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写作指导支架式教学在英语写作中的应用支架式教学在英语写作中的应用

支架式教学在英语写作中的应用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支架式教学在英语写作中的应用篇一

支架式教学是建构主义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目的的教学方法。“支架式”教学一般包括搭脚手架、进入情景、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等环节。本文就支架式教学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展开探究,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搭脚手架,也就是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

在“支架式”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学生是建构活动的主体,而教师的角色则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建构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促进者。教师的关键不在于教,而在于导,要让学生亲身经历过程中的每一步,学会分析每一步有哪些不同的做法,及不同的做法会导致的不同结果,此时如果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一定的点拨和表扬,可以激发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这部分学生的思维习惯,但处理不好也可能让一部分人丧失学习的兴趣,原因在于,条件与结果之间(两个步骤之间)距离相对较远,根据他目前的能力很难达到要求,以学生目前那并不强的抗挫能力,很容易失去学习兴趣。所以我们教师需要认真分析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了解和掌握知识的情况,设计方法,建立框架,努力做到在每个支架上可收可放,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或老师的引导较轻松地到达下一个支点,同时老师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学生的反应,随时调整支点间距,让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处于成功的喜悦中。

二、进入情境,也就是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概念框架中的某个节点)

思维是一个过程,要思考到教学中的某一点上也总会有一个原因,我们要让学生进入框架中的某一个支点,那就根据这一支点的特征,创设情景,让学生很自然地进入这一节点,展开他的想象,引起他的操作欲望,这一过程尤为重要,设计得好,能让学生主动进入演员角色,去体验,去假想,去把自己的操作意识和老师的相比照、相联系,可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但设计不好的话,会让人觉得过程不自然、流畅,纸上谈兵,死搬教条。

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爱美,好奇,好动,好问,好胜,爱表现等特点来设计,利用声,形,动画,视频等手段将原本枯燥乏味的内容,变得丰富多彩,唤起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过年过节要学生制作贺卡时,可以让学生谈谈贺卡的来源,用意,让他们思考一些可亲可敬的人,并且设计几张精美的贺卡进行展示,并让学生分析它的组成及可能的制作方法等,便可顺利地进入这一节点。又比如制作动画时,经常可找一些让人耳目一新,但组成并不繁杂的样例,让学生感觉动画的魅力,激起他们的联想与操作欲望等等。平时我们可以以学生为主体,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创设情景,让学生更好更快地进入自己的角色。

三、独立探索

本人在指导技能竞赛的训练中经常和学生说:凡事存在必有道理,不管是对是错,都有它存在的原因,我们所需要的不是结果,而是为什么会有这个结果,在这个基础上,要求学生不管题目难不难,都必须首先分析数据结构,数据之间关系和特征及内在联系,寻找相应解法,以至他们都不喜欢现成的答案,而是沉浸于寻找答案过程中的思索,为找到一点与答案有关的内容而兴奋不已。虽然这种方法在开始的时候进度较慢,但一段时间后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都大有提高。当然竞赛选手都是一些尖子生,他们的习惯一般都较好。在领会过“最近发展区”这个概念后,觉得上课时自己的一些想法还需调整,特别是问题的跨度,应尽量适当缩小。

思维需要锻炼,越练越灵活,其主要体现在适当应用上,如果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尽力而为,让他的能力有充分的体现,那么你这个环节设计得就不错,否则,可能就需要再做调整。世界上有太多的名人,小时候学习并不是很好,跟不上整体,但在脱离学校后,由于他的执着,他的独立探索,而成就了很大的贡献,可见独立探索的重要性。同样好多学生成绩不好,并不是不聪明,只是暂时没有跟上节奏,脱离了现有的环节,这时候如果经常能单独为他们设计一些需要独立探索的问题,说不准将来也是一个名人。所以,独立探索是很重要,但在这个环节的设计上,要考虑到不同的学生的不同情况,避免有的学生出现脱节情况。

有好多老师的课堂很精彩,主要就体现在他的教学设计上,难易有度,节奏分明,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探索,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事可做,久而久之,师生之间的配合会越来越默契,学生的进步当然也越来越大。

四、协作学习

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协商讨论,可以交流独立探索的成就,共同解决探索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种学习模式在设计上要求更高,并不是说你教学生协作,他们就会协作,在这一点上我们需要弄清楚要学什么?为什么要协作?如何协作?学好了合作,你会取长补短。比如现在一个大型软件的生产可能需要几千、几万人,他们之间有不同的分工,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整个环节中只要有一环出错就会出现bug。社会产业同样也分成若干类,每个人不可能同时精通每一类,这就需要一个人专精一项或几项,但当需要用到自己不精的项目时也需要与人合作。不管是合作能力还是配合度都会影响到最终结果的优劣。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利用同学们各自的特征进行分组,让他们互相合作,各自发挥自己的优越项目,协作学习。比如,有时布置一些较有难度的题目,让小组成员协作分析,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一些想法,给其他同学以建议,逐步完善自己的想法,又如制作页面时,会让同学们分析页面组成,将整体工作分成几大项,有人负责各作图标的制作,有人负责页面框架的设计,还有人负责色调的调整,最后由人进行整合、微调,让每人清楚自己在整体中的作用,一旦发生问题,将影响到全组人员的成绩。当然现在整个过程的分配还不是很完善,我们仍需继续上下不断求索。

五、效果评价

画龙需要点睛,一堂课最后的伏笔就在于评价部分,任何人在付出劳动之后都希望自己的成果得到肯定,这时老师的做法尤为重要,不能过度表扬,要实事求是,宣扬其亮点,指出其不足之处,让其再加以思考,不断完善自我。当然对于某些效果较差的更应该分析原因,先作适度的表扬,肯定其劳动,再指出其缺点,分析原因,找到改正的方法,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走向与我们期望相反的方向。在这一点上本人经常先随机挑选一些作品,不记名,先由同学们进行分析,优点在哪里,缺点在哪里?为什么?怎样调整?让每一位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臆断,锻炼他们的分析能力,然后再作少许补充说明。最后会找一些较具特色(可能是有自己想法或创新,可能是大家的共同错误等等),利用这些作品对作者进行评价,以及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总之评价部分,要让每一位同学对自己本节课的劳动有一个满意的肯定,也要让他们知道自己还不是十全十美,但缺点并不大,少许努力就能达到更好的地步。

支架式教学是计算机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模式,如何巧妙地运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如何合理、有效地搭建不同层次的支架,仍是课堂教学中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

支架式教学在英语写作中的应用篇二

支架式教学模式在英语小项目中的应用举隅

摘要:支架式教学模式可以帮助能力不够的学生完成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本文以教材《新职业英语——职业综合英语》中的小项目这一学习内容为例,探索如何使用支架式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实践证明,通过在任务前、任务中和任务后使用支架式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信心,逐步养成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学习能力。

支架式教学模式

小项目

应用

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职英语教育也经历着种种变化,遇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其中,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和学习兴趣不高是比较突出的困难。因此,我们要积极尝试和推广一些适合高职学生的教学模式,来应对教学中的问题,提高高职英语教学的实效。

一、概述

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支架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的过程就是先建立情景以帮助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知识的学习,然后随着学生认知水平的逐渐提高,教师渐次撤除支持交由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给学生提供的支撑作用就好像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scaffolding)一样。通过这种脚手架的支撑作用(或曰“支架作用”)不停顿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真正做到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1]支架式教学共包含搭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五个环节。[2]教师为学生提供的支架包括:将复杂的学习过程分解为简单的步骤、为学生提供例子、线索、提示等。[3]

教材《新职业英语——职业综合英语》的每个单元都包含一个基于单元主题实践性小项目。该小项目要求学生运用本单元已学到的职场知识和语言知识与技能,以小组的形式完成。小项目综合性较强,要让学生能够高质量地完成此内容的学习,难度较大。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利用教材设置的这一环节呢?

从笔者的教学实践来看,将支架式教学模式包含的五个教学环节,逐一落实到任务前、任务中和任务后三个环节,协助学生逐步完成小项目,收到的效果非常好。以下就以第一单元的小项目:建立一个公司,并为公司网站设计“about us”(公司概况)的网页为例,来说明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实施支架式教学模式。

二、支架式教学模式在英语小项目中的应用 1任务前(1)搭脚手架

“搭脚手架“这一环节主要是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具体到完成小项目这一学习任务,首先确立学习目标,搭起完成这一任务的框架,然后分析学生已经具备哪些达成学习目标所需要的条件,还需要哪些支架式条件。

确定教学目标:通过建立一个公司,并为公司网站设计“about us”(公司概况)的网页,让学生能利用英语介绍一个公司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前景。该任务包含了本单元主题“公司介绍”所涉及的各方面,例如,描述和介绍公司名称和概况、logo、公司管理、产品和企业文化。

在小项目开始前,学生在本单元已经学习了关于介绍公司概况的两篇课文,再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中积累的常识,学生知道介绍公司大概包含哪些内容,但没有撰写过相关内容并设计成网页的经验。因此,学生需要一些相关资料,进一步深化认识;此外,学生在英语语言方面会存在一些困难。完成这些框架性分析后,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可以设计好相关的支架,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任务。

(2)进入情境

先向学生展示本单元小项目内容。用头脑风暴法让学生充分讨论公司概况的网页中需要哪些内容。

教师可以用以下形式,提供学习支架: 1)提供例子:

①给学生播放“how to handle a mini-project”(如何做小项目)的微课视频,向学生详细讲解完成一个小项目的流程和注意事项。

②向学生展示较为成功的公司网站;向学生展示以往学生优秀的项目案例。和学生讨论分析现有案例中成功的方面和有待改进的方面,并向学生说明,这个小项目做得成功,需要达到哪些标准,和学生达成共识,并将此标准以“小项目评价表格”的形式告知学生。

2)估计困难:让学生提出在完成任务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并如何解决

这些困难。在这个过程中,其中与主题相关的英语语言一直是学生学习难点。解决问题的方式:给学生提供关于描述和介绍公司概况、公司logo、公司管理架构、产品和文化等内容的英语语言材料,包括常用习惯表达法和句型;让学生到网络上搜索相关英语内容。

3)复杂的学习过程分解为简单的步骤:把设计网站的任务分解不同的子任务。任务分解方式按技能分,可分为文字撰写、图片制作或收集、版面设计;按内容分,任务可分解为介绍公司概况、公司logo、公司管理架构、公司产品、公司文化等。然后协助学生组成小组,各小组承担不同的任务。小组内部成员之间,也可以再将任务进一步分解,精确到每个小组成员应该承担什么任务。任务中(1)独立探索

让学生带着承担的任务独立探索。探索内容包括:收集、整理和制作相关的图文资料。探索过程中教师要以开放的姿态,学生有困难随时找老师寻求帮助,鼓励探索过程中遇到困难的学生。(2)协作学习

1)课堂外

各小组将组员收集整理的内容合作制作成幻灯片,并且参照“小项目评价表格”进行讨论,修改小组幻灯片至定稿。然后再将制作好的幻灯片交给教师。教师在学生进行课堂展示前,从内容和语言上把好关。这有助于课堂展示内容的正确性和权威性,保证课堂输入和输出材料的质量。

2)课堂上

在课堂上,每组要派1-2人上台汇报。汇报语言为英语,并辅之幻灯片进行展示。教师将详细的“小项目评价表格”发给学生评委,学生评委和教师共同给每个小组打分,最后学生评委和教师打好的分数各取50%计入总分。学生评委和教师在给学生打分的同时,还要对每一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价,指出各小组表现中较好的和还需要改进的方面。这样就可以构建一个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网络,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对项目所涉及的内容予以消化吸收。

此环节,教师提供的支架主要是帮助学生进行任务评价的“小项目评价表格”,给学生提供评价标准,以及对各展示小组进行评价反馈。3 任务后

任务完成后,进入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效果评价环节——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和教学评价,并根据评价所得到的反馈信息对上述教学设计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环节作出修改或调整。[4]通过学生填写学习反馈表,反思小项目进行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在以后的教学中改进。学生学习反馈表主要要求学生回答以下问题:能否积极有效的完成小组分配的任务?能否积极帮助小组指出活动过程中的缺点并为之努力?跟小组中的成员合作是否愉快、顺利?本项目的学习目标是否达成?本项目实施过程有哪些需要改进之处?

三、案例反思

在此项目完成的过程中,在支架式教学模式五个环节中,可以用下图展示教师所起的支架作用:

因为小项目难度较大,故整个任务过程中,教师都给予了大量支架,确保学生能够保持信心,维持对学习内容的兴趣。但并非在所有学习内容中,教师提供的支架都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相反,教师给予的支架支撑,应该是动态的,因情况而异的。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还可以根据学生情况,适时撤除某些支架,直到学生能够完全自主学习。

四、结语

从笔者的教学实践来看,小项目这一学习任务虽然较为复杂,但由于采取的团队协作的学习方式,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始终提供学生所需要的支架,学生对此任务有较浓厚的兴趣,最后任务完成状况良好。通过学生评委和教师及时评价,学生能够充分了解自己和同学的学习情况,并进行反思,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本文以一次小项目的完成作为案例,展示如何在此过程中使用支架式教学模式。希望有更多的同行能认识到支架式教学模式的作用,分享自己的宝贵教学经验。另外,支架式教学要求必须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设计支架。然而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他们学习需要的支架必然也会有差别。所以,教师提供的支架对有些学生而言,显得过多,而对有些学生来说,远远不够。这是支架式教学模式所面临的一个挑战,也有待更多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覃辉,鲍勤主编.建构主义教学策略实证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 [2]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75 [3]伊丽莎白·f巴克利著.古煜奎,顾关,唱飞镜,邵曦瑶译.双螺旋教学策略—激发学习动机和主动性[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24:113 [4]伍尔福克著,何先友等译.教育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24 http:///link?url=vdeblsjm153jjyhztragi_6zmpz2dknrynxf3zjdimsztq6isw9qgzit1mleksuv7ziqtpquosbknwifo-1l4k

支架式教学在英语写作中的应用篇三

“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应当为学习者建构一种对知识理解的概念框架,用于促进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因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这种教学思想来源于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维果斯基认为,在儿童智力活动中,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儿童的能力之间可能存在差异,通过教学,儿童在教师的帮助下可以消除这种差异,这个差异就是“最邻近发展区”。换句话说,儿童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发展水平(第一个发展水平)和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邻近发展区”。儿童的第一个发展水平与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教学可以创造“最邻近发展区”。因此教学绝不应消极地适应儿童已有的智力发展水平,而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不停顿地把儿童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

建构主义者正是从维果斯基的思想出发,借用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scaffolding)作为对上述概念框架的形象化比喻,其实质是利用上述概念框架作为学习过程中的脚手架。通过这种脚手架的支撑作用(或曰“支架作用”),不停顿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真正做到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

支架式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1)搭脚手架

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2)进入情境

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概念框架中的某个节点)。(3)独立探索

让学生独立探索。探索内容包括:确定与给定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并将各种属性按其重要性大小顺序排列。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发引导(例如演示或介绍理解类似概念的过程),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起初的引导、帮助可以多一些,以后逐渐减少——愈来愈多地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最后要争取做到无须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升。(4)合作学习

进行小组协商、讨论。讨论的结果有可能使原来确定的、与当前所学概念有关的属性增加或减少,各种属性的排列次序也可能有所调整,并使原来多种意见相互矛盾且态度纷呈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起来,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5)效果评价

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对小组合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编辑本段最邻近发展区

很显然,这种教学思想是来源于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维果斯基认为,在儿童智力活动中,对于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能力之间可能存在差异,通过教学,儿童在教师帮助下可以消除这种差异,这个差异就是“最邻近发展区”。换句话说,最邻近发展区定义为,儿童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发展水平(第一个发展水平)和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可见儿童的第一个发展水平与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即教学可以创造最邻近发展区。因此教学绝不应消极地适应儿童智力发展的已有水平,而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不停顿地把儿童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编辑本段脚手架

建构主义者正是从维果斯基的思想出发,借用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scaffolding)作为上述概念框架的形象化比喻,其实质是利用上述概念框架作为学习过程中的脚手架。如上所述,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要的,也就是说,该框架应按照学生智力的“最邻近发展区”来建立,因而可通过这种脚手架的支撑作用(或曰“支架作用”)不停顿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真正做到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编辑本段支架式教学的组成

支架式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

1.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2.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概念框架中的某个节点)。

3.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探索内容包括:确定与给定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并将各种属性按其重要性大小顺序排列。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发引导(例如演示或介绍理解类似概念的过程),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起初的引导、帮助可以多一些,以后逐渐减少--愈来愈多地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最后要争取做到无需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升。4.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讨论的结果有可能使原来确定的、与当前所学概念有关的属性增加或减少,各种属性的排列次序也可能有所调整,并使原来多种意见相互矛盾、且态度纷呈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起来。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5.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评价内容包括:①自主学习能力;②对小组协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③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支架式教学在英语写作中的应用篇四

支架式教学在化学教学中应用的理论研究

摘要 支架式教学是通过一套恰当的概念来帮助学生理解特定知识,建构知识意义的教学模式,借助概念框架,学生能够独立探索并解决问题,独立建构意义。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最近发展区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支架式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有其学生的适应性和学科特征的适应性。支架式教学的发展给我国化学教学模式改革带来启示。

关键词

支架式教学 最近发展区 建构主义 化学教学

1支架式教学的涵义

“支架”一词的运用始于1300年,其原意指的是建筑行业的脚手架,是工人在建造、修葺或装饰建筑物时所使用的能够为他们和建筑材料提供暂时性支持的平台、架柱等,并且当建筑物建好后就拆掉的一种支持。后来被引用到教育中形象的描述一种教学设计模式。在这种教学设计模式中,学生的“学”是不断的积极建构自身知识体系的过程,就如同修建建筑物一样;教师的“教”则是“修建建筑物”必要的“脚手架”,要支持学生不断地、积极地建构自身知识体系,不断地建造新的能力。同时,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逐渐减少给学生的“支架”帮助直至最终让学生能够独立的建构意义。这就是发展到现在的“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是国外近二三十年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对于支架式教学的定义很多。例如,伍德等人(wood,bruner&ross,1976)认为,支架式教学是一种幼儿或新手在更有能力的他人帮助下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或达到在没有支持的情况下不能达到的目标的过程 [1]。

斯南文(slavin,1994)指出,支架式教学是教师引导教学进行,使儿童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从而使他们进行更高水平的认知活动的过程。

目前,比较有影响力的定义是源自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dgxⅲ)的有关文件。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构建知识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3]。这种概念框架将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逐步引导学习者进行深入学习,可以有效地帮助学习者对问题进行深层次的理解。

2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对于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研究者们已经基本达成共识,认为支架式教学源于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n.c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和现在我国课程改革特别提倡的建构主义理论。

2.1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茨基在《社会中的心智》一书中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这一概念反映了教学与发展的内在联系。“最近发展区”也可译成“潜在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或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维果茨基,1978)。在最近发展区中,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即第一发展水平)和在教师或其他人指导下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即第二发展水平)是动态的差距。第一发展水平是不需要其他人帮助学生独立即可完成学习任务的已有知识水平;第二发展水平是学生靠自己的知识水平不能独立完成学习任务,需要借助教师或他人的帮助才可以达到的水平。通过教学第一发展水平与第二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是可以消除的。在教育活动中,教师作为学生所要掌握知识、经验的传递者、促进者,必须介入到学生的发展中,在学生新的心理机能发展之初,教师与学生交往、合作,并随着学生心理的发展将合作活动逐渐转移给学生个人。这个过程即是在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向学生提供帮助并逐渐撤去帮助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发展水平。

2.2建构主义理论

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这充分体现了对学习者主动建构过程的肯定 [3]。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协助来获得。“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因素。建构主义理论在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的同时,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该理论认为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单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下被动接受者、被灌输者。因此,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教学设计模式应当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借助“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等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4]。

在这样的教学设计模式中,教材提供的知识将是学生主动建构的对象,而教学媒体将成为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学生用来进行主动学习、协作探索的认知工具。支架式教学恰到好处的体现了建构主义理论的理念。

3支架式教学在化学教学中应用的适应性

在化学教育中,新课程标准在教学设计模式上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从而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适应新时期的要求就要改革过去一直沿用的讲解式教学设计模式,转变教师单纯“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定位,逐渐调动学生对化学学习的积极性。新课程背景下,教学中“教”应该是支持、引导、协助而不是包办、代替、灌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学生建构意义的指导者、帮助者而非传统教学下知识的传授者;“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支持、引导、协助下,逐渐建构、内化那些能使其从事更高级活动的思维能力、技能,是完成对事物认识和理解的过程。

支架式教学模式正是适应这些要求的一种教学设计模式,其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动性、建构性,这种教学模式具有实用性和合理性。在化学教学中引进“支架式教学模式”,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索与协作交流,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大大增强,不仅能够较好的培养学生终生学习化学的能力,而且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5]。3.1 学生的适应性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一个重要的方向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学生的学习方式又直接受教师教学的影响。我国化学教育存在如此一个现状:学生不喜欢学习化学。例如:从某市5乡镇10所初中500余名学生的问卷和访谈中能够发现,从初三开始接触化学到第一学期的的期中,在短短的2个多月时间里,学生学习分化现象已相当严重,约有30%左右的学生对化学缺乏兴趣,准备放弃学习化学[ 6]。面对这种学习现状,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而支架式教学适应于低年级的学生,学生的年龄不同,已有能力的发展不同,自身构建知识的能力不同,因为构建主义和最近发展区理论都认为:学习应是学生自身主动构建的过程,而学生的年龄越小,构建能力越差,已有的能力发展水平越低,也越需要支架的支撑,去完成学习。

中学阶段,只有初中三年级和高中才有化学课程。从学生的特征来说,在初中,学生第一次学习化学课程,第一次接触一门新的学科,是化学学习的启蒙阶段,构建化学基础知识的能力相对比较薄弱,或者说化学学习的能力比较低,学生的逻辑思维也要低一些,所以在教学中,有意识地为学生采用支架式教学模式,可以为学生学习化学提供支持,让学生循序渐进地进入化学学习。

3.2 学科特征的适应性

学生化学学习困难有多方面的原因,学科特征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化学学科是一门严谨的自然学科,其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元素化合物等基础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而这些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形成又密不可分。然而由于化学学科的另一特征是间接知识、前人经验的总结,所以在传统的化学教学中化学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往往是通过现成的结论呈现给学生,课堂教学中即使有化学实验往往也是先有结论的验证性实验。这种脱离具体情景的学习得到的认识都是形式化的、抽象的、简单化的,不能迁移到复杂的现实情景中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学生化学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

应用支架式教学模式可以较好的避免传统教学的束缚,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化学教学中尤其在概念教学和理论教学中有很多的概念是学生学习化学的支撑点,在这些概念支架支持下,借助一定的问题情景可以引领学生在概念框架内攀升,最终达到意义建构,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7]。

根据最近发展区和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形成一种科学的课堂教学环境。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的传授者,化学知识不再是的堆砌,学生不再是盛装知识的容器。在应用支架式教学模式时化学教师不再是“居高临下”的传授者,而是平等的参与者,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化学教师作为鼓励者、启发者,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适当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利用适当的概念引导学生的思维;在学生取得成绩时给予必要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整,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交流、协作,帮助学生顺利完成由第一发展水平向第二发展水平的跨越。4 支架式教学给我们的启示

支架式教学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找到一个适宜的结合点,有效地实现了“教”与“学”的互动。这与支架式教学对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学生发展中的恰当角色定位是密不可分的。正如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在教师或其他人的鼓励、协助下,积极主动地与环境、材料相互作用,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热情,独立学习的能力。

支架式教学是近二三十年在国外比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对于教学设计有许多新颖、形象化的见解。我们将支架式教学设计模式引用到我国的教学设计中来,就是要发挥“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作用,让这种理论为我国的教育注入新气息,以适应新的课程改革。但是支架式教学是从外国教育理论中衍生出来的,其适用对象多为西方学生,所提出的有效的“支架”对其他文化背景尤其是我国的文化背景下的学生是否一样适用,一样有效,这仍需要广大教育研究者、一线教师进行不断的研究探索。因此,介绍支架式教学设计模式的一个目的就是让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了解支架式教学,促进教师去总结、反思,并且有意识的将支架式教学的思想渗透在教育活动中,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支架式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参考文献:

[1] 转引自:anncmaric sullivan palinesar,the role of dialogue in providing

scaffold

instruction,educational psychologist,1986,v21,no.1&2,p73-98.[2] 魏志平.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的方法[j].数学通讯.2003,(19):1-3.[3] 李莉.支架式教学对物理教学的启示[j].基础教育研究.2004,(8):20-21.[4] 陈静.情境 探索 协作—“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化学教学中的实践[j].教学研究2007,(9):119-120.[5] 张炳林, 宁攀.支架式教学法及其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教育技术导刊,2007,(2):12-14.[6] 刘知新主编.化学教学论[m](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4-45.[7] 游郁蓉.支架式教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j].第四界中学化学教学会议论文.陕西师大出版社, theory study on scaffolding teaching used in chemical

teaching

huo ai-xin chemistry dept,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hebei tangshan

063000 abstract:

scaffolding teaching is aimed at helping students to understand some special knowledge and form the frame of the knowledge significance using a set of properly selected concepts, by which students can research and solve problems independently and form their own frame of knowledge basis of the theory of scaffolding teaching are 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ment(zpd)and therory is used in chemical teaching beacause of student character and subject development of scaffolding teaching take to model of chemical teahing somg reform ds:

scaffolding teaching 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zpd)constructivism chemistry teaching

支架式教学在英语写作中的应用篇五

支架式教学方法在小学低年段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一、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包括有:戴尔的视听教育理论、桑代克的行为—联想主义的发展教学理论、皮亚杰的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赞可夫的发展教学理论、布鲁纳的结构—发现教学理论、拉斯威尔的传播理论、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以及系统科学、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等。其中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主义理论发展而来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为广泛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成为各级各类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同化与顺应,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识结构得到发展。由于个体的认识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括的主要因素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景(社会文化背景),借助他人(包括教师与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因此,“情景”、“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这样,我们就可以将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构建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景、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在上述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下,目前已开发出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和随机进入教学这几种。这里,我们主要探讨的是支架式教学方法(scaffolding instruction)在小学低年段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二、关于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的思想是来源于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维果斯基认为,在儿童智力活动中,对于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能力之间可能存在差异,通过教学,儿童在教师的帮助下,可以消除这种差异,这个差异就是“最邻近发展区”。根据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dgxiii)的有关文件,支架式教学的定义是:“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建构主义者从这一概念出发,认为支架式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搭手脚架、进入情景、独立探索、协作学习和效果评价。

三、小学低年段英语教学应体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的支架式教学的思想和观点

下面我以《齐齐学英语》book 1(b)unit nine 为例,谈谈小学低年段英语教学中如何体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的支架式教学的思想和观点。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①能听懂和说出单词white , black,go,first。②能理解并准确地应用句子let me go first.和 help!③能理解课文,并能在图的提示下或在模拟情景中表演课文。

本课的思想情感目标是培养学生礼貌待人,互爱互助的精神。本课的智力发展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及首创精神。下面我们逐个环节进行探讨。

1、搭手脚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

“最邻近发展区”,即儿童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发展水平(第一个发展水平)和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第二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可见儿童的第一个发展区水平与第二个发展区水平之间的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即教学可以创造最邻近发展区。因此,教学绝不应该消极地适应儿童智力发展的已有水平,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不停顿地把儿童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根据支架式教学的定义,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根据一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智力发展水平,我设计了“以课文图为背景的学生比赛栏——戴头饰表演歌曲《i am a green bird》——用头饰复习与课文有关的句子——用彩色卡纸复习已学的颜色——学习新单词和词组white , black , a white goat , a black goat ——学习句子let me go !——学习全文——表演全文。”的框架,让学生随着老师所创造的最邻近发展区,一步一步地向新的更高的水平发展。

2、进入情景——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景(概念框架中的某个节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活动是在一定的情景、社会背景下进行的,在实际情景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由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识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学习者就是在不断的“同化”与“顺应”中达到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

《广州市小学英语教学大纲》中指出,“学以至用是外语的指导思想。”最近的《国家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介绍》中也指出:“外语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为主线,突出语言的实践性。”英语是一种交际工具,而情景是语言交际的重要因素。自然语言产生于情景之中,活动受情景制约,说话总是由一定的情景所诱发。语言交际活动只有在一定的具体的情景中才能实现,没有情景就没有语言交际活动。另外,情景还是促进语言交际活动的重要因素,它能促进交际双方互相理解和表达思想,激发交流信息的愿望和兴趣。

因此,站在以课文图为背景的学生比赛栏前,我给学生讲故事引导学生进入情景:“boys and girls,看黑板上有什么?对了,有一条大河,a river,还有一座独木桥,a bridge。而在这堤坝下有four goats,a green goat , a red goat , a yellow goat and a blue goat for one group.每一只goat 代表一个小组。看到底那一只小羊先爬上堤岸并通过独木桥,先通过者为胜。我们课本里面还有两位小朋友a white goat and a black goat,他们也争着要先过独木桥,请同学们猜猜他们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

然后,按照上述框架,我先通过歌曲和戴头饰表演, 让学生对句子 “ i’m a bird.i’m a green bird.” 上口,并理解句子的结构,以便于学生学习课文句子“i’m a goat.i’m a white goat.i’m a goat.i’m a black goat.”把难点分解,一步一步攻破难点,突出重点,最后达成目标。

3、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因此,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发引导,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起初的引导、帮助可以多一些,以后逐渐减少,越来越多地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最后要争取做到无需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升。

本课中,随着上面已经学习的句子“i’m a goat.i’m a white goat.i’m a goat.i’m a black goat.”教师继续讲故事,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有一天,这两只可爱的goats都来到河边玩,一只在河这边,一只在河那边,他们都想过独木桥,并且同时走到桥中间,boys and girls,看课文图,动脑筋想一想,最后的结果会怎样?”然后反复播放这一段课文录音,让学生思考两只little goats的对话‘let me go me go first.’是什么意思?分别用怎样的语调表达?最后他们都大叫‘help!help!’又是什么意思?然后再进行句子的学习。学生经过观察、分析、独立探索后得到的学习效果是突出的,可喜的。

4、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即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是建构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在这样的群体中,共同批判地考察各种理论、观点、信仰和假说;进行协商和辩论,先进行内部协商(即对当前问题摆出各自的看法、论据及有关的资料,并对别人的观点作出分析和评论)。通过这样的学习环境,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与每一位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即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

这种协商与讨论的结果,有可能使原来的确定的、与当前所学概念有关的属性增加或减少,各种属性的排列次序也可能有所调整,并使原来多种意见相互矛盾、而且态度纷呈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起来。在共同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协助学习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从一开始的歌曲和戴头饰的表演,到两只little goats出场表演,在桥中央两只little goats互相推打,以及在最后跌落水中,这全都是在相互间对话和角色扮演的中进行;一开始就介绍的评比栏的结果也是各个小组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而协助学习在最后的发展环节得到最充分的体现:学完课文以后,教师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假如你是那两只little goats中的一只,你会不会像他们那样争着过桥而掉下河里?你会如何处理这种情况?请学生们互相讨论后,把整个情景用英语表演给大家看。

学生们分成小组,通过热烈的讨论与交流后,把自己的各种不同的见解生动活泼地摆出来,从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首创精神,并对学生进行互爱互助的教育。在这种学习环境下,他们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使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

5、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评价内容包括:①自主学习能力;②对小组协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③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本课的效果评价包括:①你觉得你能把little goat说的英语讲给爸爸和妈妈听吗?②看平分栏,看哪一只little goat最先通过独木桥,最先通过者所代表的那个小组为胜;③你认为你们小组谁学得最棒,谁出的主意最好?

课堂的评价要让学生觉得自信、自豪,为自己在英语课堂上的表现、为自己的小组、为自己的班集体感到骄傲。

对支架式教学的应用,必须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处于主导地位,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围绕主题设计建立一个相关的概念框架,并在具体实施时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主要参考书目:

1、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践学校领导小组办公室主编的《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

2、江苏省电化教育馆编的《现代教育技术》

3、林康盛、李元华编的《课堂电化教学系统的有序性》

4、许乃英、黄慧主编的《课堂电话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