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读后感


读了《风筝》这篇文章,想法颇多。书中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

文章说的是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不准小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艺,行为十分粗暴。待到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鲁迅醒悟过来,自己当年的行径,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虽然事隔久远,鲁迅还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从手足之情上看,当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为小兄弟有出息,那气恨,是恨铁不成钢。一旦明白自己错了,虽是几十年前的往事,虽为兄长,也要讨小兄弟宽恕。同胞手足之情溢于言表。

从游戏的意义上看,“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实在出于儿童天性,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因此不准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天性。鲁迅看到外国的儿童教育主张,认识了中国旧式教育的落后,愿中国的儿童教育改变落后的偏见,愿儿童精神从此不受压制,从此能够健康成长。身为长兄的"我",本该给小弟弟更多关爱、呵护,作为年幼的小弟弟本该在蓝天下快乐自由地放风筝。他那深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的长兄,最后确充当了扼杀弟弟童心的凶手。当他发现弟弟私自偷偷地做风筝后,竟然粗暴地将风筝毁坏,特别是鲁迅先生描绘了他窘迫不堪的神情时说:‘他向着大方凳……失了色瑟缩着。”作者在这里对小兄弟的神态进行了微妙微肖地描写,深刻勾画出了深受封建礼教思想影响的“我”的可恶嘴脸。当“我”彻底毁坏了他既将完工的风筝,像一位凯旋而归的将军傲然走出时,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如同战败者一样。这里只是抓住小兄弟的表情神态,几笔就将他正当游戏:仅仅放风筝,的愿望遭到虐杀后,那种惊惧的心情,极其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出来,这些描写完全符合儿童的特点。与小兄弟的形象想对照,突出了“我”的粗暴、兄长的威严,也体现出事后鲁迅先生极强的自省精神。

从鲁迅的自省精神看,鲁迅是严于解剖自己的,严于自省的,往事,小事,都一丝不苟,知错必改,郑重其事,这种精神非常可贵。从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毫无怨恨这种现象上看,鲁迅的感慨尤其深沉,文章就落脚在这一点上,留下无尽的悲哀和发人深思的问号。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原来他偷做风筝,自己也并不认为正当,以为兄长该管,因此并不耿耿于怀。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要多学习鲁迅先生的优点,从中得到启发,这样人才会有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