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对音乐的看法论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对音乐的看法论文篇一

地方戏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如何适应社会发展,适应人们新的审美需求,是当前摆在戏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历史在前进,文化在发展,人们的审美观也不断变化、更新和拓展,戏曲艺术独占舞台的现象一去不再复返。我们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加强地方戏的理论研究及实践的探索,从其本身去寻找它赖以生存以及发展的规律,重视地方戏中可贵的有价值的东西,对影响其发展前景的不利因素,进行必要的改革和创新。克服保守,孤芳自赏的倾向,充满信心地、积极主动地去借鉴、吸收对本剧种有益的东西,来增强它的自身活力,使其在发展中求生存,在生存中求发展。

虽然电影、电视剧、歌舞等多种艺术形式的发展对戏曲艺术有不可否认的冲击,但通过电视、电影、广播等优越的现代传播工具,能使人们有更多的机会听到优美的地方戏音乐唱腔。这对于开展戏曲音乐教育,推动戏曲音乐发展起着极大的作用。有很多剧目中的优秀唱段,通过广播电视,观众和听众都能看到或听到艺术家的演唱,在欢乐的节日里,工作之余,劳动之后,人们不由自主地哼上几句,以此陶冶情操。

从另一方面讲,时代在前进,文艺在繁荣,艺术门类在增加,人们在多种艺术环境的影响下,各有所好,各有所求,由人们根据自己的意愿任意选择。但无论如何,对于地方戏音乐来说它是任何一种艺术形式所替代不了的,就象照相机替代不了绘画一样。它将有极强的生命力和发展前景。地方戏的优秀唱腔,是经过多少年代、多少艺人的实践改造、继承和创新,多少观众所承认并且已经成为这个剧种的精华和支柱,我们只能通过学习、继承再给它锦上添花。切不可盲目地、不负责任地随意扔掉。相反应该用严谨的态度,精心的构思,用最科学的作曲手段和演唱方法,合理巧妙地去运用,用最佳的伴奏技巧去表现。不少优秀的作品的.成功就在于此。现在很多青年人对地方戏的音乐和唱腔本来就不熟悉,分不清剧种和板式,特别是传统唱腔更是陌生,在对原有优秀唱腔陌生的情况下去欣赏新创作的所谓新的作品,可想而知是多么的困难。总之我们戏曲音乐工作者在创作时一要考虑剧本,二要考虑演员,更要考虑观众。有些少部分唱腔音乐设计者拿出的东西演员学起来下了不少力,演唱费了不少劲,其结果老观众听不惯,新观众不喜欢。也有的上了电视、电台,而观众听了什么印象也没有。有些剧目剧情发展本来已紧紧扣住观众的心弦,而通过唱腔却使这个情断了。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下力不讨好”。河南电视台“梨园春”栏目在广大观众中影响很大,收视率很高,对弘扬地方戏音乐艺术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但在参赛的曲目看,还是不够丰富,包括近年来获奖的地方戏,里面创作的优美、流畅、新颖容易传唱的唱段也不像过去那样多了。我们的作品要想博得人们的欢迎,戏曲音乐工作者首先要在音乐理论基础扎实、地方戏音乐知识丰富的基础上,多了解姊妹剧种、民歌、曲艺、器乐以及现代各种音乐,兼收并蓄,紧密同演员相结合,广泛征取意见,经过反复演唱修改,才能被人们所喜爱。要使作品既不脱离优秀的传统风格,又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也并非达不到。对于不适宜人们所需求的东西(如某些陈旧的较庸俗的程式、曲牌及唱腔),有的我们则应毫不可惜的把它放在研究、保存的位置上去,对于有价值、有利于地方戏发展并被大众所喜爱的优秀传统地方戏音乐,我们则应更好的运用且给它注入新的东西使其既有传承又有创新。在这一点上,《倒霉大叔的婚事》、《香魂女》、《老子・儿子・弦子》等剧目的音乐做得就不错,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 随着社会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电声乐器在我国也迅速得到人们的广泛爱好和重视。在电影、电视剧、歌舞、音乐会等方面的运用已经普及,地方戏也不例外。有的同志对电声乐器在地方戏方面的运用产生了疑虑,一是担心破坏传统,二是怕“变味”。经过众多的实践证明,电声乐器介入地方戏伴奏,对其音乐的发展是一个新的尝试,如运用得当,设计合理,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这个问题从地方戏的乐队发展史中可以明显的看出。音乐工作者把优秀的戏曲音乐、唱腔用电声乐器、西洋乐器和民族乐器相结合进行演奏及伴奏其效果很好。但这些大都是在音乐会和演唱会上运用,而在戏曲舞台演出上的实际运用,远远不够,有待我们进一步去研究、去探索。例如:电贝司携带方便,音色优美厚实。电子合成器音源音色丰富,可弥补戏曲乐队管乐及弦乐不足的缺点,各种声音效果使地方戏音乐表现更加完美。在伴奏中用弦乐音色的和弦长音托腔,能使头把弦跟腔一包到底的做法加以改善,象歌曲伴奏一样使唱腔更加突出,吐字听起来更加清晰。我们可在保持地方戏音乐主体风格不变的情况下,在配器和乐队应用上广泛的吸收优秀传统的及外来的、现代的有借鉴价值的东西,来丰富地方戏曲音乐,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的需要服务。

对于地方戏音乐的重视问题,直接影响地方戏的发展。这些年来,有些文艺团体在戏曲音乐的创作及乐队的建设上往往重视不够(有些文艺团体在经济力量方面也确实困难)。古装戏是那几件乐器,现代戏也是那几件。购买一件新型乐器那将是很难的事,更谈不上对演员、乐队以更严的要求去学习掌握更多的音乐知识了。孰不知音乐在地方戏包括所有戏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我们要重视地方戏音乐,重视音乐人才的培养和乐队的建设。

正确利用电视这个传媒来普及地方戏音乐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对新的优秀的唱段多进行宣传,或象各种电视艺术大赛那样举办地方戏音乐创作及演唱大赛,能推出好的作品和优秀演员,并能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对地方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将会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总的来说,地方戏音乐的改革是一个长远的任务,笔者认为:真正陈腐的东西就让它消亡,而对传统地方戏音乐的精华,我们应给它注入新鲜的血液,精心的排列组合,使其焕发艺术青春,就会受到不同层次的受众的喜爱。地方戏音乐的前景是无限的,通过大家的努力,它必将随着时代的步伐,走向新的台阶。

对音乐的看法论文篇二

师范院校面临的客观真实情况是招收到的学生的素质普遍偏低,尤其是对于选择技术性较强专业的学生,更是因为在为应付升学这一迫切需要的前提下,怀着“临时抱佛脚”的态度,采取突击式的技能提高方式,用“打快拳、强训练”的方法,强化自己选学的专业技能的提高,因此,绝大部分学生们并非是有音乐特长或乐于学习音乐的。那么,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热爱音乐专业的教育,让学生能够目的明确地对待音乐专业知识的学习。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所阐明的道理正是对学生乐于学习与学校效果的正比关系。

对于在师范院校学习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讲,其应当涉猎的音乐专业知识是很多的,但由于学制使然学期有限,因此,需要对学生们的最基本的基础性知识进行巩固和提高,这样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实际效果,才能确保所输送出的学生能够适应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应当让学生们掌握准确的发音方法,这是尤为重要的基础。唱歌是“上帝”赋予每个人的天性,但是把歌唱好则是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的。比如说,每个人在唱歌之前,一定要清醒认识到自己的“音域”状况,之后按照自身的实际来选择适当的歌曲或定下演唱的基调,这样才会确保“腔圆”的效果,这是准确认识自我的能力。再比如,要学会掌握“发音”的技巧,这样演唱者和听众才不会感觉到累,演唱才会焕发出吸引他人的无穷魅力,演唱才会取得成功。在这两点的培养上尤为重要,这关系到学生在今后学习中的自信心的树立,因此,在教会学生们应有的知识的前提下,应当帮助和监督学生们认真刻苦的加强修炼。应当让学生们掌握必要的识谱技能,这是尤为关键的基础。

要把学生们学唱歌曲的能力从“在听唱中学”到“用识谱来学”的层次转变,而且不仅要让学生们能够准确识别简谱,还又能够熟练把握五线谱的识谱技能。在这方面的教学中应当讲求“系统、全面和规范”的效能,使学生们能够准确把握所学到的知识,准确应用所学到的技能,并且采取启发式方法,鼓励和激励学生们能够科学整合灌输到自己头脑中的知识,为确保学生们能够培养出优雅的音乐节奏感打下坚实的基础。应当让学生们掌握灵活创作的技巧,这是尤为紧要的基础。唱别人的歌是需要用良好的悟性参透歌曲寓意,这样演唱才能够出神入化,才能够达到演唱者的“二次创作”和原创的“貌合并神合”,这需要有一定的创作能力作积淀。同时,在实际的教学需要中,如果授课的音乐老师能够通过自己的创造,来教会学生们应当掌握的知识,那么这对学生们来说一定是具有深深的吸引力的,教课的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从以上两点情况看,在师范学习阶段为学生们锤炼创造技能是紧迫和重要的,是应当在教学中着重加以考虑的重要问题,是提升音乐教学水平的一个可利用的“亮点”。应当让学生们掌握运用指挥的能力,这是尤为必要的基础。将来走向社会的师范院校的学生,绝大部分将从事中、小、幼学校的教学工作,那么他(她)们所面对的工作对象将是一个或几个团体,这就需要师范院校的毕业生要有一定的组织和协调能力。加之面对以中、小、幼学生为授业对象的情况,就需要在课堂的环境中、课中的时限里,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锻炼,整体演唱歌曲的情况就会是一种常态。这些现实问题的最好解决办法就是需要师范院校的毕业生要掌握指挥的能力,从而能够将学生们合理组织起来,科学实施教学内容,让每名学生都能得到实践的锻炼。

应当让学生们掌握乐器演奏的方法,这是必需的基础。歌曲的演唱以及音乐的传播是离不开乐器的陪伴的,一名音乐老师如果不能掌握一两种乐器的使用技能就不会是一名称职的老师。师范院校应当对音乐专业的学生,在使用乐器能力方面有计划地培养,从西洋乐器到民族乐器要通晓基本乐理,还要掌握一两种乐器的演奏技巧,以确保能够使学生们在吹拉弹唱上都能够具有相应的造诣。师范院校的学生都可能在走上社会后身为人师,身为人师者就必须有相应的专业造诣,否则就不会适应岗位需要,就会影响到对他们的学生的培养质量。

对音乐的看法论文篇三

我们在做任何事情,在任何方面总会有两种选择:一是墨守成规,沿着前人的路走下去;二是根据前人的经验,走创新之路。在生活中,要想获得成功,创新是必不可少的,可是缺少了继承,创新便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样便难以成功仅有既懂得发扬自我的特色,用于创新,又善于继承前人的传统,才会更容易获得成功。

英国的莎士比亚说过“拙劣的艺术家永远带着别人的眼睛”这就像我们现代一词“抄袭”抄袭就是指窃取他人的作品当作自我的,包括完全照抄他人作品和在必须程度上改变其形式或资料的行为。但若你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创新,那么这个创新就是你的了。襄阳的米芾大家都明白,他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年轻时学习很刻苦他借了很多晋代和唐代名家真迹来临摹,当他把古人的真迹和自我的临摹作品一道归还原主时,连主人也分辨不出真假来。别人对他说“你写字太像古代的人唯独没有自我的面貌这样是不会有成就的,期望你要发挥自我的特长不能食古不化。”他听后慢慢冲破古人的束缚,发扬自我的长处,到晚年最终构成了自我独特的风格。

盲目的创新往往会弄巧成拙,让人传为笑谈。“邯郸学步”这一成语想必大家都听过吧。就是燕国有几个青年羡慕赵国人走路的样貌,便相约去赵国首都邯郸,细心观察行人走路的姿势,并竭力模仿,他们不但没有学到赵国人走路的姿势,反而失去了原有走路的本事,结果爬着回国。这几个青年似乎是创新了,可是动机不纯,方法不对,所以最终落了个爬回去的下场。

创新是需要对传统的继承有所突破,是一个不断尝试的过程,要在继承中创新,再创新中继承。英国十七世纪的科学家巨匠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和运动的三大定律,创新能够说是十分丰富的。可当别人问他为什么会取得如初的成绩,他说“如果我看的更远一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虽然这句话只是一个谦虚之词,但此刻仔细想想,如果没有伽利略和笛卡尔这两位前人的经验,那么牛顿想要得出物体运动的三大规律想必肯定要大费周折了。可见,这创新需要吸取你前辈的经验,然后自我继续往前走。但前辈也可能有不足的地方,总而言之就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真正有才能的人会摸索出自我的道路,继承是手段,最终的目的是创新。但盲目创新就会弄巧成拙,一味的模仿也会失去本色。创新是对传统的扬新,吸取前人的经验,发表自我的新看法。创新需要勇气和智慧让两者巧妙结合,让两者齐放光芒。

对音乐的看法论文篇四

摘 要:我国传统音乐很多都是发源于民间,并且在民间繁荣和衰退,高校音乐教育却很少和中国传统音乐相结合,而是以西方的音乐理论为基础,而忽视了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教学和传承,而且我国传统音乐的研究缺少一定的理论基础。近五十年内,我国的音乐家和学术界研究者不断的将目光投向了中国传统音乐,加大了对中华母语音乐和音乐教育等方面的研究,很多专家对此研究投入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并且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就,大量地出版了有关中国传统音乐基本理论的书籍,为高校实施中华母语音乐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有利于对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当今社会呈现多元化文化交互交流的趋势,发展我国传统音乐变的更是十分的重要,所以,高校音乐教育必须要承担起传承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任务,早日实现以中国传统音乐为主流的高校音乐教育。

高校音乐教育;中国传统音乐;传承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传统文化一个很重要的分支就是中国传统音乐,中国传统音乐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雄厚的文化底蕴,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具有重大的意义。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每一个朝代的兴衰都伴随着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都会出现很多代表时代意义的传统音乐形式。现如今,由于全球化的趋势,很多外来音乐文化开始冲击我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很多传统音乐濒临消亡或者已经消亡,这一问题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继承中国传统音乐,找到中国传统音乐的定位,使其得到完善的发展,成为了音乐学术界研究的重点课题。无需置疑的是,在对中国传统音乐传承的过程中,高校音乐教育承担着不容小觑的重要责任。

1.教育内容相脱节

我国高校音乐教育指的是在音乐学院或者师范院校以及综合类大学进行的音乐教育,其教育的对象是本科生、大专生和研究生。这些学习音乐的人将来很多都成为了演出团队里的演艺人员或者是相关的工作人员,或者成为学校的音乐教师、研究人员等。这些音乐学习者的音乐理论和音乐修养很多都受到高校音乐教育理论和方式的影响,并且决定着我国音乐未来发展的方向。他们走向国际之后肩负着传承和传播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任务,所以高校的音乐教育必须要以中国传统音乐为基础,深入研究和传承中国传统音乐的基本理论和模式。但是,自从西方音乐传入高校以来,很多的高校音乐教育都以西方音乐理论为基础,不管是基本乐理、和声,还是对位、作品的分析方式等;特别是一些学校将钢琴课定为学生的必修课,而中国任何一件传统乐器都没有过这个地位;在音乐界很多都将演唱俄语和意大利语的歌曲看做是音乐的高水平,这种形式的教育使很多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产生了厌倦和自卑。这种高校音乐教育方式下,很大部分的学生都十分崇尚西方音乐,对中国传统音乐失去了兴趣。从根本上来看,一个国家的教育都应该以本国的文化为基础,但是我国的高校音乐教育却完全与之相反,中国高校音乐教育都不是以中国传统音乐为基础,教育内容与中国传统音乐严重脱节。

我国传统音乐很多都是在民间兴起和衰退,很多比较有代表性的传统音乐都是由民间艺术家们传承下去的,并且自生自灭。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者和研究者都是相分离的,总的来说,只有当那些研究者需要研究中国传统音乐的时候,才会以局外人的身份去民间向传承者去了解。即使很多的民间传统音乐被纳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多都还是缺乏继承人,最终还是会自生自灭。由于中国传统音乐继承者人数很少,并且高校音乐教育很多都是以西方音乐为主,使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十分的困难,在加上很多有关部门并不重视中国传统音乐的教育,没有做好对传统音乐的保护和衔接工作,对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冲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形式的变化,有关部门没有及时调整有关的政策和执行有效的措施,导致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步履维艰。

现如今,我国很多的传统音乐由于缺少继承人,很多都濒临消亡或者已经消亡,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面临着重大的危机,如何振兴中国传统音乐?如何传承中国传统音乐?这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笔者认为高校加强传统音乐的教育是中国传统音乐传承的关键。高校大学生是我们音乐教育的主体,是我国音乐教育的最高层次。1994年我国重新审视了中国传统音乐教育,对高校音乐教育提出了“文化意识、文化传承、文化教学和文化策略”的四点要求,高校不仅是学习文化知识的场所,也是一个社会化和文化传承的场所,高校以自身的独特性在中国传统音乐传承中具备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校大学生正处于对新事物接受力和学习能力强的阶段,他们情感丰富并且对音乐怀有兴趣,所以,在高校中更加有利于展开中国传统音乐教学活动,实现对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弘扬。尤其,高校的大学生来自于中国的天南海北,这里有不同的语言、生活方式、风土人情,这些都是传统音乐的环境和背景,更加有利于对中华母语音乐和地域音乐的弘扬和传承。

1.思想观念重建

高校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重建思想观念,改变对中国传统音乐狭义的看法,真正意义上实现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继承。中国教育者要充分重视传统音乐的地位,每一位中国人都不能否认中国传统音乐在历史上的作用。传统音乐教育要从小抓起,但是高校的传统音乐教育也同等重要。许多高校都以西方音乐为基础理论,教育和中国传统音乐严重脱节,很多学生只对流行音乐感兴趣,所以首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观念上的重建,重新审视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性。其实很多传统音乐中并不缺乏明快的节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开展教学,比如在《音乐鉴赏》中听《忐忑》来欣赏京剧,听《地图》来感受湘西土家苗族音乐等。

2.教育理念更新

教师是音乐教育的关键性人物,及时更新教师对传统音乐的教学理念是中国传统音乐传承的有效保证。一切事物都是有好有坏,对事物的传承都应该有选择性的继承,更多的是对精神方面的学习。例如,传统音乐中的“天人合一”精神。高校音乐教育是打开学生通向自然学科、社会学科大门的钥匙,是提升学生素质的关键,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也是高校传统音乐教学的关键任务。

3.重新审视课程

高校音乐教学课程需要全面的介绍多种形式的传统音乐,不能受限于极少种类的音乐课程。笔者在对音声选择中首先是选取多民族的音乐,其次是在此分类下的多民族。在传统音乐教学中,首先要针对某一个省份的多个民族,接着是东北、西南或者东南中多个民族,最后是针对整个南方或者北方的多个民族;或者是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民族,接着介绍这个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等。

4.教学方法和内容的创新

很多高校音乐教学的主要方式就是“教师讲,学生听”,这样就造成了学生积极性低、教学成效低的局面,很多学生即使对传统音乐有兴趣,但却厌倦课堂教学方式。所以,高校传统音乐教学中重要的是要有方式和内容上的创新。比如,在音乐教学课堂中,教师和学生合唱或者是教师演奏的方式;充分利用实践性教学,比如: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另外高校公共音乐选修课不一定要在教室内进行,也可以采取其他的渠道,比如:网上教学、制作多媒体

课件

等;也可以组织和举办校园民歌大赛、乐队大赛等校园活动。

参考文献:

[1] 袁静芳. 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 2024(2)

[2] 伍国栋.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传统音乐[m]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24(2)

[3] 黄祥鹏.论中国传统音乐的保存和发展 [j]. 中国音乐. 1987(4)

-->

对音乐的看法论文篇五

音乐让我有很了大的收获。喝一杯白开水,听着唐磊的丁香花,那优美的旋律,将我陶醉,那不快不慢的歌词,既潮流又有些琅琅上口。音乐是一种语言的结晶,它比语言更进一步,它是一种风格表现,就如麻吉的口吃伶俐,一分钟唱500个字;像唐磊缓慢地表现其旋律。音乐以它的新潮、浪漫吸引着我们,是我们对它念念不忘、对明星崇拜。就这一点,音乐极其深刻地影响了我。音乐深深地将我的心陶冶。

歌词是音乐必不可少的,歌词也是音乐的"前锋",它的文字表现突出了一首音乐的主题,就像"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歌词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养育之心,儿子对母亲的报答。歌词是吸引我们的一大亮点。歌词启发了我,有些歌词讲述人生哲理,使我心潮起伏,让我的人生修养受到了熏陶。

音乐不仅仅只流行音乐,古典音乐也是受人们欢迎的一个种类。就让我们敞开心思来谈谈这两种音乐的含义。

"音乐"这两个看似简单的字眼,其实蕴藏着无穷奥妙,只有有心人才能发现它更深一层的美丽,教我古筝的林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个。

一曲《高山流水》已毕,弹筝人缓缓站起,向观众鞠了一个90度的躬。那人面容清秀,虽然脸上已刻满岁月的痕迹,但那双慈祥的眼睛却使人久久不能忘怀。

她是谁?她就是林老师。林老师已年过五旬,但她对音乐充满了无限激情和无限热爱。

林老师自幼酷爱音乐,长大后因家里不能供他她读音乐学院,而选择在师范就读音乐专业。在师范就读期间,她刻苦练习,笛子、口琴、古筝、钢琴、小提琴、扬琴,样样精通,就连现在非常少见的古琴都能弹得很好。特别让人佩服的是,古筝和钢琴,她都是到达十级,要知道这两样乐器不花大工夫是练不成的呀!

林老师还经常课余时间翻阅枯燥的乐谱,一是能把乐曲熟记在心,二是能把书中的错误纠出来。

现在,林老师已经桃李满天下了,的学生,已经开始工作了。他们会抽空来看看这位外表年老而内心充满激情的和蔼老人。也是她,教会了我:音乐只有碰撞,才能磨出火花。

看着林老师在演奏时的满足与专注,一股敬佩油然而生......

"音乐能陶冶人的性情"

--题记

音乐是什么?我想请大家与我共同进入音乐的论坛......

可是随着当今流行歌手与其的流行情歌横霸乐坛,为什么呢?时尚的情歌之所以受年轻人和中学生的靑睐,是因为年轻人的情感需要可借以得到与中学生青春期好奇心驱使而得到大票支持吧。这样的话,音乐会不会只被往后的人们认为是情歌?不一定。当今人人贪图新鲜个性潮流,搞不好那天就兴回古代音乐了。

我想无论何种音乐,受人青睐且当之无愧的自然是音乐的重核心:创作者的灵魂与演唱者的牵引。你想,歌再好,唱的不好与歌不好,唱的再好亦难以带领听者进入其中的灵魂。

德国,这座音乐之都大概是牢牢抓住了这一点,不然近日德国举行的电子"爱的大*"音乐狂欢节如何吸引全世界数以百万计的乐迷参与?可是这次大规模的音乐会却因乐迷们人热情过于高涨兼会场双通道混乱以致几百人死伤!因自己喜爱的音乐而死,死者身处天堂心里应该也是七上八下地吧。次日,发生踩踏伤亡的街道的死者身上被撒上悼念的花瓣。整条街人人由心底里发出的寒颤和悲哀把昨日的热情赶走得无影无踪。唉,德国的乐迷们,安息吧。我会替你们更爱音乐的!

本来呢,我跟音乐是扯不上关系的,以前看到好友如此酷爱音乐,便开始听些杂歌,比如:流行音乐、dj、轻音乐、等,渐渐地对音乐有了感觉。后来又听朋友介绍她崇拜的偶像歌手,这个歌手不仅歌唱得好,而且人品也很好。这可是我好不容易从她的一大堆的赞语中省出来了"不过他的歌确实很有文学底蕴,初次聆听,迷雾上眼;再次细听,探索奥秘;多次倾听,深入歌髓,以至"爱不释听"怪不得朋友是他的铁杆粉丝!近来我比较喜欢他的历史慢歌《半城烟沙》与轻快上口的《多余的解释》,《多余的解释》并不多余,轻快的嵩风带给人的快感,是那么上口,总忍不住哼上整首歌。

-->

对音乐的看法论文篇六

宫廷音乐的概念界定:服务对象主要为统治阶层的音乐团体、音乐机构,在宫廷仪式化活动(祭祀、宴飨、朝贺、出行、迎客)或供统治者娱乐所表演的音乐形式、音乐内容均可列为宫廷音乐。千百年来,宫廷音乐伴随王朝的更迭得以传承,发展为独特的音乐文化形态。清朝作为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其政治统治由满族入主中原而建立,其宫廷音乐伴随清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对外征战、民族融合与交流而历久弥新,经历借鉴、补充、发展与完善,呈现出继承性、创新性、总结性、多样性等鲜明特征。其形成原因有三:继承前代,自主创新;对外征战与民族融合;宫廷音乐与民间音乐交流互动。

一、清代宫廷音乐的时代特征

(一)统一性与多样性交替的时代特征

清代宫廷音乐按其主要用途及用乐场合、对象可分为两大类:典制性音乐和娱乐性音乐。典制性音乐包括祭祀乐、宴飨乐、朝会乐、巡幸乐,被称为“清乐四品”或“清乐四部”。典制性音乐主要配合典礼完成仪式而进行,依附于政治意识形态,具有统一性、严肃性和隆重性、偏为板眼等特点。魏文侯“听古乐唯恐卧,听郑卫之音不知倦”说明“雅、郑”所呈现的不同功效,也预示了随着历史的前进,这种过于板眼的礼乐发展空间将会狭小,甚至为娱乐音乐发展的浪潮所淹没。而这里所说的娱乐性音乐其目的、演出场合、及对象主要是为了满足统治者及宫廷人员的休闲娱乐需求而设置,并在众多娱乐性场合进行演出。

清代宫廷音乐中娱乐音乐的主流当属戏曲音乐。戏曲在清代宫廷娱乐性音乐中作为主流形态而发展。这一现象反映了人们对于丰富多彩的娱乐性音乐的需求较前代相比有明显增长,具体而言与清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密不可分。戏曲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愉悦着各类人群的日常生活,无论平民百姓、王宫大臣、帝王后妃都对戏曲情有独钟、津津乐道。其雅俗共赏的特点在清代繁盛一时,达到顶峰。康熙帝统治期间,“海清河宴,岁时式序”“比户皆弦诵之”。乾隆时期,无论是民间茶楼艺馆,还是宫廷后苑,戏曲舞台演出的盛况无不彰显戏曲巨大的社会影响及人们对于戏曲的迷恋程度,可谓知音满堂。

(二)地域性与民族性交融的时代特征

清代宫廷音乐中的歌舞乐以其盛大纷杂的演出效果,成为宫廷音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清代,不同少数民族的歌舞乐历经民族间的交流融合,在演出形式、表演内容、歌词配乐等方面均有突破,无不彰显地域性与民族性交融的时代特征。

庆隆舞是清朝统治者所属民族——满族所创的传统舞蹈,也是清代最重要的乐舞之一。“庆隆舞”产生于今松花江流域、黑龙江中下游,在地域环境影响下,“蟒式舞”在节日及宴会等仪式被表演,成为表达人们欢庆与祝福的特别符号。莽式舞有诸多样式:起式、摆水、穿针、吉祥、单奔马、双奔马、怪蟒出洞等,规模宏大,参演人数众多,被用于严肃性、程序化的重大仪式之中。另有木卡姆、囊玛等带有浓郁西域特色乐舞进入宫廷,从中也不难发现这些乐舞颇具地域性与民族性交融的时代特征。

另外,清朝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历史特殊性使其更加注重同周边其他民族的交流与联系。清宫燕乐主要表现为少数民族音乐,例如四夷之乐。在其对外征服其他民族,统一政权的过程中先后吸纳了高丽国排、瓦尔喀乐、蒙古乐曲、番子乐、回部乐、缅甸国乐、安南国乐并用于宫廷宴飨,进而增加了清代宫廷音乐的种类。

(三)继承性与创新性兼备的时代特征

清代承袭明朝宫廷音乐管理体制,设立教坊司,管理宫廷音乐及排演事务,其表演者多为江南地方搜罗而来的乐工。与前代教坊司不同之处在于,清宫廷燕乐由教坊司女乐承担。1644年多尔衮率领清军入关后,顺治帝从民间挑选十八乐工,组成随銮细乐,大多在皇帝巡幸或举行祭祀典礼时奏乐演出。

清朝统治者对宫廷音乐是特别重视的,但由于地域限制并其祖先为北方少数民族,长期的游牧生活形成游牧文化。在其入主中原后与先进的农耕文化碰撞交流,面对历史悠久长期处于强势地位的汉族文化,清朝统治者进行逐步“汉化”的过程,因此清代的宫廷音乐基本沿袭前代,符合社会及历史发展趋势。同时,清代的统治者在一些方面进行了创新,体现浓厚的过渡性特征,对于今天文体院团之管理体制的改革有着很强的借鉴和启迪意义。雍正时期,中国历史上长达两千多年的乐籍制度被取消,乐人由原先的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改为雇佣关系,乐户的“贱民”身份从法律层面上得以消除,逐步提升了宫廷专业音乐演员的社会地位,进而从根本上促进了清代宫廷音乐的发展与建设,显示了继承性与创新性兼备的时代特征。

二、清代宫廷音乐的文化发微

清朝统治阶层,为了其统治利益,面对长期并处于强势地位的中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只得接受汉文化,继承其精华部分达到统治满汉的目的。清代宫廷音乐在与汉族文化的融合中得以充实和延展。同时宫廷音乐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对传统儒家文化有著多方面影响。具体表现是继承并且充实中国传统汉民族音乐文化的形态,传统雅乐并延续其主导地位。

宫廷雅乐从内容上多为程序化音乐,大多为庄严而隆重,歌功颂德,宣扬统治思想,风格上平和典雅。清代更为重视雅乐,具体而言,宫廷音乐中最具代表性的雅乐是用于祭祀、朝会、大阅的中和邵乐。在传统的观念中,雅乐与俗乐之间的绝对界限不能逾越,结合中国古代音乐的实际发展状况来看,宫廷音乐中用不用俗乐,取决于统治阶层的诉求。清初,俗乐开始进入宫廷“国初亦设教坊司,而朝会宴飨所奏,有用时俗曲调者。”“太常乐员例用道士。”这一事实表明清初雅乐中亦有俗乐的身影,但俗乐并不占主流地位。清代提倡雅乐可兴,郑声不可废,更是坚持了雅俗融通文化的益处。乾隆时期是清代宫廷雅乐最为鼎盛的时期,其宫廷中的娱乐性音乐则更胜一筹。戏曲音乐充斥宫廷,歌舞升平,成为宫廷音乐另一主流文化。

综上所述,从儒家文化、俗乐文化等维度延伸,可以窥见清代宫廷音乐的包容性。一方面儒家文化引导着宫廷音乐的内涵,另一方面娱乐文化又丰富了宫廷音乐的形态。统治者的推波助澜使儒家文化、俗乐文化、宫廷文化三者并未相互排斥,而是以一种并存状态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符合儒家文化的“中和”思想。清代宫廷中的典制性音乐——祭祀乐对礼乐文化有深层影响。从隋唐始已明确将祭祀分为三等,清帝王也依此旧制。据史料记载,清代宫廷每年的祭祀活动非常频繁。清入关之前祭祀活动、仪式、对象简单,主要是满族的祭祀传统,如祭堂子、祭祖先等常祭。入关之后吸收了汉文化,祭祀对象众多,范围扩大,并且承袭周代传统,将祭祀对象分出等级,配以不同的音乐规模、乐器编配和祭品等。

任何文化的发展衍进过程都不是孤立、封闭的。宫廷音乐更是与特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相互关联。清代宫廷音乐是清代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历代宫廷音乐的总结。值得指出的是:一、随着清代政治经济的发展进程,宫廷音乐与民间音乐虽然是两种不同的音乐形态,但在清代二者的关系尤为密切:宫廷音乐既有前代宫廷传统的东西和自制的乐谱,同时又吸收了当时民间音乐中的精华,尤其是娱乐性音乐中有较多民间音乐色彩,特别是戏曲艺术一度在宫廷娱乐音乐中占据主流地位。宫廷音乐也有流传至民间,宫廷、民间音乐的双向吸收形成了一种有机循環。二、在文化语境下清代宫廷音乐呈多元化和包容性特征。无论是儒家文化、礼乐文化、俗乐文化、地域文化,对清朝都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影响,所以,以文化语境为切入点来研究清代宫廷音乐更有利于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同时研究清代宫廷音乐,考究其与清朝政治性、经济性、人文性文化发微,突出其时代特征,彰显其文化价值,是当代艺术学科领域应当研究的音乐文化范畴。

对音乐的看法论文篇七

【摘要】电影是集视觉和听觉为一体的宣传媒介,通过电影的形式来反映生活,表达情感,为了电影情感的升华和气氛的烘托,电影音乐是必不可少的,它在电影中起到推动电影情节发展,观众情感带入的重要作用,本文将通过一些经典电影论述电影音乐的艺术表现特点。

【关键词】电影音乐;艺术表现;特点

电影音乐主要指两种,一种是主题音乐一种是插曲,作为电影艺术表达的重要工具出现,因此,它在表达情感时一定要符合电影情节设定和人物情感表达,可以说是为电影而生的,同时也是电影情感的重要载体。电影音乐除了有音乐艺术的共同特征,还具有自己的独特特点。

一、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都会有所变化,电影作为反映现实生活,表达人类情感的艺术形式,其时代性非常明显。因此,从电影的发展史中我们可以看到,每个时期的电影其风格都具有那个时代特有的印记,电影音乐作为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具有这样的时代特征。如王小帅导演的《我11》中,影片用广播的方式播放七十年代特有的歌曲,不仅交代了时代背景,同时也烘托了时代氛围,当学校的广播体操响起,相信每个人都会把自己拉到那个年代。再如在《hallo,树先生!》当中,导演常用电影音乐来切换场景和表达年代,如用村里的二人转舞台来交代地点,用流行歌曲来交代年代,非常具有代入感。在一些抗日题材的电影作品中,常常用悲伤曲调来烘托日本人惨绝人寰的屠杀和侵略行径。

二、具有独特的民族色彩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国土面积辽阔,各地的风土人情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体现在电影当中,不仅场景不同,同时电影音乐也有着不同的民族特点。这些具有特色的民族音乐不仅能够准确地交代故事地点,同时也营造了浓厚的地域氛围。如在电影《霸王别姬》中,就在故事情节中用一段段京剧经典桥段去营造人物的情感,使人们对那个走入戏曲而出不来的张国荣充满了同情,其最后用戏曲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更是让人分不清是现实还是戏剧,戏曲音乐让整个电影得到了升华。在电影《闪闪的红星》中,其中的插曲用南方的采茶小调来表达欢快的电影节奏,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在最近上映的商业电影《寻龙诀》中,也没有忽略用音乐来表达地域特点和影片人物情感,如三个主角刚到大草原时,当地的蒙古族向导,喝得酩酊大醉还开着吉普车在草原上驰骋的镜头,响起蒙古族的祝酒歌,配合广袤草原的背景,让人印象深刻。再如电影《长城》中,当唱起秦腔时,不仅让人感受到人物战胜饕餮的坚定决心,同时也烘托了电影的悲壮色彩,展示了宏大的场景,非常震撼。

三、电影音乐与电影作品的依存性

电影音乐从产生背景上来说,是为电影情节服务的,如果没有电影音乐的加持,电影一味地去叙述人物、故事等,就会显得过分枯燥和单一,在情感共鸣上自然也会大打折扣。而电影音乐的加入再配合故事情节的展开,就会给人一个视觉和听觉上的完美体验,增强电影的艺术魅力。如在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中,母亲因为给父亲送饺子而摔倒在路上,不仅没有送到,还丢了两人的信物,这时凄婉的.背景音乐响起,更加衬托了母亲悲伤的心情,也让观众对她充满了同情,增强了电影的感染力,让人印象深刻。

四、电影音乐的情感特点

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是通过视觉和听觉的感官刺激去表达故事的主题,人物的情感,每一部电影都有其重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电影音乐可以增强电影的这种艺术表达效果,让人们更容易去理解去领会电影主题。它主要在电影中烘托气氛,突出人物性格特点和情感表达,如在最近广受好评的电影《驴得水》中,女主人公一首《我要你》让人印象深刻,配合电影的光影手法,让人们在歌声中暂时忘记了那个混乱的战争年代,也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外表看似放荡的女主角内心的纯净和善良,和影片后来女主角的悲惨遭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故事情节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电影在人物的情感表达上往往会通过音乐来表现,如在《柳堡的故事》中,小英莲的心思便是用歌声来传递的,既表现了人物娇羞天真的性格,同时也让电影的整体基调变得活泼明快,让人心情舒畅。时代的进步,让人们对艺术追求有了更高的重视,电影艺术一直是大众所喜爱的,电影音乐作为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增强电影的艺术效果,同时,也是电影烘托氛围、表现人物内心情感,交代故事背景的重要手段。音乐作为交流和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加入到电影中,能够让观众更有带入感,更容易去理解电影的主题和意义,对电影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3]王平.歌声中的祖国[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

[4]马军红.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之一[j].大众文艺,(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