方向、目标、路径与企业的方向和目标相一致。四是激励分配机制。
第四,要建立人员配置效率动态监控的指标体系,加强过程监控,定期总结和调整、改进。
最后要强调的是,实现人岗动态优化配置,企业要有开放包容的用人文化,包括人才来源要开放、不拘一格降人才,并能进行跨文化的管理,使得各种来路的人才都能够在企业中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并且得到发展。
人力资源核心价值链篇二
浅 谈 人 力 资 源 的 价 值
21世纪是知识与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也是经济发展与企业竞争日益严峻的时代。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也越来越被重视。人力资源在企业发展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学好人力资源管理与应用,首先就是要认识人力资源的价值和学会合理安排人力资源。本文浅析了人力资源的作用与其价值,提出了企业提升人力资源价值的几点方法。
一、人力资源的概念简介
人力资源是20世界五六十年代所提出的概念,简称hr(human resources)。人力资源最早是由戴夫·乌尔里克提出,被誉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开创者。在此之前,人力资源被叫做“人事管理”(human management)。乌尔里克认为,现在唯一剩下的有竞争力的武器就是人力资源组织,因为那些传统的竞争要素,如成本、技术目标是让企业hr更好地进行人力资源的发展和规划。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是实现人力资源部门在员工素质管理、薪资管理、绩效考核等方面的需求。
资源要素。
质生产或者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亦即社会劳动能力。它包含体能和智能两个基本方面。
人力资源作为一只特殊的经济资源,具有三个特征:
1、人力资源具有不可剥离性,即独属于人类,依附于人类,不能游离于人体之外存在。
2、人力资源具有生物属性。即它具有天然生理构成的方面和出生、成长、死亡的自然生理发展过程。
3、人力资源具有社会属性。即它是在人类社会生活和社会生产活动中形成于发展的,其形成、使用、配置必需通过社会,依赖于社会。
4、人力资源具有能动性。
5、人力资源具有时效性。
6、人力资源具有连续性。
根据核算目的和方式不同, 目前人力资源可分为成本会计和价值会计。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主要从成本方面对人力资源进行衡量。人力资源价值会计主要把人作为有价值的组织资源,对其价值进行衡量, 具体又可分为对人力资源已实现的价值和未来的价值二种。人力资源已实现的产权价值应体现在税后纯收益中。还可以从人力资源对未来薪资经济价值折现来衡量人力资源的价值。按照人力资源存量、地域、企业和行业四大主因渐次求出人力资源相对价值, 并通过把人力资源价值分为一度和二度价值的方式,得出人力资源绝对价值的数学表达式, 计算人力资源的价值。在实际情况中,可以综合运用各种方法,从成本和价值两方面来衡量人力资源的价值。当使用成本法计量人力资源价值时,一般是以投入价值对人力资源成本(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的取得、开发、使用、保障和离职等成本)进行核算,而没有考虑到人力资源能够创造比自身价值大得多的价值及人力资源中存在的特殊性。价值法考虑了人力资源能为组织创造价值,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未来工资贴现法,主张对未来的工资进行折现求和来衡量人力资源对组织的价值,其前提假设是劳动者未来工资的高低和劳动者未来对组织的贡献之间具有确定的正比关系。人力资源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其价值实现过程中往往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所以在分析衡量时有时要结合多种方法综合计算。
尽心尽力为企业施展全部才能。将经费更多地投入到用于满足引进人才的直接需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间接投入。实施激励机制、营造温暖的企业文化氛围,降低高层次人才离职流动率。
四、人力资源价值转化人力资本的途径
动员工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在企业中,员工都有渴望自尊和自我价值实现的心理需求。企业的教育培训是满足员工这种需求的良好途径。经过教育培训的员工,其素质和能力得以显著提高,工作动机和工作态度亦有极大的改变。同时,通过企业培训,促进员工个人全面发展,也正是企业经营管理的目标之一。
培训的补充, 促进了企业人力资源的转化。在职培训即需要企业领导人对员工能力做初步分析,在恰当时候分配给员工稍超出他能力范围内的工作,一次来锻炼员工的能力,挖掘员工的潜力。
送企业中优秀的人才到国外进行先进技能的学习与交流。还有可以通过鼓励员工自主参加学习培训,增加自身专业技能等方式,促进人力资本的转化。
其自觉开展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活动。
五、小结
人力资源管理在当今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和价值是多方面的,其地位也是不言而喻的。如何合理的使用人力资源并转化人力资源,是每个企业都应深思的问题。为有效支持公司愿景、战略目标和经营目标的实现,分析企业的人力资源结构,总结其存在的问题,从而明确未来改进的方向,并有计划地开展培训体系的优化和建设工作。人力资源的价值在人力资源的具体应用中不是一成不变的,为了提高人力资源价值,我们应做好事先的人力资源使用计划,使用中的不断引导使其满足使用要求并不断提高价值,最后还要做好和中期的绩效考评,做好工作总结,以便于人力资源价值的进一步提高。在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企业只有抓住人力资源管理这一核心管理工作,才能获取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才能拥有内在的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只有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企业才会长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在企业竞争中成为佼佼者的。
-->
人力资源核心价值链篇三
人力资源管理,人事管理的升级,是指在经济学与人本思想指导下,通过招聘、甄选、培训、报酬等管理形式对组织内外相关人力资源进行有效运用,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什么,欢迎大家分享。
企业的生存和持续发展靠的是企业的核心能力,而人力资源却是这种核心能力的核心。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三个核心是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
企业要做好这三个核心工作,必须具备四个一流,一流报酬、一流环境、一流领导、一流管理。
一流报酬指的是薪金、福利、补贴、奖励、股权。公司必须通过报酬来实现员工所期望的自我价值、个人身价与地位。这些报酬不一定要马上兑现,重要的是企业要有长远规划和战略手段来保证能逐步做到,以取信于员工,来用好人才、留住人才。人才所关注的是个人的事业生涯和发挥才干的机会。
一流环境包括软环境和硬环境。软环境是指人际关系。上司、同事、下属之间的互相尊重、信任和支持以及沟通的深度与广度,协调的方式。简单地说,就是员工在公司里是否有尊严,是否能够充分发挥才干。硬环境是办公楼建设,办公室的设备和空气,个人工作的空间等。软环境比硬环境重要。硬环境可以根据公司财力而逐步改进,大部分员工都能理解和容忍。软环境是要靠人来解决的,财力解决不了软环境的问题。人才离职的真正原因是对软环境的不满。
一流领导指的是智慧高、能力强、有决心、有勇气、有激情的高层领导。只有具备这些素质的领导才能高瞻远瞩、掌握机遇、有谋有勇地冲锋陷阵,才能做到知人善任、广纳群贤。
一流管理是以人为本的、透明的、人尽其才的、奖励创新发明的管理。以人为本是关心员工的感受,理解员工的需求,并在财力所及的情况下满足员工的需求,还能根据员工的事业理想和企业的发展需要去辅导、培训管理和开发员工。一流管理是通过沟通让员工理解公司的发展前景、经营状况,使员工接受和积极支持公司的决策。员工在这样的公司,不会因为冒险而受到惩罚,企业领导相信敢冒险才会有创新,有创新才能提升竞争力。
总之,做到四个一流,不是靠企业的财力,而是靠企业领导人的职业素养和管理机制,靠全体员工的素质与投入,靠管理团队的智能和真诚合作。
人力资源的核心,首先,从战略层面上来说,是帮助企业节约成本,提高效率的一个部门。如果说营销部门是为企业挣钱的部门,那么人力资源部就是帮助企业省钱的部门,当然,不仅仅是省钱那么简单。
话说,有人的地方就有人与人的关系,就有层级,就有管理,也就有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存在。关键字上讲,人力资源是一种资源,而管理是为了让这种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消耗更少的成本。
从人人关系上讲,人力资源的核心是沟通
从企业利益上讲,人力资源的核心是省钱,产生更多的剩余价值。这里边包括如何招聘到自己合适的员工;如何帮助自己的员工适应环境并激发其主观能动性,主动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利润;如何评估绩效等等问题。但是这些问题都是涉及到一个共同的问题——沟通。人与人的沟通和人与制度的沟通。
从个人角度来看,人力资源的核心是为以后的职业生涯提供长效的路线规划,为自己提供一个发挥自己的平台,是一种预测。是对未来沟通的一种预测,是谋划未来沟通的渠道。
人类文明史发展初期,人力资源管理就存在。那时是以沟通为形态,管理的目的就是增加部落的凝聚力,发挥大家的力量,共同生存下去。而后历史进入封建王朝的统治时期,那是的人力资源的作用是巩固统治、保持社会稳定的工具。以上下传达为手段开展管理,是为了特定目的完成的沟通。现代的人力资源呈多样性。
对于不同行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而言,其核心命题是如何定位自己企业的核心人才,并对应其设计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培养和发展的机制和制度,以确保企业的业务发展与其人力资源供给状况和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保持一个良性的发展势头。
对于制造行业而言,其核心人才是研发人员和营销人员,研制出一个好的产品,并将其卖出去,对于制造企业是至关重要的,决定了企业能否做大做强。故而在制造行业内,研发人才和营销人才的争夺战一直是火热进行,如何保留和激励研发人才和营销人才也是制造行业内企业管理者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
对于服务行业而言,其核心人才是市场开发人员和客户服务人员,如何让客户找到你,如何让客户感觉“物超所值”,市场人员和客服人员显得尤为重要。虽然说现在许多服务行业内的企业将市场开发职能“泛高层化”,即所有的高层兼任着市场开发的职能,但专职市场开发人员仍然不可或缺,因为市场开发策略和步骤,还是需要市场开发人员统筹策划和设计。
对于it行业而言,其核心人才是架构设计人员和程序开发人员,他们是整个企业存在和发展的价值所在,如何激励和保留这部分人员是所有it企业最头疼的事情,他们大多数是“宅男”,不顾及生活琐事,更顾及自己的专业能力,给他们营造一种更舒适的环境,更放松的工作氛围,可以激发他们的工作激情和工作效率,所以我们就看到了许多it公司员工可以带着小狗来上班、下楼可以直接坐滑道、提出更具挑战性的研发任务等等。
对于贸易行业而言,其核心人才是营销人才和采购人才,一个负责“卖”,一个负责“买”,一个负责创造利润,一个负责降低成本,只有这样,贸易企业才能不断发展壮大自己。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贸易行业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如何借助互联网技术手段提高营销效率和降低采购成本,是一个摆在贸易企业面前的问题,这里势必要需要贸易企业的营销人才和采购人才不断突破思路、借船出海。
不管是哪个行业内的企业,我们均需要针对其核心人才设计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选育用留”的方法体系。
在“选”的方面,需要我们建立针对核心人才的任职资格标准体系,从知识、技能、素养和文化价值观等几个角度来筛选优秀的核心人才,以保证选择进来的就是“好苗子”。今年,我们就在山西和天津帮两家服务行业内的客户做了任职资格标准体系设计的工作,帮助他们有效识别核心人才。
在“用”的方面,需要企业经营者在激励手段上多想办法,一方面推出长期激励,如股权、期权激励等手段,让核心人才与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绑到一个战船上,为了一个共同事业目标共同奋斗。另一方面,公司给这些人才更多的施展才华的舞台和发展空间,只要有能力,从来不封顶。
在“育”的方面,需要企业设计出针对核心人才的培养发展体系,要不断给他们“充电”,不断更新知识和提升能力,要把他们看做“资本”而不是“资源”,要舍得给他们智力投资,只有更大投资才能确保更大收益。有些企业热衷为给自己的核心人才报一个emba班,认为一个班就解决能力培养的问题了,事实上一个人才的能力提升是一个系统持续提升工程,不应该是一个班就可以一劳永逸的。
在“留”的方面,现在许多企业针对核心人才也想出来各种可以想出来的方法来留住人才,如我遇到一家贵州的企业,为了吸引并保留来自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人才,他们不仅仅给出高薪,还给这些人才提供高档公寓、专车、家属工作、孩子上学、老人照顾等方面的举措,真正让企业迫切需要的人才没有任何“后顾之忧”,比起他在大城市的工作环境和生活品质方面,都有足够大的改善,这些人才何乐而不为呢。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并不是独立与业务活动之外的,而是与业务活动相伴而生的,是业务活动的合作伙伴。
当前,中国企业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程度越来越高,这都促使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工作职能发生转变——由以事务管理为中心向支持组织战略转变,战略伙伴的角色日渐突出。
一般而言,人力资源管理业务伙伴应在企业中应扮演好以下四种角色。
第一种是战略伙伴。战略伙伴这一角色是人力资源管理业务伙伴的终极目标。作为战略伙伴,人力资源管理者担负的任务有很多,如洞察组织经营环境的变化,并据此对人力资源战略进行及时调整;通过对企业人力资源的选拔和培训等实践,培养企业未来的领导者;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分析人力资源管理效能,确定不同阶段衡量人力资源管理效能的关键指标;设计适应企业新的业务需要的人员配备战略,以及促进人力资源效能提高的组织架构;从员工的角度出发,分析公司内部人才发展的需求,并依据组织战略确定各种需要的优先顺序,为优化激励效果提供依据等。战略伙伴这一角色的特殊性,不仅要求人力资源管理者能够管理企业已有的人力资本,还要求人力资源管理者能够有效地预测以及管理未来的企业智库,不断培育与梳理企业内部的沟通渠道,使企业获得持久发展的新鲜血液。
第二种是运营经理。运营经理一职是所有人力资源管理业务伙伴都期望能够扮演好的角色,也是每个实行业务伙伴制的企业期望实现的目标。运营经理这一角色,对人力资源管理者提出了诸多要求,如:能够及时评估并追踪员工的工作态度,能够积极地与员工沟通组织文化、政策以及工作流程,确保人力资源部与其他业务部门的工作步调保持一致。
第三种是紧急事件处理者。紧急事件处理者是当前众多本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日常工作中最常扮演的角色,因此也就得到“救火队员”这一雅号。“救火队员”的角色,要求人力资源管理者能够及时应对各种紧急事件并处理各种员工投诉,要对其他部门经理和员工提出的问题迅速给予应答或提供解决方案。然而,紧急事件处理者经常疲于奔走在各种繁琐的事件之中,人力资源管理效率并不高。
第四种是员工仲裁者。与紧急事件处理者一样,扮演员工仲裁者也是当前众多本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常态。扮演这个角色,意味着人力资源管理者能够调解源自企业内部各个层面的劳资矛盾,然而这些矛盾很难通过人力资源部的一己之力得以解决,因此许多人力资源管理者往往感叹左右为难、受尽指责。
研究表明,作为成功的人力资源管理业务伙伴,其角色特点主要可以归纳为:善于用业务语言描述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善于结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与业务知识来发现并解决企业内部问题、关注并支撑业务绩效等。
人力资源管理者之所以能够成为成功的战略伙伴,主要依赖于个人因素、岗位设计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组织架构和预算。事实上,前两项所占的影响比重最大,而个人因素的比重在三者中最高,其中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胜任能力起到了最为关键的作用,然后才是经验、动机和受教育程度等。
人力资源管理业务伙伴的每一种角色都需要相应的能力素质,并可以借助有针对性的策略提高相应的能力。
正如著名人力资源管理学者戴维·尤里奇提出的人力资源管理价值新主张:“价值由接受者决定。”他指出,人力资源部门需要清楚地确定业务部门将从人力资源管理者的服务中接受到什么。除非业务部门认为人力资源管理者的服务为他们创造了价值,否则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工作就毫无意义。因此,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工作应当从理解业务和业务需求开始。由此可见,提升商业意识,从业务部门需求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是专业人力资源管理者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先说说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六大模块:规划、招聘、薪酬激励、绩效管理、培训发展、员工关系。
简单来说,就是两件事:
1.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位置上(人尽其才);
2.让合适位置上的人努力工作,做出好业绩(才尽其用)。
换句话讲就是:将正确的人放在正确的位置,用恰当的方法促进他为公司做正确的事。基本上所有的hr从业者都了解六大模块,我就不再赘述。
说说戴维·尤里奇的人力资源转型突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三支柱”和“四角色”。
“三支柱”和“四角色”将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六大模块做了升华,并将人力资源部门的角色进行了重新的定位:从“服务和管理的职能部门”定位转型为“能够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的经营部门”。
不管是六大模块还是“三支柱”,人力资源部门都需要间接地通过企业内的“人”去实现自身的价值。
每家公司战略实施的基础和经营目标得以实现的条件是组织人才的执行力,而执行力来源于两个方面:员工的'能力与意愿。
员工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
公司内部高效合理的工作流程;
公司发展方向与员工任务的一致性。
公司拉动,此项要素来源于公司的薪酬激励政策;
公司推动,此项要素来源于公司的绩效考核政策。
总结一下,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通过持续地提升员工个人能力和工作意愿,从而提升公司的组织能力,最终实现公司的经营目标。
从大趋势来看,应该是基于价值管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平台化,即价值管理将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涵,而人力资源管理平台化则是价值管理的有效实现途径。
企业当前所面临的环境,是一个进入互联网+化经营,或者说是产业互联网+的时代。产业互联网时代,是从消费者主导的互联网,转变为以生产者主导的互联网。产业互联网是以生产者为用户、以生产活动为应用场景的互联网应用,体现为互联网对各产业的生产、交易、融资、流通等各个环节的系统改造。
当前已进入产业互联网时代,因为互联网已经全面渗透到传统企业,它将重构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关系与价值,重构实体经济的价值,并将彻底改变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冰火两重天”的现状。
从大趋势来看,应该是基于价值管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平台化,即价值管理将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涵,而人力资源管理平台化则是价值管理的有效实现途径。
“三支柱模型”是必然发展方向
目前国内的一些优秀企业,像华为、腾讯都开始推行“三支柱模型”,按照三支柱模型赋予人力资源管理新职能。
三支柱模型把人力资源管理分成三个部门,一个是人力资源专家中心,像现在华为专门有全球coe中心,coe中心包括战略参与、流程优化、制度制订、确定标准、文化培养。第二个是人力资源共享平台部,负责招聘管理、培训管理、薪酬管理、绩效管理等。而腾讯在这方面又前进了一步,从ssc到sdc,即共享交付中心。腾讯下属各个分子公司需要共享的一些人力资源服务全部放到sdc来进行。第三个是人力资源业务伙伴,主要负责人力资源政策的落实,了解各个业务系统的需求,为各个业务系统提供业务支撑,它是一个派出机构,提供人力资源的个性化解决方案。
三支柱模型的应用以及由此而延展出来的变化,是顺应产业互联网时代必然的转型发展方向,也意味着人力资源部的组织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但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目前在三支柱模型,即人力资源管理平台化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致使多数传统企业还难以满足人力资源管理平台化的要求。
第一是专家型人才稀缺。很多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地位本身就很低,根本没法参与企业决策,所设计出来的政策制度通常也得不到高层的认可,另外专家型人才本身就很稀缺,所以,专家中心形同虚设。
第二,基于大数据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薄弱。建立人力资源平台需要实现人力资源的信息化、集约化、模块化、标准化和流程权威。但很多公司连数据化都没有实现,更谈不上大数据。
第三,hrbp专业能力短缺。目前的现状是,hrbp基本上都是一些没有经过人力资源专业训练的业务人员在做,没有系统学过人力资源专业知识,没有系统的理论和技术框架体系,导致hrbp没有专业的自信,也使得hrbp真正派到各个业务系统的时候,发挥不了作用。像华为、腾讯都面临这个问题,就更别说国内其它企业了。
上述三点问题总体来说还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三支柱模型管理实现的核心是基于客户价值,要真正把人才当成客户为他们提供共享交互服务。上要对接战略,为公司战略服务。下要为员工服务、为业务经理服务;企业整个流程体系也必须基于内部客户关系来构建。而很多企业的业务流程体系根本不是基于客户价值来构建的,使得三大系统之间不能实现有效协同与闭环运营。
人力资源核心价值链篇四
人力资源管理的主体对象是什么?这是最近人力资源同行讨论最多的问题。似乎没有争议,标准的答案似乎只有一个:人!但个人认为这恰恰是目前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价值无法得到体现的原因,正如很多hr同行都深有体会的一点共识:人力资源在公司没有地位。
其实,人力资源管理恰恰不应该是以“人”为对象主体的,至少在认知的层面上,不能仅仅关注人!当人力资源陷入找人、育人、留人、走人再找人之时,就已经偏离了现在企业对人力资源的要求。因为企业设置人力资源岗位的目的不是为了关注人的发展,而是组织的发展。如果组织都没有了,要人何用?因此,人力资源第一功课是去研究组织能力,只有以组织的视角才能看到人力资源工作的本真。
培训不是鲜花摆台。培训该如保评价?无论是柯氏四级评估还是其他很炫的工具,而在企业领导者看来,培训的价值不是人均培训费,不是人均培训学时,而是他想不起培训。当他想起培训,基本是员工素质或能力无法满足他要求,也就是组织能力存在缺口。
薪酬管理的目的绝不是简单地“分蛋糕”,()价值分配绝不仅是一项技术工作,更应是一种战略思考。设计薪酬体系时,不应局限于解决薪酬问题和人力资源的专业工作。应基于组织架构的深入分析,以职类、职族、职种、职级为纲创建职务体系基础上,从战略、制度、技术三个层面来系统化思考具有组织个性的结构化薪酬体系设计模型。
人力资源管事的再认知
人力资源应该以组织的视角去认知人,这是人力资源职能价值提升的第二层含义。
组织变革大潮来临,其实正是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价值提升的大好时机,调整、对接、实施、提升“人”对组织结构的适应性,这是目前人力资源管理必须要思考的职能价值焦点。
组织是管理的一个核心过程,显然指的不仅仅是一个静态的组织架构和职责说明,也应该包括位于其中的人。所以健康的组织不仅是最优化的组织架构,更多的是其中人的因素。组织表现出来的问题,往往也是人的执行带来的。以组织视角认知人的问题,可以聚焦到三大问题,()即:战略相关性低,职责不够清晰,执行没有保障。
很多人不理解,我一上搞人力资源的,为什么要总是关注组织?缔造组织专业化,甚至是人力资源存在的唯一理由。什么是组织专业化?愿景与目标;治理、架构与职责;规范化、体系化完整管理流程人才吸引保留与供给领导团队与企业文化。因此以组织视角为基础的人力资源管理,使命只有三个:注入什么文化?打造什么队伍?牵引什么行为?也就是说要去时刻关注:人、系统、文化。
强化人力资源管事,推动队伍建设,必须要关注以下六个问题。
第一,人员规模快速增长下,如何应对员工队伍多元趋势?要保证企业文化的一元性和行为标准的一致性,统率员工意识和行为。
第二,业务规模快速增长下,如何保证人力资源合理配置?要思考什么样的人力资源充裕度能支撑经营战略的可行性?什么样的人员素质技能能支撑战略目标的实现。
第三,整体人员编制控制下,如何保证人力资源动态忧化?要防止人员配置过剩或不足,保证组织运行的匹配性和高效性。
第四,长培养周期约束下,如何保证人力资源稳定供给?要避免人员配置的急超车或急刹车,能够根据战略进和掌控人才配置节奏。
第五,业务规模快速增长下,如何保证管理体系复制输出?要落实各项制度、流程为各个层面员工所接受并身体力行,将个人能力结构化成企业能力。
第六,管理幅度快速扩大下,如何保证员工队伍凝心聚力?要推动在组织结构、制度等管理硬件基础上,提升价值观、工作作风等管理软件。
“一念起万水千山”,我们定义了怎样的职能价值,便会得到怎样的结果价值。这个世界本没重要和没必要之分,关键是你能不能让结果产生的价值重要。因此,人力资源必须要由行政管理职能向战略支撑职能,时刻关注:战略支撑、组织忧化、行为牵引。
人力资源核心价值链篇五
人力资源的核心问题实际上是对人才的“选、用、育、留”的问题。
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情,就是人力资源中的“选”;让岗位上的人发挥其最大的工作效率为企业服务,就是“用”;对现有的工作人员培训,让他们通过学习更好的掌握工作技能,就是“育”;不断改善劳动环境和员工待遇,使员工能够愿意长久的留在企业为企业服务,就是“留”。
以上这四点在人力资源管理中都非常重要。其中最重要的我认为是“选”这个环节。
正所谓一个萝卜一个坑,怎么能让合适的人去做合适的事情,做到人事相宜,是考验一个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关键。挑选人才首先要做好招聘工作,按照企业的需要为招聘制定岗位说明书,对应聘者的考核和面试也主要围绕岗位说明书来进行。
初步选定的人员,要进行岗前培训,在试用期考核合格之后才会被正式录用。录用后也不是一劳永逸了,为了检验一个员工到底是否适合岗位要求,需要针对这个岗位制定一系列的绩效考核办法。定期进行绩效考核来反馈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以便日后进行改进。
在现代化的企业中,人力资源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做好人才的选、用、育、留,让人才更好地为企业所用,才能使企业更快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