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节日总是朴实的同时不乏热闹,这才刚五月初一,家家就动手开始忙起来。准备鸡蛋、大米、粽叶,一口半新的大锅竖放在院子的墙边上。拂尘在屋顶一遍一遍扫过,窗棂被擦得透出原有的金属的色泽,一切就绪,只等待端午的到来。
天色破晓,伴随着初五的鸡啼,炊烟笼罩了整个山头,村里到处弥漫着粽叶的清香。人们挎着篮子游走在村间小巷,逢人便从篮子里提出一袋粽子,“自家弄的,尝尝,香再去拿!”孩子们聚在一起,看到提篮的人就一块儿上去围着打转,一声一个“姨”“婶子”的亲热的叫着,被围的人也不恼,微笑着从篮子里拿出茶蛋,一人分上几个,孩子们哄闹一会儿就拿着茶蛋满意的走了。从早到晚,山头上被挎着篮子的人占据,人们说说笑笑,好不热闹!
没有华丽鲜艳的花灯,没有江畔激动人心的龙舟大会,有的只是来自百家的粽子和茶蛋。村野的人放下手中的农活,在端午这一天,送上了自己的一份纯洁而又朴素的祝福。不需要太多的的言语,端午,我们聚在了一起。
后来,父母带我搬离了老家,来到城市。我很惊讶的发现,邻居都过着从猫眼里看人的生活。很想在这个陌生的环境拥有一个朋友,多次和邻居家的女儿打招呼,她却用一种看人贩子的眼神瞅我,或许又觉得是邻居,一声“奥,你好”便连忙跑走了。人们匆匆打招呼,又匆匆离去。
再后来,端午节来到,街上摆放着各企业出资置办的花灯。彩灯微转,流光溢彩,美轮美奂,如至仙境。只是,总觉得少了些生气。人们比肩接踵,却一片沉寂,像一个个提线木偶,被拉着丝线,整齐的迈着步伐,从这边到那边,这种整齐与沉寂让我觉得寒冷、压抑,望着拥挤匆忙的人群,突然很怀念老家的端午。夜晚,门铃像一声重雷炸开了整座楼的寂静,邻居们提着粽子和茶蛋说笑的来到我家,像许久不见的好友,拉着家常,来的人也包括那个女孩子的家人,她躲在大人后面朝我微笑,露出两颗洁白的虎牙。
以为不会再过上如此热闹的端午,现在才发现,端午其实一直都如此热闹。这一天,整座城市不再冷漠。人们卸下喜怒哀乐的伪装,用一种朴素而又诚挚的态度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
在我看来,端午不再是一个节日,人们也不仅仅是为了纪念屈原、曹娥和伍子胥。端午,是人们心灵的节假日。在端午邀上三五好友,吃着香甜的粽子,不也是人生一乐事!端午带给我满满的感动,让我这颗逐渐寒冷的心再次感受到了世间的温暖。
自从韩国江陵端午祭申办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中国人开始重视起非物质文化遗产。终于,我们的端午也申办成功。世界举办这么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申办活动,是希望人们不要忘记先祖给我们传下来的美好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我们联系在一起,这些文化见证了人们时代的进步。当这个时代的冷寂感不断加重,是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暖化了我们的关系。不管是世界级的或是非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都需要去保护,保护住我们的先祖留给我们的精神。中国政府已把端午正式作为一个节假日,不正是在保护我们的精神吗!
我不是政治家,不是文艺家,无法真正深入了解端午的价值,只是肤浅的写下自己的端午小感,来怀念一下这个被评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中华传统节日!
如今,粽香香四溢,久久都不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