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部生涯


燕园“五四”的传统是领导机构每年一次换届。一般是由上一千社长将衣钵交付下一任,这其中基本无须竞选之类的繁文褥节,为在文学创作早已贬值的今天实在少有人愿意包揽这种费力不社子的营生。我们到达燕园之后,上一任社长登门造访,询问哪位愿意担此重任。说实话,到现在我仍然十分钦佩当时那个踌躇满志交过重担的女孩儿—圆圆脸拥有北方女子中少见的娇好皮肤-一如今也已经卸任,却是我们中间仍然笔耕不辍且小有成就的-一人。而我,竟然也沽名钓誉、阴差阳错地担任了本届领导班广中的一员。当时并没有想到会有什么骄人的业绩,觉得不过是和昌平园一样的境况罢了。没想到在燕园招新时就遇到了前所未有一的盛况一一个中午有四十余人报名,其中不乏理工院系的兄弟姐妹,我们这些新手不由乱了阵脚。

幸亏老社长和老社员们鼎力相助,才不介、于丢人现眼,让踊跃报名的人们顺利地签了名、交了费(是为加人文学社的手续费,在未来的日子里充作了大家的活动经费)。在讹二天晚上的迎新大会上,新社长将机构设置向大家加以略述,听一去是一个井然有序的组织。班子经过有针对性的调研,决定开展一些史无前例的活动来衍成校园里人文精神的回归。这其中造成巨人影响,使我们的文学子上和社长在学校崭露头角的就是首届“未名诗歌节”的举办。在“五”的历史上,历年的“未名湖诗会”,尚且蔚为大观—根据近年来的情况,也可以说难以维系—更何况要将之扩展为历时一个月的系列活动?我们都暗白佩服新任社长的创意。系列活动之一是几次场场爆满的讲座。其一是当代著名诗人A,主讲时下炒得正热的所谓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写作”。

我们几个人抱着“知识分子立场”,做着“民间”的事—组织会场啊、倒茶啊、写板书啊,等等,忙得不亦乐乎。讲座进行期间,已经小有名气的社长不断提问,个个问题切中要害,而A诗人也妙语如珠,两人一问一答,使得讲座气氛热烈,群情振奋。讲座结束之后,我们正想送别A诗人,却见诗人主动走向社长及历任老社长,几个人称兄道弟扬长而去,剩下我们这群小曦罗面面相觑,恍然大悟。首战告捷之后,我们又进行了几次小型活动。先是以“五四”名义在北大三角地向大家赠阅并征订《中华读书报》,借以扩大“四”的影响;然后是在学校的文艺汇演中大搞行为艺术,题目是“卖鲜花的妖精”,二妖精分别由社长本人和一位性格豪爽的女孩充当。当日,二人脸部涂抹油彩,画着精致的京剧脸谱—是另位有浓郁艺术气息的女孩儿的杰作—身着窗帘剪成的占朴袍,身后分别贴有“妖”字和“精”字,手持鲜花一束,站在文艺汇礼堂门「l贩卖,引人惊惧侧目,但也成为当日最出彩的节目。

在来的照片上,我们发现由于镁光过强,二人面部呈惨白色,惟独目深邃不可测,一黑一红两袭长袍加身,加以手中玫瑰花束点缀庸,酷似死神的拈花微笑。之后,“诗歌节”的“重磅炸弹”登场了。一年一度的“未名湖歌朗诵会”在我们手下变得隆重非凡。门口设置仪态万方的菜鸟纷礼仪小姐,大厅里准备了精美的当代诗集和诗歌评论的展览,同H;有著名诗人一二签名售书,当日光顾的各色媒体有七八家,朗诵二十余位,到场人次多于三百。这是“未名湖诗会”的主场。后来近两周之内,各个分场也顺利举办了。分场有“西班牙语诗歌场”、“英美诗歌专场”、“女性主义诗歌专场”等诸多名目,或在灯通明的教室,或在光线昏暗的小酒吧,总之极尽赏心悦目之能事。观在想想,系列“诗会”是十分成功的,包括一位兼做平面设计的诗人精心制作的黑底色的门票都大放异彩。

在北大中文系一位知名诗人兼学者的讲座声中,“诗歌节”落I}了帷幕。前期目标基本实现—“让春日的北大与春日的诗歌形成互义”。我们的社团在这次活动中也结束了数年来默默无闻的局面,:新一鸣惊人了一段时间。重要的是,群体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远远超出了个体所能代表的文化内涵,文学创作这种深度个人化的书物原来也可以由大家共同进行。此后,当我有时抱怨社团活动实沐是大学中最可怕的陷阱时,心里也会有一丝暗流涌动。我不知道尼不是所谓“集体主义”的体现,只知道大家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五四”而不是具体的某个人、某件事。而且,尤其具有惨烈意义的是,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对于文学在今日北大的沦丧是有着明确把握的,但是投入与热忱不减。绝对不是垂死挣扎,而是一种牺牲身式的以唤醒大众为目标的尝试行为。尽管今天这大多数人中灼大多数也都在“现实”世界的感召下放弃了文学创作,但是当年心理想主义者义无反顾和异想天开是每一个参与者一生中不可或诀的完美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