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博物馆观后感
苏州博物馆成立于1960年,馆址太平天国忠王府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内保存完整的一组太平天国历史建筑物。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苏州博物馆观后感,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
苏州博物馆观后感
粉墙黛瓦,清新雅洁;古色古香,江南情怀。在20xx年9月上午这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来到了我仰慕已久的苏州博物馆。到苏州去看贝聿铭先生的封刀之作——苏州博物馆建筑,今天终于得以实现。
这时我的眼中:苏州博物馆苑如一个楚楚动人的江南女子,端庄而秀丽的欢迎我的到来。我再次想起了“大艺术书房”系列图书之《贝聿铭谈贝聿铭》主编肖关鸿先生所说,希腊缪斯之神走向我们:“走向社会,走向公共空间,走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艺术不再是祭品,不再是象牙塔,也不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一部分。缪斯也由女神变成了平民。”在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之初,就如同装满传统文化经典的艳丽绣线,在承载现代科学文化信息的绣布里织出出了一幅“传统苏州”和“现代苏州”相融合的“双面绣”。在这个有着众多著名古典建筑的“文化圣地”中,建一座21世纪的新馆建筑,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如何将现代与传统相融合。贝聿铭先生用“中而新,苏而新”,“不高不大不突出”的理念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在当代建筑设计领域中,贝聿铭先生是世界范围内最为公众熟知的建筑大师,是跻身于世界建筑师行列的唯一华人,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建筑艺术之一。
世界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1917年4月26日出生于广州,祖辈是苏州望族,童年时曾在家族拥有的苏州著名园林——狮子林渡过。20世纪30年代中期,贝聿铭先生远赴美国学习建筑。在几十年的建筑设计生涯中,贝聿铭先生在世界各地的建筑作品达70余项,获各类奖项50余次,1983年,他获得了被称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普利茨克奖”。他在美国设计许多博物馆、学院、商业中心、摩天大楼等,在加拿大、法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伊朗、中国北京、香港等地设计过不少大型公共建筑。贝聿铭先生多梦想的执着追求和对自身的不断超越,使世界各地众多贝式建筑成为不朽的经典之作。
苏州博物馆新馆就是由时年己85岁高龄的贝聿铭先生与贝氏建筑事务所设计,投资3亿元人民币,于二00三年十一月奠基开工,2006年10月6日中秋佳节正式对外开放。苏州博物馆新馆开馆后,新华社等众多媒体评述为:“中而新、苏而新”,“不高不大不突出”是这座建筑的最大特点,它既在苏州古城以独特性、唯一性深深打上贝氏的烙印,又与周边传统民居浑然一体,成为中国建筑发展创新的一个里程碑。当我步入博物馆內庭院茶园紫藤园时,吸引我特别留意了园里西南方与东北方各种植一棵紫藤。贝聿铭先生将內庭院将內外空间串联,主庭院和若干小內庭院互相连接而又布局精巧,庭院內外的园艺,互相依托,自然融于建筑。听导赏介绍:紫藤园里的两棵紫藤,还嫁接着从文徵明当年手植的紫藤上修剪下来的枝蔓,以示延续苏州文化的血脉。新馆园林造景设计是在传统风景园林的精髓中提炼而出的,成为一代名园拙政园在当今的创造性延续。
我们只有在参观完所有室内空间之后,才会真正理解整个空间的设计精神。外立面的形体穿插造就了室内空间的丰富性,而室内空间的多样结构同时也成就了外立面的风格特质。空间也是人为的,贝聿铭先生最新设计的苏州博物馆让我们感受到中国传统的园林思想在现代审美中的新方向,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
在整个参观过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苏博的屋顶的造型。光影趣味是物境与心境的交融。“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氏的名言。玻璃顶棚肆无忌惮地让室内充满阳光,从中我们能够体会到光线丰富的语汇和对空间的影响力。阳光透过金属百叶照射入室内,在墙面上形成了会随时间发生变化的光影图案。情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情为主,景是客,情景交融,相辅相生,这才是中国传统的空间本质。苏州博物馆之所以能让人感受到传统美学的魅力,就是因为设计师很好地创造出了丰富多样的空间气质,而光影就是让这些景与人们产生互动与共鸣的直接因素。可以这么说,光与影一直是空间设计的第四大造型元素,它能让室内室外环境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而在苏州博物馆,贝老先生再一次让光影成为了空间的主角。
在建筑的中庭,阳光让整个空间充满祥和与大气。可能是借鉴了传统“老虎天窗”的做法,中庭的顶部是由玻璃材料做成的采光井。阳光肆无忌惮地透过玻璃倾泻下来,并且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地变换着投射角度。所以在不同的时刻,参差错落的'墙面就会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有趣且丰富。同样,贝先生在处理小空间时,也一点不吝啬使用光影这一元素。三角形的二坡屋顶全部是由金属百叶和玻璃组成的,为了体现传统园林的特色,所有的金属百叶都被木质的贴面材料所包裹。阳光透过这些条状结构在墙面上形成了连续的光影图案,让原本单调的走廊顿时生机勃勃,饶有趣味。
苏州博物馆是贝聿铭老先生的封刀之作,其保留了江南园林的特点,采用传统的粉墙黛瓦,然而表达方式却又是全新的,错落有致的新馆建筑以深灰色石材为屋面和墙体的边饰,与白墙相映,雅洁清新。粉墙下设置了颇具创意的假山,一反传统的叠石假山,采用些较有纹理的石片和石块,其中也有剖劈的棱角毕露的“险峰”,与传统湖石“瘦、皱、漏、透”的审美特点迥然不同,却也“清、丑、顽、拙”,各显奇趣,与水中倒影难分轩轾,构成一幅新颖的山水图景。从传统艺术中汲取精华,加以创新运用于现代建筑中,将传统艺术升华,使我们更充分地体会到传统艺术的魅力。
时间总是短暂的,我还没有满足,我是多么的希望故地重游,再好好的品味一番啊!
苏州博物馆观后感
1月31日,我和爷爷去参观苏州博物馆。
走下公交车,我们就看见了博物馆的外墙。博物馆外边是一条并不宽阔的“小马路”,路上铺着方形的小石块,两边的树全用齐腰高的石头围了起来,远看像一只只盆景,路灯全是宫灯,整条马路显得干净整洁。
走进博物馆大门,看到博物馆的建筑和我们的住房不一样,粉墙黛瓦,屋面和墙体用深灰色石材做成,与白墙相配,漂亮极了!参观博物馆要安检,我带了一个易拉罐饮料,谁知是不能带进去的,所以我一下子把它喝完了,差点撑破了肚子。进去以后,我们先去参观杨明义的“百桥图”。他画的桥全是水墨画。我们看到了苏州的许许多多的桥梁,有大桥、小桥,平桥、拱桥,木桥、石桥。我还看到了我们甪直老家旁边的东美桥和太平桥,画得像极了。苏州是水之乡、桥之都。“小桥流水,人家枕河”是人们印象苏州时用得最多的词,杨明义无论走到世界哪个地方,始终都在家乡的桥头上进行创作,所以才有“百桥图”。我们还参观了明清文人书斋雅物展、古代瓷器馆、古代服饰馆等,最后又参观了“忠王府”。
转眼一个多小时过去了,虽然有一点累,但我学到了很多知识。
苏州博物馆观后感
星期二下午,我们中年级老师同学们一起兴高采烈去苏州博物馆'参观了一番。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呀!
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大家迈着轻快的脚步,参观了一个又一个美丽而富有历史的作品。苏州博物馆是一座苏州地方历史艺术类博物馆,它的藏馆文物是以出土文物`明清书画`和明清工艺品等。成为一座具有苏州传统建筑特色又有现代建筑艺术风格的现代化博物馆。
我最喜欢的一件文物是五代秘色瓷莲花碗',他是国宝级文物,是苏州博物馆的珍贵宝藏之一,莲花碗构思精妙,造型精致,端庄有姿,恰似一朵盛开的莲花。瓷莲花碗的艺术造型与艺术价值是无以伦比的,我看着晶莹剔透的它,久久不愿离去。参观完之后我们一起吃了糖粥,呀!一眨眼的功夫,老师就对我们说,要回去了。我真是依依不舍啊!
苏州博物馆观后感
今天,我来到了苏州。俗话说得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无论是景色还是人文,都令我印象深刻。而在苏州最令我难忘的,就是苏州博物馆了。
苏州博物馆里陈列着许许多多珍贵的文物。有精彩的书画长卷,有精致的随葬玉器,有精美的青铜礼器……但最吸引人的,当然是在著名的“虎丘塔”墙壁夹层中发现的“五代越窑青瓷莲花碗”了。这只碗的制作工艺十分高超,且是极为罕见的“密色釉”。整只碗釉色十分鲜亮,画工极为精湛,虽然没有那种金碧辉煌的华丽,但却有一种沁人心脾的玲珑与清秀。此外碗的比例也十分协调,让人看上去赏心悦目。这只碗可真不愧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呀!另外,一尊宋代哥窑的“达摩像”也十分精致。达摩像所批的“袈裟”是瓷制的,而中间的人体却是用珍贵的木材所雕成的。外面这层“瓷衣”虽布满着开片,但这按一定规律排列的开片却恰好突出了这件“袈裟”,而用木材雕刻的人体栩栩如生,面部表情十分逼真。木与瓷在这尊像上搭配得恰到好处,令人百看不厌,真是一件精品之作!
游览完了博物馆,我深深陶醉在了古人的聪明智慧与心灵手巧之中。我深深折服于中华五千年源远流长的文化!
游览苏州博物馆作文
苏州博物馆成立于1960年,馆址太平天国忠王府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内保存完整的一组太平天国历史建筑物。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游览苏州博物馆作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篇一:游览苏州博物馆
在苏州,有一个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博物馆,就是苏州博物馆。今天,我们就去了哪里。
苏州博物馆看上去像古建筑的样子,但是窗户又透出现代建筑的风格。在其中一个展厅,两条金龙映入我的眼帘:它们昂首挺胸,仰望天空,全身金光灿灿,满身鳞甲,给人一种既威严又悠闲地感觉,仿佛正在慢慢地巡视,但却把这当成了散步。
看完了金龙,我们继续向前走,看到了一个佛塔模型。在它的上面有许许多多五彩缤纷的宝石点缀,有绿松石、蓝松石,还有白舍利。再向上看,有四大天王和四大天女站在塔上。四大天王手持兵器,仿佛要大显神通;而四大天女则在跳着舞,衣袖仿佛还在随风飘动。往顶层一看,哇!只见一颗巨大无比的白色珍珠在灯光的照耀下映出绚丽夺目的色彩,仿佛一个小光球放在塔顶上。
我在展馆内还看到了雕刻精美的莲花盆、栩栩如生的陶制牛、猪、鸡等等。在展馆后花园的池塘里,开着朵朵粉红色的荷花,荷花下,锦鲤欢快地游来游去。池塘中间有个大大的亭子,鸟儿和人们都在亭子里休息。
苏州博物馆是我见过的最特别的博物馆,希望下次还有机会到这里来玩。
篇二:游览苏州博物馆
国庆节,我去了苏州博物馆参观,它是由世界级的建筑大师贝律铭设计的。博物馆外观是由灰白两色组成的,从远处看,就像一幅水墨画。
博物馆内收藏了3万多件文物,有史前陶器、玉器;春秋青铜器、玉器;六朝青瓷,五代秘色瓷,还有竹木牙角器,文具,赏玩杂件,民俗小摆设,织绣服饰等。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五代秘色瓷----莲花碗,是由一个碗和下面的托盘组成的。为什么说它是“秘色”?我看了介绍,原来是吴越国钱氏控制了窑厂,命令这些瓷窑专烧供奉用的瓷器,老板姓不能用,所以叫秘色。它装饰的像一朵荷花,大大小小的花瓣连成一片。上的釉很精致,黄中带白,白中带青,处理的非常精精细,很光滑。
我又到了下一个馆,最引人注目的是“真珠舍利宝幢”,这是国宝级文物,也是苏州博物馆珍藏文物之一,是北宋遗物,距今已经有1千多年了。它是用楠木做成的,高1
【第22句】:6厘米,每一个地方都做得很精美。制作者用了很多珍贵材料,还用了10多种特种工艺技法精心制作,巧夺天工,精美绝世,光装饰的`珍珠就有3万多颗,体现了苏州工艺美术的繁荣和精美,同时也可见北宋时期吴人高度的审美水准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些文物是体现了古城苏州的品味与风格,是文明记忆的汇聚凝结和传承。
篇三:游览苏州博物馆
我去过金碧辉煌的故宫博物院、历史悠久的陕西博物馆、好玩有趣的自然博物馆等一些著名的博物馆,常常被那里的展品所吸引,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最难忘的要数游览苏州博物馆了。
苏州博物馆面积不是很大,坐落在美丽的苏州古城内。小桥流水、白墙黑瓦、竹林环绕、鸟语花香。这里展示的有精美的越王勾践剑,有非常稀有的秘色瓷碗,还有浑身装饰了金银珠宝的佛骨舍利塔。我在里面看呀、听呀,就像一只小鱼,来到知识的海洋尽情畅游。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那只象牙船了。
我一进入三号展厅,房间里可真是人山人海,大家都围在一起,这是在看什么呢?我挤进去一看,原来是一个巨大的象牙船。这只象牙船有
【第1句】:60米长,是用整只非洲象牙雕刻而成,乳白色的象牙船上刻满了各式各样的小人。解说员告诉我说:“这只象牙船雕反映的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在海上指挥作战的事。”只见郑成功身穿战袍,一手持令旗一手抓着腰间的长剑,神情坚定,威武的坐在船中央,两只眼睛遥望远方,他似乎在说:“将士们,我们一定能打赢这场战争,将敌人赶走,收复台湾!”他的身边围满了士兵们,他们有的一手举着大刀一手拿着盾牌,护卫着战船;有的双手紧紧攥着长枪,两眼圆瞪,似乎正要向敌人扎去;还有的身子探出,把手里的弓箭拉开,眼睛微眯正在瞄准目标。那丰富的表情和姿态让我似乎看到了战火硝烟,听到了隆隆的炮声,感受到那场激烈的战斗。在将士们的下方,还有十来个水手,他们低着头、使着力,在船头拿小旗的人指挥下,正奋力向前划船。
听解说员阿姨介绍,象牙船原本是有一对,存放在北京圆明园的,在八国联军入侵时给侵略者抢走了。一直到2006年,中国的一名老先生到法国时才看到了这只象牙船。他想办法不惜重金把这只象牙船买了下来并无偿捐给苏州博物馆,才使我们能欣赏到这件精美且有意义的雕刻。可惜,另一只象牙船还流失在外,不知在什么地方,而台湾也还没有回来,真希望他们都能早日回来。
听了这个故事,我心里对那位老先生非常敬佩,更加喜欢这件展品了。我觉得,参观苏州博物馆不仅让我增长了见识,更加让我明白只有国家强大才能有我们的美好生活。我喜欢苏州博物馆,期望能游览更多的博物馆!
篇四:游览苏州博物馆
苏州是个古老的城市,有着2500多年的历史,人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今天我怀着好奇的心情来到苏州博物馆。
走进博物馆,我们直接登上二楼,首先看见了一个碗,蓝色花纹,碗边上是小花,下面则是大朵大朵的花,那花纹栩栩如生,据说这碗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我仔细瞧了瞧,一点损伤也没有,保存的真好啊。往里走,是一艘白玉雕成的船,真是价值连城,那做工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玉有些瑕疵,撑船的桨本来也有花纹,两个合二为一,真是厉害!走几步,这里挂着一张很大的苏绣,大家应该知道苏绣是出了名气的,有单面绣和双面绣,迎面而来的是一匹黑马,仰天长嘶,旁边是灰马威风凛凛,看着看着仿佛听到了马蹄声……
象牙十分珍贵,博物馆里面还真藏着用象牙雕成的龙,那龙洁白如玉,是多么的美观啊,像活的一样。有一种东西叫鸟笼,古代的人也喜欢炫富,鸟笼里面外面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可抬头望望,提鸟笼的东西是金丝,在古代那细金丝是稀有的呀,可以想象是多么的珍贵!
苏州博物馆里面的珍品可真多啊,游玩博物馆如同看了一本厚厚的历史书,增长了我的见识,希望大家也去看看。
篇五:游览苏州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忠王府、贝聿铭。乍看之下,这三个词语根本毫无关联,可是我们苏州的新博物馆恰是世界级建筑大师贝聿铭所设计。新馆也包括修葺一新的忠王府。带着对苏州博物馆的好奇,我们与今年3月来到了新馆。
刚走到西北街段,就望见远处有一粉墙黛瓦,古色古香,却又不失现代气息的几何形建筑——苏州博物馆!这就是贝聿铭老先生所钟爱的“小女儿”吗?我们加快了步伐,想要一探究竟。
到了!到了!新馆与毗邻的拙政园、狮子林等园林名胜形成了一条丰富多彩的文化长廊。新馆正门口的步行街南侧为河畔小广场;杨柳依依,桃花灿灿。广场两侧修复了古色古香的沿街古建筑,集书画、工艺、茶楼、小吃等公众配套服务于一体,为前来旅游的中外游客提供了便利。
刚进大门,映入眼帘的首先是园林式花园,池塘、小桥、假山、亭台交相辉映,恰到好处的组合在一起,让人不得不佩服贝聿铭老先生的鬼斧神工。
但这赞叹马上又被诧异所取代——我们走入了西部主展区,首先看到的是国宝级文物真珠舍利宝幢。1978年,在苏州瑞光寺塔第三层天宫中发现,为北宋遗物,距今一千年左右。真珠舍利宝幢外形精美,选材名贵,工艺精巧,是北宋人民智慧的结晶。她静静地端坐在玻璃罩内,仿佛诉说着吴地的千年辉煌。
同样身为国宝级文物的五代秘色瓷莲花碗则给人以神秘感地多。这种瓷莲花碗,碗为直口深腹圈足,盏托形状如豆,盘x外翻,束腰,圈足外撇。碗身外壁、盏托盘面和圈足均饰重瓣莲花,如浅浮雕状突起。它的釉色滋润内敛,捩翠融青,呈现出玉一般的温潤感。所谓秘色,各人说法不一,有的说是青瓷统称,有的说是翡色之意……。究竟是何意也不是你我所能讲得清楚的。佛曰:不可说,不可说。
接下来的文物更是层出不穷,书斋陈设、玉器摆设、服饰……这般精美的东西,今生得以一窥,真乃人生一大幸事也!
忠王府。曾经骁勇善战的忠王李秀成的府邸;曾经被李鸿章称赞“平生所未见之境也。”江南最大的古戏台就在这里。玻璃柜中陈列的发饰、戏服美伦美焕,令人痴迷。红鲤、池水、古木、青竹构勒出一幅美丽的花园春景水墨画。
苏州博物馆,美丽,安详,丰富。
篇六:游览苏州博物馆
寒假的一天,妈妈带我去游玩,我和妈妈一同来到位于苏州齐门路以东、东北街以北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听说它是世界著名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亲自操刀的在故乡的“封笔”之作,在这里的所见所闻都是前所未有的,令人赞叹。
苏州博物馆新馆占地10666平方米,建筑占地6170平方米,整个建筑群最高不超过17米。 新馆建筑群坐北朝南,被分成三大块:中央部分为入口、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次展区和行政办公区。新馆建筑为地面二层,地下一层。有书画厅、两塔瑰宝厅、明清工艺厅、吴文化厅和临时展厅,另设有书店、影视厅、多功能厅、贵宾厅、观摩室、书画装裱室、文物修复室、陈列设计部、考古部和一个近千平方米的地下库房、面积达570多平方米的图书馆。设有"吴地遗珍"、"吴塔国宝"、"吴中风雅"、"吴门书画"这4个富有苏州地方特色的系列常设展览。其中位于地下一层的“吴地遗珍”系列包括史前陶器、玉器等主题展室。地面一层的"吴塔国宝"系列包括虎丘云岩寺塔佛教文物和瑞光寺塔佛教文物两个主题展。
馆内还珍藏吴江海堤、吴县草鞋山、苏州越城等三个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一批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其构形惟妙惟肖,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馆藏从虎丘塔发现的五代越窑青瓷莲花碗,造型精美别致,釉色晶莹滋润;从瑞光塔发现的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年)所制“真珠舍利宝幢”,虽历千年之久,仍然斑斓璀璨,富丽堂皇,体现了当时在雕刻、镶嵌、漆工、金银细工等方面高度的技术水平;同时发现的宝幢内木函四壁彩绘 、天王像和木刻版妙法经华经册等,也是价值很高的文物。特别在地下一层,珍藏了70余幅清代苏州地区状元书扇,其数量占清代地区状元数量的一半以上,是具有地方特点的书画扇。
通过这次参观,使我对吴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真是一次有意义的寒假见闻!
游苏州博物馆作文500字
我去过金碧辉煌的故宫博物院、历史悠久的陕西博物馆、好玩有趣的自然博物馆等一些著名的博物馆,常常被那里的展品所吸引,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最难忘的要数游览苏州博物馆了。
苏州博物馆面积不是很大,坐落在美丽的苏州古城内。小桥流水、白墙黑瓦、竹林环绕、鸟语花香。这里展示的有精美的越王勾践剑,有非常稀有的秘色瓷碗,还有浑身装饰了金银珠宝的佛骨舍利塔。我在里面看呀、听呀,就像一只小鱼,来到知识的海洋尽情畅游。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那只象牙船了。
我一进入三号展厅,房间里可真是人山人海,大家都围在一起,这是在看什么呢?我挤进去一看,原来是一个巨大的象牙船。这只象牙船有
【第1句】:60米长,是用整只非洲象牙雕刻而成,乳白色的.象牙船上刻满了各式各样的小人。解说员告诉我说:“这只象牙船雕反映的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在海上指挥作战的事。”只见郑成功身穿战袍,一手持令旗一手抓着腰间的长剑,神情坚定,威武的坐在船中央,两只眼睛遥望远方,他似乎在说:“将士们,我们一定能打赢这场战争,将敌人赶走,收复台湾!”他的身边围满了士兵们,他们有的一手举着大刀一手拿着盾牌,护卫着战船;有的双手紧紧攥着长枪,两眼圆瞪,似乎正要向敌人扎去;还有的身子探出,把手里的弓箭拉开,眼睛微眯正在瞄准目标。那丰富的表情和姿态让我似乎看到了战火硝烟,听到了隆隆的炮声,感受到那场激烈的战斗。在将士们的下方,还有十来个水手,他们低着头、使着力,在船头拿小旗的人指挥下,正奋力向前划船。
听解说员阿姨介绍,象牙船原本是有一对,存放在北京圆明园的,在八国联军入侵时给侵略者抢走了。一直到2006年,中国的一名老先生到法国时才看到了这只象牙船。他想办法不惜重金把这只象牙船买了下来并无偿捐给苏州博物馆,才使我们能欣赏到这件精美且有意义的雕刻。可惜,另一只象牙船还流失在外,不知在什么地方,而台湾也还没有回来,真希望他们都能早日回来。
听了这个故事,我心里对那位老先生非常敬佩,更加喜欢这件展品了。我觉得,参观苏州博物馆不仅让我增长了见识,更加让我明白只有国家强大才能有我们的美好生活。我喜欢苏州博物馆,期望能游览更多的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观后感
苏州博物馆成立于1960年,馆址太平天国忠王府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内保存完整的一组太平天国历史建筑物。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苏州博物馆观后感,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
苏州博物馆观后感
粉墙黛瓦,清新雅洁;古色古香,江南情怀。在20xx年9月上午这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来到了我仰慕已久的苏州博物馆。到苏州去看贝聿铭先生的封刀之作——苏州博物馆建筑,今天终于得以实现。
这时我的眼中:苏州博物馆苑如一个楚楚动人的江南女子,端庄而秀丽的欢迎我的到来。我再次想起了“大艺术书房”系列图书之《贝聿铭谈贝聿铭》主编肖关鸿先生所说,希腊缪斯之神走向我们:“走向社会,走向公共空间,走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艺术不再是祭品,不再是象牙塔,也不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一部分。缪斯也由女神变成了平民。”在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之初,就如同装满传统文化经典的艳丽绣线,在承载现代科学文化信息的绣布里织出出了一幅“传统苏州”和“现代苏州”相融合的“双面绣”。在这个有着众多著名古典建筑的“文化圣地”中,建一座21世纪的新馆建筑,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如何将现代与传统相融合。贝聿铭先生用“中而新,苏而新”,“不高不大不突出”的理念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在当代建筑设计领域中,贝聿铭先生是世界范围内最为公众熟知的建筑大师,是跻身于世界建筑师行列的唯一华人,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建筑艺术之一。
世界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1917年4月26日出生于广州,祖辈是苏州望族,童年时曾在家族拥有的苏州著名园林——狮子林渡过。20世纪30年代中期,贝聿铭先生远赴美国学习建筑。在几十年的建筑设计生涯中,贝聿铭先生在世界各地的建筑作品达70余项,获各类奖项50余次,1983年,他获得了被称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普利茨克奖”。他在美国设计许多博物馆、学院、商业中心、摩天大楼等,在加拿大、法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伊朗、中国北京、香港等地设计过不少大型公共建筑。贝聿铭先生多梦想的执着追求和对自身的不断超越,使世界各地众多贝式建筑成为不朽的经典之作。
苏州博物馆新馆就是由时年己85岁高龄的贝聿铭先生与贝氏建筑事务所设计,投资3亿元人民币,于二00三年十一月奠基开工,2006年10月6日中秋佳节正式对外开放。苏州博物馆新馆开馆后,新华社等众多媒体评述为:“中而新、苏而新”,“不高不大不突出”是这座建筑的最大特点,它既在苏州古城以独特性、唯一性深深打上贝氏的烙印,又与周边传统民居浑然一体,成为中国建筑发展创新的一个里程碑。当我步入博物馆內庭院茶园紫藤园时,吸引我特别留意了园里西南方与东北方各种植一棵紫藤。贝聿铭先生将內庭院将內外空间串联,主庭院和若干小內庭院互相连接而又布局精巧,庭院內外的园艺,互相依托,自然融于建筑。听导赏介绍:紫藤园里的两棵紫藤,还嫁接着从文徵明当年手植的紫藤上修剪下来的枝蔓,以示延续苏州文化的血脉。新馆园林造景设计是在传统风景园林的精髓中提炼而出的,成为一代名园拙政园在当今的创造性延续。
我们只有在参观完所有室内空间之后,才会真正理解整个空间的设计精神。外立面的形体穿插造就了室内空间的丰富性,而室内空间的多样结构同时也成就了外立面的风格特质。空间也是人为的,贝聿铭先生最新设计的苏州博物馆让我们感受到中国传统的园林思想在现代审美中的新方向,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
在整个参观过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苏博的屋顶的造型。光影趣味是物境与心境的交融。“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氏的名言。玻璃顶棚肆无忌惮地让室内充满阳光,从中我们能够体会到光线丰富的语汇和对空间的影响力。阳光透过金属百叶照射入室内,在墙面上形成了会随时间发生变化的光影图案。情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情为主,景是客,情景交融,相辅相生,这才是中国传统的空间本质。苏州博物馆之所以能让人感受到传统美学的魅力,就是因为设计师很好地创造出了丰富多样的空间气质,而光影就是让这些景与人们产生互动与共鸣的直接因素。可以这么说,光与影一直是空间设计的第四大造型元素,它能让室内室外环境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而在苏州博物馆,贝老先生再一次让光影成为了空间的主角。
在建筑的中庭,阳光让整个空间充满祥和与大气。可能是借鉴了传统“老虎天窗”的做法,中庭的顶部是由玻璃材料做成的采光井。阳光肆无忌惮地透过玻璃倾泻下来,并且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地变换着投射角度。所以在不同的时刻,参差错落的'墙面就会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有趣且丰富。同样,贝先生在处理小空间时,也一点不吝啬使用光影这一元素。三角形的二坡屋顶全部是由金属百叶和玻璃组成的,为了体现传统园林的特色,所有的金属百叶都被木质的贴面材料所包裹。阳光透过这些条状结构在墙面上形成了连续的光影图案,让原本单调的走廊顿时生机勃勃,饶有趣味。
苏州博物馆是贝聿铭老先生的封刀之作,其保留了江南园林的特点,采用传统的粉墙黛瓦,然而表达方式却又是全新的,错落有致的新馆建筑以深灰色石材为屋面和墙体的边饰,与白墙相映,雅洁清新。粉墙下设置了颇具创意的假山,一反传统的叠石假山,采用些较有纹理的石片和石块,其中也有剖劈的棱角毕露的“险峰”,与传统湖石“瘦、皱、漏、透”的审美特点迥然不同,却也“清、丑、顽、拙”,各显奇趣,与水中倒影难分轩轾,构成一幅新颖的山水图景。从传统艺术中汲取精华,加以创新运用于现代建筑中,将传统艺术升华,使我们更充分地体会到传统艺术的魅力。
时间总是短暂的,我还没有满足,我是多么的希望故地重游,再好好的品味一番啊!
苏州博物馆观后感
1月31日,我和爷爷去参观苏州博物馆。
走下公交车,我们就看见了博物馆的外墙。博物馆外边是一条并不宽阔的“小马路”,路上铺着方形的小石块,两边的树全用齐腰高的石头围了起来,远看像一只只盆景,路灯全是宫灯,整条马路显得干净整洁。
走进博物馆大门,看到博物馆的建筑和我们的住房不一样,粉墙黛瓦,屋面和墙体用深灰色石材做成,与白墙相配,漂亮极了!参观博物馆要安检,我带了一个易拉罐饮料,谁知是不能带进去的,所以我一下子把它喝完了,差点撑破了肚子。进去以后,我们先去参观杨明义的“百桥图”。他画的桥全是水墨画。我们看到了苏州的许许多多的桥梁,有大桥、小桥,平桥、拱桥,木桥、石桥。我还看到了我们甪直老家旁边的东美桥和太平桥,画得像极了。苏州是水之乡、桥之都。“小桥流水,人家枕河”是人们印象苏州时用得最多的词,杨明义无论走到世界哪个地方,始终都在家乡的桥头上进行创作,所以才有“百桥图”。我们还参观了明清文人书斋雅物展、古代瓷器馆、古代服饰馆等,最后又参观了“忠王府”。
转眼一个多小时过去了,虽然有一点累,但我学到了很多知识。
苏州博物馆观后感
星期二下午,我们中年级老师同学们一起兴高采烈去苏州博物馆'参观了一番。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呀!
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大家迈着轻快的脚步,参观了一个又一个美丽而富有历史的作品。苏州博物馆是一座苏州地方历史艺术类博物馆,它的藏馆文物是以出土文物`明清书画`和明清工艺品等。成为一座具有苏州传统建筑特色又有现代建筑艺术风格的现代化博物馆。
我最喜欢的一件文物是五代秘色瓷莲花碗',他是国宝级文物,是苏州博物馆的珍贵宝藏之一,莲花碗构思精妙,造型精致,端庄有姿,恰似一朵盛开的莲花。瓷莲花碗的艺术造型与艺术价值是无以伦比的,我看着晶莹剔透的它,久久不愿离去。参观完之后我们一起吃了糖粥,呀!一眨眼的功夫,老师就对我们说,要回去了。我真是依依不舍啊!
苏州博物馆观后感
今天,我来到了苏州。俗话说得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无论是景色还是人文,都令我印象深刻。而在苏州最令我难忘的,就是苏州博物馆了。
苏州博物馆里陈列着许许多多珍贵的文物。有精彩的书画长卷,有精致的随葬玉器,有精美的青铜礼器……但最吸引人的,当然是在著名的“虎丘塔”墙壁夹层中发现的“五代越窑青瓷莲花碗”了。这只碗的制作工艺十分高超,且是极为罕见的“密色釉”。整只碗釉色十分鲜亮,画工极为精湛,虽然没有那种金碧辉煌的华丽,但却有一种沁人心脾的玲珑与清秀。此外碗的比例也十分协调,让人看上去赏心悦目。这只碗可真不愧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呀!另外,一尊宋代哥窑的“达摩像”也十分精致。达摩像所批的“袈裟”是瓷制的,而中间的人体却是用珍贵的木材所雕成的。外面这层“瓷衣”虽布满着开片,但这按一定规律排列的开片却恰好突出了这件“袈裟”,而用木材雕刻的人体栩栩如生,面部表情十分逼真。木与瓷在这尊像上搭配得恰到好处,令人百看不厌,真是一件精品之作!
游览完了博物馆,我深深陶醉在了古人的聪明智慧与心灵手巧之中。我深深折服于中华五千年源远流长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