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说课稿万能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科学说课稿万能篇一

《水》这课是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水和空气》的第一课。

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物质,也是液体的典型代表。学生已经在生活中积累了很多有关水的认知经验,比如水能够用来洗衣服,水能够喝等等。这些知识是趣味的,和生活情景直接相关,学生对于水也比较感兴趣。

科学概念

物体能够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

1、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

1、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

2、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围绕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课

以猜谜语的形式引出本节课的教学资料。

(二)结合课件,认识水。

在这个环节中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经过让学生回忆,了解学生的前概念。为下头的探究活动打好基础。

(三)探究活动,找水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认识水和其他物质。这个环节我是经过“找水”来贯穿整个过程。让学生在石头、木头、树叶、空气、醋这几种物质里,借助于身体器官来辨认几种物质并找出水。

(四)分类

这一部分让学生把几种物质进行分类,分成固体、液体、

气体。

(五)倡议节水,进行思想教育

(六)课堂小结,谈收获

(七)布置课外作业

总的来说,我的设想和实际操作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期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有所改善。

小学科学说课稿万能篇二

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二课,在学生学习了太阳系的奥秘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地球与太阳的关系,即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为下一步学习地球与月球的关系打下基础。要求学生认识地球的公转,以及公转形成的一年四季变化,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材从四季的变化引入,首先通过教师帮助下的学生阅读分析资料,了解地球自转公转,利用模拟实验的方法进一步验证地球的公转是引起四季变化的根本原因。

本课教学对象是六年级学生,经过三年半的科学学习,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也具有了一定的信息技术水平。有关地球自转、公转的知识学生或多或少的从课外了解了一些,他们渴望知道更多的有关知识,而太阳及宇宙世界离我们比较远,且不易研究。

1、教法: 考虑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相对抽象,而学生由于年龄的特点,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差,所以我倡导以形象直观思维为主,使用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变抽象为直观,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正确的科学世界观。引导学生模仿课件自己动手做实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学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类比推理。

1、能用模拟实验研究地球的公转和自转。

2、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完成调查研究。愿意与同学合作共同完成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模拟实验。

3、能解释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的概念。能解释四季变化与地球的公转有关。能初步建立起地球公转与四季变化关系的概念。

通过实验证明地球公转是引起一年四季变化的根本原因。

(一)、设置问题情景

师:课件展示几张遨游太空的图片,问:同学们,你们想不想遨游太空,欣赏宇宙的奇观呢?其实我们一直都在太空旅行,你们知道我们所乘坐的“宇宙飞船”是什么吗?你们知道这艘“飞船”是怎样运行的吗?现在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使他们产生探索太空奥秘的想法。

(二)、探究新知

1、阅读、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师:(展示课件:模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指导学生观看视频、阅读书上资料,并指导学生初步填写课本87页表格。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看、阅读、资料分析来加深对自转和公转的认识。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归纳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有效的思考,为下面亲身模拟实验做好准备。

2、猜想地球自转和公转导致的现象。

师:提出疑问: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导致什么现象的发生呢?

生:思考、猜想、交流、修正。

设计意图:这一设计注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已有生活经验来解答问题。培养学生大胆想象、积极思考的习惯。

3、模拟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

师:同学们都有了自己的猜想、假设,请动手来进行模拟实验,验证你们的猜想吧。教师指导学生具体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1)模拟实验中用什么来模拟地球公转的轨道、用什么来模拟地球和太阳、用什么来模拟自己在地球上的位置。

(2)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都是自西向东逆时针旋转,千万不能转错方向呦!

(3)在地球的公转过程中,应保持地轴始终指向同一方向。

学生进行模拟试验。分工合作、记录实验结果。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注意观察现象和及时记录结果

设计意图:本环节能够通过模拟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假设。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模拟实验中去。

4、交流与表达。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通过模拟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哪个小组汇报一下你们的发现。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及想法,尝试解释其中的原理。其他同学聆听,并加以评价。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与别人交流。通过质疑与评价,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汇报中要学会尊重别人,在交流中相互提高。

5、地球自转与公转的特点、意义。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经验,在零散的认知之间建立联系,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意义。

学生首先进行模拟实验,验证公转与四季产生的关系。

学生再模拟地轴不倾斜的公转情况,观察、思考、假设并发表意见。

设计意图:1。巩固、验证地球公转的意义。2。培养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讨论问题的逆向思维。3。在新问题情景中能运用已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提高迁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总结回顾——让学生交流学习体会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

(四)、板书设计

18、地球绕着太阳转

总体设计意图:在教学过程中,设计运用观察、演示、操作等教学方法。通过观察,引导学生发现事物运动的特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运用实例图片讲解,使学生掌握知识。通过完成模拟实验的任务,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用来评价学生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完成练习,给学生提供自评、互评的机会,在巩固本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素养的同时,渗透德育。

课程标准中提到科学课教学应力求让教学贴近生活,用学生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突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基本理念,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布鲁纳说过:“要使学生对一个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是使他想到这门学科值得学习”,小学科学教育就是要利用“科学未知”的不竭魅力,吸引学生走入到科学的殿堂。基于此,新课伊始,就课件演示让学生欣赏遨游太空的情景,这势必会吸引学生的目光,激发他们探索宇宙奥秘的愿望。

地球的自传与公转学生很难理解,为此,教者运用课件模拟了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情景,这比教师空洞的讲授不知要强多少倍,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这就是现代化教育手段的作用。

在教学地球自转与公转会导致什么现象时,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采取了大胆猜想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记录实验过程,最后再抽象实验结果的方法,培养了学生自主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说课稿万能篇三

大家早上好!今日我说课的课题是首师大版科小学科学第五册的《浮力》。而我说课的资料主有以下几个方面,教学背景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

(一)教学资料分析

《浮力》一课在课标中是处于“物质科学领域”之中的“力作用于物体会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部分。在教材中处于首师大版科学第五册第三单元《力与生活》中的第二课,前一课为《推力和拉力》,这为《浮力》的知识和技能作铺垫。

(二)学生情景分析

在《推力和拉力》这课中,学生对推力、拉力、重力有了必须的了解,对使用测力计的方法也已经很好地掌握了。本节课从一个小故事开始,引导学生感受什么是浮力,让学生经过自我的观察,比较几种物品在水中的浮沉情景,进而探究“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说明

本节课我采用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的教学方式,提出问题后让学生进行初步的猜测,然后进行简单的体验,然后再进一步做实验,再一次体验活动,最终得出结果,使学生的探究本事得到提升。

(四)技术准备

演示材料:水管、乒乓球、水、水槽、正方体铁块、绳子、测力计

(一)知识目标

明白生活中存在着浮力;明白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多,所受到的浮力的就越大;能简单测量物体受到水的浮力的大小。

(二)本事目标

经过验证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本事,细致观察本事及分析问题,收集整理信息的本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经过本课教学,学生初步具有对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秘密的探究精神;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进而树立学好科学的信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意思。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过自主探索,实验操作,明白所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难点:经过实验分析,明白物体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多,所受到的浮力的就越大。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第一环节故事导入,引入新知

2、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拿出实物水管和乒乓球,将乒乓球放进水管,让同学们亲身动手取出乒乓球。如果学生不能说出教师想要的答案,则由教师引导学生加水进水管,让乒乓球能浮在水面。

第二环节学习新知识,感受物体的浮力

1、(1)谈话:教师那里还有一些物品,它们放进水里是怎样的呢?是浮还是沉呢?请同学们猜一猜,把大家的猜想填在表格中。

教师出示物品:空塑料瓶、正方体铁块、铁钉、泡沫塑料块、轻木块

(2)学生分组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提问:同学们的猜想究竟对不对呢?让我们一齐动手做做实验吧!请同学们一边实验一边记录实验结果。

2、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3、提问:为什么这些物品会浮起来呢?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小结: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了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水的浮力。这一环节能够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浮力,明白浮力的初步定义。

第三环节进一步实验,探究沉在水中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

2、学生猜想

3、谈话:到底同学们的猜想对不对呢?此刻,请同学们跟着教师一齐来证明我们的猜想。

中的重量;然后将正方体铁块的一半(教师事先已在每个铁块的一半上标出一道线)浸入水中;最终将它完全浸入水中,但不能碰到底部。

5、请同学们说出自我的感受。

6、用测力计把正方体铁块吊在空中,看它在空气中的重量是多少,把测力计的读数记录下来,填写在表格中;然后将它的一半浸入水中,再将它缓慢地放入水中,直到完全浸入水中,观察测力计的读数有什么变化,把这两次测力计的读数也记录子表格中。

7、汇报实验结果。

9、谈话:我们先来正方体铁块的手里情景,在实验中,它主要受到什么力呢?(教师在黑板上分析)受到了两个向上的力,分别是拉力和浮力,还受到一个向下的力,是重力。因为当物体不动时,受到向上的力与受到向下的力是相等的,所以浮力大小加上拉力大小等于重力大小。

总结公式:浮力=重力—拉力

10、根据公式,计算出正方体铁块一半与完全浸入水中时所受到的浮力。

经过这环节让学生明白在液体中下沉的物体也会受到浮力并且学会测量、计算浮力的大小。

受到水的浮力。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多,所受到的浮力的就越大。

2、联系实际:利用水的浮力,我们能做些什么事情呢?例如行船、游泳

3、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1、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了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水的浮力。

2、无论是浮在水面上的物体还是沉下去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

3、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多,所受到的浮力的就越大。

4、浮力=重力—拉力

小学科学说课稿万能篇四

《抵抗弯曲》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一课。本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入,自然引出“宽度增加,纸的抗弯曲能力会怎样”的问题,由此展开一系列关于形状和结构的研究。所以,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抵抗弯曲》的学习在知识和探究技能方面为本单元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本课探究活动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探究活动。通过在不同宽度的纸上放螺帽,比较不同宽度的纸抗弯曲的能力。然后收集数据,使学生认识到纸的宽度增加,抗弯曲的能力会明显提高。第二部分:研究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第三部分:研讨长方形截面的横梁平放好还是立放好。这个活动是对第一个活动结论的应用。通过观察,学生会发现承重的横梁都是立着放的,接着让学生解释横梁立着安放的现象,最后要求他们用感受尺子抗弯曲能力的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理由。

根据新课标要求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及发展规律,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通过实验,能积极分析并善于发现引起实验结果出现差异的各因素,能根据实验经验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并不断改进实验。能通过采集实验数据和实验验证等手段展开科学探究。

3、科学知识目标:通过实验,认识增加纸条厚度和宽度可以显著提高纸条的抗弯曲能力。并能理解横梁平放和竖放的道理。

教学重点:纸的厚度、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的研究;

教学关键:对科学实验的变量识别与控制;

本课体现“以探究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采用猜测—验证—得出结论—的教学方法,将实验探究、解决生活问题与课外延伸三部分紧密联系,使教学内容逻辑化、序列化、生活化、活动化。激趣引入部分:首先安排教师的演示实验,这样的设计是为了引出纸条抗弯曲能力的因素也为引出课题做准备。自主探究部分:三组自主实验的设计,完全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服务,用填表形式展示实验结果,目的是让学生充分合作,积极汇报,得出比较科学的数据。解决生活问题部分,出示建筑图片,目的是将学生的视角引向生活,让他们感受生活与科学的联系,又一次将所学运用到生活,体现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

1、注重实验材料的收集与保管,填充与更新,发动学生备齐实验材料做好实验的前提保证。

2、注重制定明确具体的实验要求,起到约束学生有序实验的作用。

3、注重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每组设置了小组长、实验员、记录员、观察员,最大限度的使每位学生有事做,有问题想,积极参与到实验中来。

4、注重实验设计的目的性,提高学生自主实验的效果:一节课中,如果实验没了目的,那么学生实验便乱了方寸,更别谈实验的有效性了。本节课我共给学生设计了四组不同的实验,目的各不相同,第一组实验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确对比试验要控制的条件,抓住这一关键,紧扣这一核心,就为后续实验打好了基础,铺好了路,第二、三组实验是本节课的重点实验,通过这2组实验使学生看到宽度、厚度的增加能明显提高抗弯曲能力这一现象。感受尺子不同方法的放法让学生明白横梁为什么立放的道理。使科学道理回归生活。这些实验的设计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目的性强,循序渐进的把学生带入了探究的天地。

小学科学说课稿万能篇五

本课是在学生进行对植物的观察活动之后,进而发展为对动物的观察。《蜗牛》一课是学生真正观察小动物的起始课,学生还是第一次学习观察小动物、描述小动物,学生对它们的观察停留在只注意某个部分的细节,还不知道怎么样从整体到局部地去观察一个小动物。引导学生体验探究蜗牛的过程,建构自己对蜗牛的认识。同时,培养并保持学生热爱小动物的兴趣。开好了这个头,为后面对蚂蚁、蚯蚓的观察等打下坚实基础。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1、蜗牛的特点体现在它的颜色、身体构造等方面。

(2、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映,如触角伸缩,身体缩进壳内来躲避危险。

(3、蜗牛利用腹足爬行,做波浪状的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粘液痕迹。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和体验从整体观察到局部观察的过程,并学习使用放大镜做更细致的观察。

(2、按照科学的方法饲养蜗牛,并做好观察记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研究小动物的兴趣,并做到不伤害小动物,注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蜗牛,初步了解其外形构造,生活习性、运动方式。

教学难点:教会学生观察小动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放大镜,记录本和笔。

1、激发情趣,提出问题

导入:“同学们喜欢蜗牛吗?那我们就一起与它玩一会儿吧!”

预设: 对于孩子来说,喜爱小动物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设计意图:确定观察任务,是科学探究的前提。学生在和蜗牛玩的过程中,对蜗牛进行了无意的观察。

师:“同学们对蜗牛这么感兴趣,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设计意图:我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教师对学生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加以梳理,形成几个问题的区域:如蜗牛身体的观察、蜗牛壳的观察、蜗牛运动的观察等。

2、制定计划,自主探究

师: “你们小组打算怎样观察蜗牛呀?”

预设:这时学生运用己有知识,调动各种感官观察蜗牛,如:看看蜗牛身体的颜色、闻闻蜗牛的气味、摸摸蜗牛的壳等。

设计意图: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有目的的观察,指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想出多种办法、运用各种工具进行观察。进一步设计在观察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如“你们小组怎样分工合作呀?”“你们需要哪些工具呀?”“怎样做才能不伤害蜗牛”等。

师: “谁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在观察方法上,包括了用放大镜观察、按一定顺序观察,从整体观察到局部观察的内容。在教学中,重在让学生经历这样的按一定顺序观察,初步了解其外形构造,生活习性及运动方式等。在观察蜗牛运动时,引导学生“轻轻碰触”,从爱护动物的角度,这是最好的契机。

师:蜗牛这么可爱,你想和它做朋友吗?你准备怎么照顾你的朋友呢?

设计意图:学生可以利用本课的学习方法继续进行观察由课内引向课外,学生掌握了本课所渗透的这种学习方法,养成了良好的科学素养,也就培养了学生终身学习的态度,具备了终身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