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报告具有语言陈述性的特点。报告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报告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报告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大武口区研发创新平台建设情况调研报告总结篇一
为了进一步推进我x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帮助中小企业增加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加快我x产业集群转型升级,x年x月,由xx、xx、xx组成考察调研组,对xx公司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情况进行了学习考察。考察组一行实地参观了xx公司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情况,听取了相关人员的情况介绍,并就有关问题与xx公司领导进行了座谈交流。通过实地学习考察交流认为,xx公司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档次高、政策好、前景广阔,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xx公司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基本情况 xx公司经过积极准备,投入资金升级改造软硬件设施,于xx年xx月通过国家工信部评审,成功申报xx中小企业服务网络平台。xx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通过评审开通,使得xx中小企业服务平台成为xx经信委在xx设立xx家产业集聚区平台之一,系xx唯一一家,也是xx唯一的石油石化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该平台的服务宗旨是,整合工业园区及其他社会服务机构资源,统一纳入一个服务“窗口”,在平台内为石油技术服务中小企业及其他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政策法规、管理咨询、知识产权、融资服务、市场开拓、招聘培训等社会化服务。
二、xx建立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的必要性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力量,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关系民生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任务。为了帮助中小企业克服在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技术人才短缺、融资困难等缺乏竞争力的共性问题和难题,2010年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国家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推动中小企业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信部、发改委以及人力资源等部门提出了相关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应该为解决中小企业共性需求,畅通信息渠道,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发展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实现创新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经济形势严峻,加快转型升级的时代,帮助xx广大中小企业解决实质性难题,有效引导中小企业在整体经济形势的大背景大环境下更好更快发展,成立xx中小企业服务平台,是以政府为主导,整合各方社会资源,推进企业健康发展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快服务平台建设,是落实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政策和国家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重要举措,对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促进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和专业化分工协作,推动共性关键技术的转移与应用,逐步形成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的公共服务体系和长效机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三、工作建议
建立xx中小企业服务平台,推进企业健康发展,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开展工作。
(一)窗口服务平台定位。xx窗口服务平台职责是服务于xx本地的中小企业。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人员培训、技术支持、创业辅导、市场开拓、融资服务等内容。通过呼叫中心、服务大厅、网络平台等方式为中小企业提供线上线下找得着、用得起、有保证的优质服务。
(二)平台主要建设内容。一是配合做好网络平台。在全区统一开发的平台网络管理运营系统、共享数据中心的基础上,结合xx中小企业实际需求建立和完善窗口平台网络,实现网络平台互联互通和协同响应。二是规划建设服务大厅。服务大厅建设包括服务接待区、信息体验区、培训室等功能区域,配备大屏幕电子显示屏、触摸屏、查询一体机等。同时建立健全服务质量、客户回访、评价等管理制度和保障措施,培育服务品牌,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为给企业提供多渠道、多元化的服务。
(三)优化平台服务体系。一是服务体系建立。为更好的发挥窗口平台的各项服务职能,引进和整合优质中小企业服务机构、社会化服务资源,逐步形成以公益性服务为主导,市场专业化服务为补充的多层次、全覆盖的中小企业服务网络,扩大中心服务的多元化。二是筹建服务联盟。邀请信息咨询、人员培训、技术支持、创业辅导、市场开拓、融资服务等专业的机构组建服务联盟,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服务,提高中小企业的竞争力和成长性。三是加大政策扶持。落实出台促进服务机构发展的政策措施,制定服务机构评价标准,对信誉好、服务优、效果显著的服务机构,实行服务补助和奖励表彰等扶持措施,引导服务机构规范运营,不断增强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四)加强队伍管理建设。一是加强人才保障。采取激励、引进、培育的措施扩大专业服务队伍规模,优化专业人员配置,要建立健全专业人才评价制度、薪酬保障机制、表彰奖励制度,以激发服务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潜能。二是强化服务培训。建立教育培训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对平台服务人员进行业务知识的培训,统一服务规范、明确服务流程、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人员的服务素质和水平。三是组建专家队伍。积极与知名院校、科研机构等相关单位和部门进行广泛合作,建立起一支专业性强的咨询服务团队。邀请经济学者、市场经济分析师、金融理财专家、律师等相关专家加入,并作为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专业咨询服务队顾问。四是建全管理制度。制定出台《xx中小企业服务机构运营监督管理制度》和《xx中小企业服务平台人员考核管理制度》。通过服务跟踪、企业回访、绩效考评等多种方式,形成优胜劣态的制度,促进服务机构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对服务人员建立评价考核机制,完善业绩评价办法,做好服务项目和内容跟踪、评价、考核。xxxx xx年x月x日
大武口区研发创新平台建设情况调研报告总结篇二
大武口区研发创新平台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总书记曾指出: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近年来,国内外宏观环境持续趋紧和各类要素资源制约较为严重,传统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研发创新已经成为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支撑力量。研发创新平台因其具有整合创新资源,培育创新主体、提升服务能力等功能,越来越成为政府部门服务企业的核心抓手。2024年自治区出台了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创新30条”,对推动科技体制改革作出了安排部署,尤其是如何进一步加快地域研发创新平台建设,完善区域研发创新体系,实现资源共建共享的需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提出了新举措新要求。
为了全面落实自治区、市、区委政府创新驱动战略,引导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支持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快研发创新平台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区域经济创新发展。根据区委主要领导的安排,区政协成立了调研组,通过实地调研、交流讨论和征求市、区相关部门意见等方式,对我区研发创新平台基本情况、研发领域、人员构成、资金投入、成果转化等方面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现状
截止2024年3月,大武口区共有企业研发创新平台22个,其中企业技术中心8个(国家级2个,自治区级6个)、自治区技术创新中心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级1个,自治区2个,国家地方联合实验室1个)、自治区级院士工作站2个、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r&d人员1743名,占全市科技活动人员的62%,其中博士17名,硕士76名,占科技人员总数的5.4%。
科技投入持续提高。近三年我区为艾森达、鑫睿通等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获批风险补偿资金贷款3550万元,组织申报科技项目127个,对接争取资金7000余万元,全区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8.6%。2024年全社会r&d投入2.88亿元,占gdp比重达到1.35%,在全市排名第一,在全自治区排名第三。
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我区域内企业技术中心r&d经费投入2.3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50%,企业技术中心及其所属科技人员是全区科技创新的主导力量。如,中色东方钽铌特种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五年来来共完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24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项),电容器级高比容钽粉、4n5高纯钽靶材、高纯铌材、射频超导腔、铌钨合金涂层等20多项科研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励8项,钽粉、钽丝、超导铌材的研发水平与国际基本接轨,钽丝、钽粉的技术水平与世界占有率分别位于世界第一和第二。奔牛公司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开发刮板输送机、转载机、破碎机等6大类32个系列423个品种,新产品开发速度、核心技术指数持续位居国内同行业第一,引领着国产刮板成套输送设备的发展趋势,产品技术性能代表了目前国产综采设备的最高水平,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达30%,在重型刮板机生产制造领域处于行业龙头地位。维尔铸造企业技术中心,按照生产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的发展路径,持续创新,产品技术水平由低端迈向高端。截止目前,形成了4类200多种产品,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在经济下行不利环境中仍以40%的速度增长,成为全区及全市科技创新的典范。
平台建设步伐加快。结合自治区驱动沿黄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与高新区共同推进重大科技项目、重点科技项目,石嘴山市在辖区建设了科技园,现入驻科研平台及服务机构29家,其中大武口区企业入驻15家,积极推进东西部合作机制,柔性引进创新团队。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研发创新平台数量少。我区域内企业研发机构数仅占规上企业数的46%,我区建设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创新平台主要集中在中色东方(6个)、天地奔牛(4个)等少数大中型企业中,平台数量少且相对集中,缺乏能够起到引领带动作用的公共研发平台,辐射带动力弱。缺少高层次人才聚集、高水平项目研发、高协同技术攻关的大平台在我区布局建设研发分支机构。
(二)企业研发创新能力不强。缺乏关键共性技术顶层设计和规划,内生动力不足。大多数企业缺少技术储备、技术研发队伍和研发投入,在转型发展中传统产业层次较低,研发创新大项目、好项目较少,成果转化和科技创新成效不突出,名优特新品牌数量少。
(三)研发创新人才稀缺。由于缺乏区位优势,人才引进相关政策同二、三线城市相比,出台的政策吸引力不强,造成科研创新型人才短缺,现有人才流失严重。全区科研创新机构中硕士学历以上人员76名,占技术机构科技人员总数的16%,科研机构人员及高学历人员少,直接影响科研平台创新能力和支撑能力。
(四)科研机构建设投入不足。近年来,我区r&d经费投入虽然有所增长,但由于基数大、经济下滑等因素影响,政府引导性投入严重不足。从r&d经费投入看,2024年全区r&d经费占gdp比重为1.35%,虽然高于自治区和全市水平,但远低于全国2.15%平均水平,与在全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的2.0%目标差距还很大。从规模以上企业办的科技机构经费支出看,我区科研平台除西材院是独立法人单位外,其他均是挂靠企业,基本上没有自己的收入来源,仅仅靠企业从销售中挤出的有限资金投入到科研中,能够投入到人才队伍建设上的资金非常有限。
(五)与高校合作不够广泛深入。尽管我区逐步建立了院企合作机制,与高新区共同引进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在石嘴山建设了分中心,积极推动中南大学与宁夏圣川碳基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并建立技术创新中心,但由于区域创新环境差、财力支撑能力不足等因素影响,产学研科技合作关系还不够深入和广泛,协同创新、柔性引智引才、科技成果转化等政策扶持机制还不够完善,扶持力度及灵活性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使一些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难题不能得到快速、有效解决。
三、对策和建议
研发创新平台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重要基地,是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的重要基地,是孵化科技成果转化的“摇篮”,在加快区域科技创新、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中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为此,我们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引领不动摇,构建以产业创新为基础、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开放创新为引领、以人才创新为支撑的区域特色创新发展格局。
(一)加快创新平台建设。一要进一步拓宽研发创新平台产业领域,由相对集中转变为百花齐放,大力支持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创新中心等研发机构建设,聚集更多优质创新资源,形成龙头引领、链条延伸、集群发展的新局面。二要鼓励引导企业搭建为行业和区域服务的科技成果转化、检测检验、设备共享等专业服务平台,促进科技资源优化整合,通过生产协作、共享资源、开放标准、组建联盟、投资合作等方式,为产业链上下游小微企业和创业者提供服务,实现产业链协同创新、共同发展,形成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科技服务新业态。可以采取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的形式,推动大中型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建立仪器、设备共享机制,整合已有的检测资源搭建设备共享平台,做好相关配套服务工作,推动全区由工业摇篮向技术创新摇篮转变。
(二)培育企业创新主体。一要引导培育企业内部创新管理体系和创客文化,激发每个员工的创业创新精神,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双赢,形成持续的创业创新动力。二要对企业的研发、创新项目管理、创新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进行全面系统和可持续的管理,培养和保持创新能力,保护创新成果,实现创新成果的转化,形成有效的生产力。三要下决心投财力,针对区域内企业自建或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企业研究院、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企业研发机构制定奖励、研发经费补助、研发设备仪器补助、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减免、科研用地优惠供应等方面的财政资助与扶持政策。
(三)壮大创新人才队伍。一要抢抓“科技支宁”机制建立机遇,通过“双招双引”,柔性引进各类创新创业人才,着力引进带项目、带资金、带技术、带团队的高端人才来我区创新创业。二要加强与区外创业黑马等知名企业家培养机构合作,共建共享石嘴山企业家学院的培养学员、人才培养基地,提高现有企业家综合素质,培养本土技能人才。三要要借鉴其他市、区人才引进的经验做法,结合我区实际,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使用人才上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提供较为完善的研发创新平台供技术人才研发使用,真正发挥科技人才的专长和作用;在完善人才评价、流动、配置机制上狠下功夫。
(四)加大财政经费投入。2024年宁夏科技大会明确指出:要求各县区财政r&d经费投入年增长速度30%以上,任务必须落实到位。一要作为企业主导建设的科研平台,要在每年的收入中加大比例留取经费以保障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二要区财政应该对科技机构能力建设给予专项经费支持。三要落实好企业科技创新后补助政策,建立健全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引导企业和社会增加科技创新投入,形成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资本为支撑、社会投资为补充的科技投入体系,坚定企业转型升级的信心和决心,把更多资金和精力转向科技机构建设。
(五)加强产学研合作。一要深化与重点及特色高校院所合作机制。重点布局与我区地域内产业关联度高、专业特色强的高校院所,支持高校院所以智力投入、技术转移、团队合作等多种形式与企业开展多层次合作,促进优质科技资源的有序流动与互利共享。二要积极搭建各类创新载体。鼓励企业借助院士专家、高校院所的科研力量联合共建、或者整合共享研发设备、检测设备、人才优势等方式加快建设各类创新平台,逐步形成资源共享、风险分担、协同发展的区域产学研创新联盟。
(六)营造良好氛围。建立完善绩效考核制度,激发人才的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要以科研成果及其贡献大小作为根本的考核标准,加大对科研带头人、技术骨干的奖励力度,以此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转型升级,着力营造鼓励创新、支持创新、服务创新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大武口区研发创新平台建设情况调研报告总结篇三
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情况报告
在科技部的指导下,上海市委市府领导的关心支持以及各级部门的配合下,上海市科委于2003年启动了“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以下简称“上海平台”)的建设,2004年3月,上海市科委在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中,又进一步明确了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任务,提出“完善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各类资源的良性互动,为研究开发、创新创业提供各类信息和服务支撑。”平台于2004年7月投入运行,三年来,上海平台建设在资源组织管理与运行服务机制方面进行了探索,资源整合、共享与服务初步取得良好成效。
一、上海平台建设的总体设计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1、指导思想
以国家和上海可持续发展需求为导向,遵循科学技术发展规律,建设具有“条件保障、协同研发、技术转移、创业孵化、决策咨询”等功能的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各类资源的良性互动,为研究开发、创新创业提供各类信息和服务支撑,优化科技创新环境,降低创新创业成本,提高自主创新效率,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在长三角乃至华东地区率先实现科技资源的集成、开放、共享和利用,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升区域研发水平,最终服务全国。
2、总体目标
建成布局合理、技术先进、功能完备、运行高效、满足科技创新需求,与上海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战略目标相适应的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完善政策法规环境,健全运行机制,形成技术服务与管理队伍,为上海地区的政府决策、科技创新、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以及国家安全提供开放、完备的科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
(二)发展规划、重点任务和布局
1、平台规划
根据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基本框架,面向企业、科研机构和大学的创新创业需求,我们将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分解为10个各具特色的子系统(框架图如下),即科学数据共享、科技文献服务、仪器设施共用、资源条件保障、试验基地协作、专业技术服务、行业检测服务、技术转移服务、创业孵化服务和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框架示意图
平台建设已经纳入《上海“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上海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4年)》。平台将充分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以逻辑统一、物理分布的模式集成与创新创业服务链相关的资源和服务能力,以平台为载体汇聚创新资源、依托平台提供各类创新创业服务。
平台建设发展规划为三个阶段:
2004-2005年 规划试点期
制定和完善总体规划,积极推进平台建设的各项基础工作;完成若干重点领域科技资源的整合,启动一批试点工程;启动相关环节的立法建议调研工作;初步形成以共享为核心的制度框架并启用平台对外服务。
2006-2010年 建设推进期
初步建成适应科技创新需求的研发服务支撑体系,完善以共享机制为核心的管理制度;建立与平台建设和发展相适应的专业化人才队伍和研究服务机构;成为国家基础条件平台的节点和重要组成部分。
2011-2024年 稳定提高期 建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运转高效的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为上海地区的政府决策、科技创新、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以及国家安全提供完备的;科技研发公共服务保障。
2、建设思路
遵循“统筹规划、试点先行、分类协调、分步实施”的总体思路,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区域特色和优势,以需求为导向,以共享为核心,以国家及地方法律法规为保障,协调、引导和规范科技资源的共享;创新体制机制,调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科技资源布局;发展专业技术服务机构,培育科技中介,调动各方力量构筑社会化服务网络,促进跨部门、跨系统、跨地域的科技资源共享和协同服务,提高科技创新和产业化的效率与效益。
3、主要任务
(1)加强研发基础条件建设,增强科技创新保障能力
整合、重组和优化现有科学数据、科技文献、大型仪器、实验动物、化学试剂等科技资源,充分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利用国际国内科技资源,完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研发基础设施,加快科技资源信息化、网络化,形成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科技基础条件,为科技长远发展与重点突破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推进公共技术平台建设,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强试验基地协作、专业技术服务和行业检测服务系统建设,围绕现代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光电子等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创建社会共用的公共技术平台,突破行业共性技术瓶颈,提供公共科技创新服务,支持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促进人才、技术和科研设施等科技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3)强化成果转化孵化平台,提高科技创新创业效率
完善技术转移和创业孵化服务系统,加快技术交易市场发展,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成果转化孵化模式,促进科技成果流动扩散和转化。聚焦张江,建设培育核心技术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成果转化孵化服务基地;结合区县特色产业定位,市区联动建设公共技术平台,发展一批专业孵化器,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型企业形成特色产业集群,提高区县创新活力。
(4)启动科技决策支持系统,逐步优化科技资源配置
建设跨部门、跨系统的项目、基地、人才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信息交流机制,为统筹、协调各部门的资源配置和技术创新活动提供支撑,为政府立项、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设施采购提供评议和咨询,减少重复建设,优化科技资源配置。
(5)健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提供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
推动科技服务业发展,构建由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中介和专业服务机构等组成的产学研创新联盟;鼓励专业技术服务机构和科技中介开展协作服务,提供贯穿研发创新直至成果产业化全过程的社会化创新服务,满足科技创新活动特别是中小企业在技术服务、联合攻关、委托研发、人才培养、资金扶持、政策咨询等自主创新和创业方面的需求。
4、重点建设内容
(1)完善数据、文献和科学仪器共享系统
进一步扩充科学数据共享系统、科技文献服务系统、科学仪器共用系统资源;构建领域科学数据中心与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启动上海科技文献协作服务网建设;推进行业文献情报服务中心的发展并形成分工有序的行业科技情报服务网;建设多学科、多用户重大科学仪器设施共用平台;发展专业化仪器设施协作服务中心;与兄弟省市联手共建长三角区域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服务平台。
(2)启动探索自然资源、基地协作与管理决策支撑系统
建立自然科技资源信息共享系统;建设自然科技资源保障中心;完善模式生物基地并建设上海实验动物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基地间网络协同工作环境,探索成立以任务为导向的试验基地协作创新联盟;围绕上海市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提出的“健康-生态-精品-数字”工程新建一批急需的研发基地,并推进研发基地协同研究的公共支撑系统;与兄弟省联合建设长三角试验基地协作研究网络;建设支持管理决策的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和专家决策咨询系统。
(3)整合健全提升技术、检测、转化服务系统
整合公共技术、计量检测、技术转化平台资源并形成完善的服务链;根据上海产业发展,布局建设一批先进的共性技术平台、计量检测技术平台;建立技术服务、检测资源、技术交易与成果转化的信息共享与服务网络平台并构建形成相应的协同服务网;布局合理的创新孵化服务系统,围绕“一区一新,一区一业”,发展专业孵化器,加强与国际孵化器合作。
(4)建设和完善平台网络基础设施
建成适应资源共享协调、管理、服务需求的高效的网络化平台,包括建设先进的网络基础设施、完善网上应用服务系统、构建网络协同工作环境等,为平台承载和优化研发公共服务提供信息网络和技术支撑。
(5)推进若干示范工程
以推动上海创新发展的重大应用项目为载体,推动科技资源集成服务、科技成果转化、共享平台管理与服务运行机制、中介服务、人才培育基地等示范工程。
(三)组织领导体系
上海平台的组织领导体系由平台协调指导小组、平台办公室、决策咨询专家委员会和平台管理中心组成。
“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协调指导小组”由市领导和相关委办局主要领导组成,统筹规划和宏观调控平台建设,包括确定平台建设的指导方针、审定平台建设的规划、计划和实施方案、协调跨委办局的科技资源建设和共享工作。
协调指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市科委,办公室成员由各委办局主要职能处室相关人员组成;负责平台建设,包括:平台建设的调研、编制平台建设规划、计划和实施方案,组织落实平台建设的实施方案,协调解决平台建设和运行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平台建设相关的项目的立项、评估和验收,研究制定资源共享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组织第三方机构进行服务评估。
“上海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管理中心”,负责平台运行和服务的管理,制定平台运行和服务规范,协调服务资源,监督服务质量,协助平台建设相关项目的立项、评估和验收,承担办公室交办的事宜及日常工作。
决策咨询专家委员会,为协调指导小组办公室就平台建设的指导方针、规划和政策法规等提供咨询,评估平台建设的实施效果等。成立专家工作组,组织提出共享技术和标准体系,协助协调指导小组办公室调研和编制平台建设规划、计划和实施方案。
(四)相关制度保障体系
为实现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科技创新效率和效益,上海市科委着手推动跨委办、跨部门的信息交流制度,启动建设政府科技资源信息共享系统,整合各委办科技资源信息,建设全市性的科技计划项目资源库、科技计划成果资源库和重大项目储备库,奠定科技资源统筹配置的信息基础。
实施新购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的联合评议制度,推进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共享地方立法工作。联合市法制办、市人大研究拟定《上海市促进科学仪器设施共享规定(草案)》,提出建立信息公开、新购评议、共享评估等制度,从源头上减少重复立项和重复建设,提高科技资源利用率。
不断推进有关平台建设技术规范、平台服务守则、加盟管理制度和服务补贴办法的研究制定,研究制定平台运行服务绩效指标体系。通过这一系列的共享法规与制度建设,构建科技资源共建共享秩序,有力保障科技资源的共享。
二、上海平台建设的组织管理体制
(一)组织实施模式(项目、基地或其他方式)
平台建设以上海市科委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专项计划作为主要的实施方式,根据研发平台的总体规划,有计划、有重点地通过共建共享、协作服务等形式,组建科技资源共享服务中心、科技资源协作服务中心,以及专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等各类共享服务平台,为社会开放仪器设施、共享科学数据和文献,提供专业技术、创业孵化、技术转移等服务。每年确定相关的建设方向和重点领域,通过社会公开招标,经专家评审立项后,进行建设。同时,利用平台自身的影响和推广工作,吸引社会上的优质科技资源和服务单位加盟平台,成为平台的组成部分,根据加盟单位服务成效,择优予以奖励,逐步形成政府引导和社会参与的建设局面。
(二)立项程序、过程监管、绩效考评和验收
平台建设专项的立项、过程监管、绩效考评、验收均按照上海市科委和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项目管理要求进行。
立项时,由上海市科委公开发布项目指南,向全社会征集项目的承建单位,各申报单位申报完毕后,从市科委的专家库中按照行业、学科领域随机选择专家进行网上的背靠背的打分评审,经综合评定后,确定立项项目。
项目过程监督按工程项目方式进行,通过要求项目承担单位成立相应的专家委员会,明确专职服务与管理人员,确定平台建设工作组,制定季度的工作目标节点,定期汇报项目进展,管理部门现场走访、用户调查等方式予以推进。从立项开始,就强调服务能力建设、服务制度建设、服务推广培训和对外服务提供并重,边建设边服务,在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就发挥承担单位的服务能力。
在项目建设完成后,邀请专家和用户就服务能力、服务制度、服务流程和服务效果等进行评审,以确定项目的建设是否成功,同时,申请项目承担单位必须为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加盟单位,在验收后继续根据平台的服务规范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
(三)建设与运行过程中各主体间的责权利关系
在平台建设过程中,政府主要负责平台的顶层设计,并负责平台建设过程中的资源配置、监督管理和考核奖惩,制定总体的管理法规和规范;平台管理中心负责平台的资源加盟管理、运行服务管理、服务推广和宣传工作等参与建设单位则根据各自的行业、学科领域和技术基础,按照相关的服务规范,向社会公众提供科技资源的共享和科技服务,并可通过承担平台建设项目的方式获得政府投入,仅而提升自身的服务能级,同时可通过市场化经营,通过科技服务获取合理的收益;各子平台成立的委员会、理事会主要对各自的子平台建设、运行服务进行管理、监督,以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用户可以通过平台获取各种科技资源和服务信息,并且可以使用这些资源与服务,在使用这些资源与服务时,应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范的规定,并支付合理的使用费用;专家在平台建设过程中可以出谋划策,为平台建设的总体设计提供参考意见,同时,经过研发平台的组织,专家可以为公众用户直接提供服务,提供专业科技咨询,解决用户的各类实际技术问题。
三、平台运行服务机制
(一)平台的运行服务模式和共享方式
平台运行与服务本着“尊重各方权益,保护知识产权”的原则,瞄准需求,实施“资源分类,用户分级”的共享管理,探索“产权多元化、使用社会化、营运专业化”的运作模式。
为构建社会化科技创新服务网络,平台运行与服务充分依靠加盟单位、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单位,发挥其资源共享和对外服务的实施主体作用;市平台管理中心负责研发公共服务平台运行服务的统一协调、管理与监督等;各类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一般要求其按照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规范,纳入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运行服务体系;加盟单位则按照签订的加盟协议接受市平台管理中心的服务协调与监督。平台推进建设了由市平台中心、区县服务联络站和专业技术服务机构组成的服务网络,探索市、区、专业服务机构三级联动的管理模式。通过市区联动,结合“一区一新,一业特强”,建设张江生物医药、金山精细化工、杨浦纺织、武宁检测等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组织优势资源单位,条块结合建立资源共享的协作服务联盟,已先后成立了质谱专业协作、纳米材料检测、专业测试协作、快速成型、微系统加工等专业协作服务联盟;携手企业,共建张江动漫研发服务平台、中小企业互动娱乐服务公共营运孵化平台、芯片分析专业技术平台,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对外服务,形成市场化专业化服务格局。
积极探索建立政府购买服务的“政府承担、定项委托、合同管理、评估兑现”机制。稳步推进政府以任务采购方式提供公共服务,扶持软件技术、分析测试等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通过政府直接购买文献服务,为在孵企业提供所需文献;以服务补贴等形式,扶持科学仪器、科技文献拥有单位组建协作服务联盟,探索通过补贴用户等方式鼓励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等。
(二)平台运行服务评估评价指标体系
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运行服务评估评价指标体系正在研究制定之中,将按照资源属性的不同进行分类考核,目前主要在研究科学仪器,科技文献,科学数据等条件资源的共享服务评价指标体系。
比如说,关于科学仪器共享服务考核,主要指标包括:提供的共享仪器数,提供的共享仪器率,信息完善程度,人员配备与技术水平,共享服务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仪器利用率,仪器共享服务率,对外服务收入,共享服务样品数,社会效益,用户培训情况,用户评价情况。
关于科技文献共享服务考核,主要指标包括:书目数据上网率,馆藏文献域,人员配备与技术水平,设备配置和资源状态,共享服务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的制定与执行,文献更新及时性,网上文献服务量,其他共享服务量,服务响应时间,请求响应完成率,服务完整性(差错率),用户评价。
关于科学数据共享服务考核,主要指标包括:数据资源的数量,数据资源的完备性(完整、适用),数据资源的共享状态,人员配备与技术水平,设备配置,共享服务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的制定与执行,共享服务时间,网上数据服务量,其他共享服务量,用户数量,用户评价。
结合平台运行服务评估评价指标体系,有关平台运行服务激励补贴制度也在研究和完善之中。目前正在试行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仪器设施共用服务考核补贴和专家咨询服务考核补贴等。
(四)平台门户系统建设运行情况
门户网站由科学数据共享系统、科技文献服务系统、仪器设施共用系统等十个系统组成,总称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上海科技导航)。
平台门户资源集成方式: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完成了平台第二期工程建设,建成2000平方米服务管理基地和服务窗口,在此基础上,通过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广泛集聚资源。重点依托公共技术平台、联合实验室、创新基地和科技园区等载体,广泛组织各种所有制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大型仪器设备、技术、人才和信息资源加盟,初步构建了集信息采集、发布、加工和管理功能于一体的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了从用户认证、服务申请、服务过程跟踪、服务结果传输的信息化服务平台。平台已在科学数据、大型仪器、科技文献三大方面已初步建成资源信息网络及相应的管理与服务体系;自然资源和专业技术服务的整合正在逐步推进。
四、平台建设已取得的成果
总体上,通过三年时间的努力,我们初步构建了全方位的、促进产学研合作的创新创业服务链。一个开放、综合、专业、且有利于产学研合作的创新创业服务链和研发公共服务体系已初步形成。
一是在整体布局上,建立了逻辑统一与物理分布相结合的服务组织架构。目前,由400多个产、学、研、中介组织等各类机构成立的服务网点加入到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中来,覆盖各行业和主要技术领域,遍及全市各区县。
二是在服务内容上,初步实现了从基础研究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全过程支持。组成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10个子系统,相互关联、相互依存,涵盖了成果转化、技术转移、创业孵化、专业支持、行业服务以及研发基础支撑等各个创新环节,提供委托研究、联合攻关、产品设计、信息服务、技术检测、技术转移、成果孵化等创新创业服务,有效推进产学研资源的集成与互动。为满足创新活动对低成本、专业化服务的需求,提高中小企业创新创业效率,围绕区县功能定位,根据上海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提出的“引领工程”布局需要,我们加紧建设和完善生物医药、信息通信等领域的28个专业技术服务机构,分别在张江、金山区、长宁区、闵行区重点打造生物医药、精细化工、数字媒体、新能源等一批专业孵化器,加大对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如,在生物医药产业方面,已形成了从药物发现、药物开发到药物中试生产以及商业发展的产业服务链;在集成电路方面,建设了贯穿芯片设计、芯片分析、芯片制造到封装测试的专业技术服务链。又如,在研发基础支撑环节,“科学仪器共用系统”集聚了全市95家单位的1230台(套)单台套价值50万元以上的大型科学仪器和设施,其中由公共财政购置的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入网率达到了95%。“科学数据共享系统”已覆盖上海市六大重点领域科学数据,总量达到6tb,其中化学化工和生命科学领域的数据共享已形成国内领先优势。
三是在服务方式上,形成了窗口集中受理与区县广泛参与相协调的运行模式。我们设立了呼叫中心,开通了创新服务热线,形成了直接面向用户需求的专家咨询、服务配送服务能力。同时,结合区县创新活力建设,通过市区联动,在全市19个区县建立了服务联络站,把平台提供的各项服务送到基层、送到园区、送到企业。
经过不懈努力,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了各类创新资源的开放和共享,服务能级、社会知晓度和对外影响力与日俱增。据全球alexa网站排名统计,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门户网站在全球1亿个网站中的排名已从2005年初的20多万位攀升并保持在2万名之内。截至2006年底,平台注册用户数10.5万人,累计服务75.2万人次, 累计访问量达677万人次。
在长三角范围,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已成为区域创新服务的核心机构。为拓展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服务空间、促进区域产学研合作,我们联合江苏省和浙江省,完成了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总体框架方案设计,启动“长三角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协作共用网”建设。到目前为止,苏浙皖沪三省一市共有384家单位的3620台(套)单价50 万以上的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入网,区域间仪器设施共享服务已超过2700次,并衍生出设计、测试等一系列专业技术服务,不仅密切了上海与周边省市的合作,有效支撑了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也为释放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潜能,提高上海知识服务能力创造了条件。
(六)若干典型平台建设案例
案例1 上海科技文献协作服务网
上海组织成立上海科技文献协作服务网,建设了用户可一站式检索国内四大文献保障系统及上海本地馆藏的西文期刊目录。包括: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csdl、中国国家图书馆nlc、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以及上海地区部分科技类图书馆的西文科技类期刊刊名目录,共有记录169065条,检索范围覆盖全国1019家以上图书馆。在充分利用和挖掘国家四大系统文献保障系统的资源潜力基础上,上海科技文献协作服务网依托高校、中科院在沪和上海图书馆等核心加盟图书馆,建立网上申请与网下服务互动的快速响应服务系统,通过电子邮件或邮寄方式为用户提供科技文献全文服务,其科技文献资源的广度、提供服务的便捷性受到用户好评。
案例2 上海化学化工数据中心
上海化学化工数据中心是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科学数据共享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化学化工数据中心的目标是集成社会资源,探索化学化工领域的科学数据共享机制,建立化学化工数据共享标准和相关技术,为上海和华东地区所有与化学化工有关的研究机构、生产、销售和使用单位提供公共信息平台和化学化工信息共享服务,降低研发成本,促进上海和长三角地区整体化学化工科技水平的提高。2006年,上海化学化工数据中心主站点新增用户11865人,其中来自高校的占5554,企业用户3498人,两者合计占总用户的76.3%。新增用户中,上海、江苏、北京、浙江、广东、山东依次占据前6位,其中上海、江苏、北京的用户均超过1300人。以上6省、市用户总计6387人,占总用户的53.8%。在这一年时间内,上海化学化工数据中心主站点提供数据库查询234321次,资源页面查询(包括查看行业研究报告等)96040次。
案例3 上海市多媒体公共服务平台
上海市多媒体公共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多媒体平台’)由上海市科委、长宁区人民政府共同出资,上海市科技信息中心、上海市多媒体行业协会建设完成,是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多媒体领域的专业服务机构。多媒体平台旨在增强政府的服务功能,降低多媒体中、小企业的投入成本和运营成本,形成企业聚集效应,推动多媒体产业发展。多媒体平台的运营遵循市场配置资源为基础,不以营利为目的,积极开拓服务功能,为多媒体企业提供优质的特色服务。作为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在数字媒体领域的专业服务机构,多媒体平台不仅为上海乃至全国数字媒体企业用户提供了优质、高效的服务,更为企业聚集、产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通过两年的建设,多媒体平台的服务能力不断提升,自2005年1月至2006年11月,多媒体平台共完成渲染服务项目563个,媒体后期服务项目599个,渲染开机服务时间达到7036个小时,今年的渲染开机时间比2005年同期相比增长95%。另外,共接待参观考察344批次、3800多人,受众面不断扩大。
案例 4 上海新药筛选公共技术平台
上海新药筛选公共技术平台依托国家新药筛选中心(该中心由国家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和上海市共同投资建设,是目前我国唯一的国家级新药筛选中心)。国家新药筛选中心拥有一支以归国留学人员为基本骨干的高学历、年轻化和专业化的研究队伍。截至2006年底,已建有各类筛选模型254个(其中分子水平筛选模型94个,细胞水平筛选模型122个,其他组织和动物模型38个)。按照疾病分类,现有抗肿瘤模型86个,神经系统模型36个,抗微生物模型54个,生殖系统模型15个,心血管系统模型5个,免疫系统模型33个,其他疾病模型25个。我中心目前是我国模型种类最完备、分子和细胞水平数量最多的药物筛选机构。作为公共技术平台,国家新药筛选中心面向全国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医药企业提供样品筛选和专业咨询服务。截止2006年底,国家新药筛选中心运用现有药物筛选模型,已为全国29个省、市和自治区的247家单位提供了筛选服务,在各种模型上筛选了22,651个化合物或天然提取物,筛选药次累计达124,661次,其中显示一定生物活性的药次为4,658,涉及3,195个活性样品。国家化合物样品库现有存量100,991个,包括大量的我国特有植物分离、提取样品,仅天然产物纯化合物即达4,538个。
五、对平台建设的认识、理解和经验体会
(一)平台建设的内涵、功能及其在政府科技工作中的地位作用
创新能力的快速发展有赖于创新资源的有效配置,而要实现“有效配置”,就需要对科技资源进行“整合”,实现“共享”,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形成支持创新能力快速发展的高效的资源配置。2003年科技部正式提出了建设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构想,这一举措与科技自身发展规律和自主创新的需求相适应、与改进科技管理和加速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相吻合,是在新形势下,建设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优化创新资源配置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平台建设内涵是政府在科技资源配置中,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运用共建共享的机制,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对大型科学仪器与设备、科技数据与文献、自然科技资源、信息网络资源等进行战略重组与建设,构建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开放高效、体系完备的物质和信息保障服务系统。
(二)平台建设的管理考评机制和共享激励机制
平台建设的效果主要从资源的组织、管理以及流通效力,资源的共享利用度,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综合成本的减低,创新能力提升的速度等方面体现。平台建设包括平台的资源组织、管理与服务提供过程,其管理绩效可以从资源组织能力、运作过程能力和服务结果三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价,这样能够比较全面、系统地评价平台在资源的组织、管理以及共享服务方面的能力水平和成效。同时,对于不同的考核主体,适宜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其共享服务绩效进行考核评价。此外,由于平台建设在不同的阶段,其投入与产出效率不同,所以在考评时还需要注意评价内容的阶段性特点有所侧重,这样能最大限度地体现考核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性和各建设与服务单位的参与性。
为促进平台资源的共享服务与利用,有效发挥平台建设管理考评机制的作用,并促成共享文化的建设,需要建立相应的共享激励机制。共享激励机制可尝试专项资助、补贴、税惠、互换等多种方式。
六、相关建议
对国家平台建设以及区域(地方)平台建设衔接的建议
为更好地促进条块资源整合共享,发挥国家和地方的资源优势互补作用,形成管理联动机制,建议:
1、加强对地方平台建设的分类指导。根据各区域和地方特点,进一步明确国家平台和地方平台的定位。应尽快建立国家、区域和各省市之间平台开放共享的协作协同关系和会商机制,明确各自的功能定位,有序地推进地方创新资源的整合共享实践。
2、加快制订有关公共科技资源共享法规。明确有关单位以中央财政资金为主购置(建设)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等科技资源有信息公开和实物共享义务,要求其信息报送所在辖区,积极参与所在地域的共享平台。
3、加强对地方平台建设布局的指导。国家在布局建设平台时,对于投资较大、具有国家战略意义且地方有发展需求的资源共享平台,建议国家和地方实施共建共享;另外,希望地方可以推荐优秀的资源共享平台参与国家有关资源共享平台的认定。
大武口区研发创新平台建设情况调研报告总结篇四
调研报告:“互联网+党建”创新党内政治生活平台
xxx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我国xxxx生产基地。公司党委所属党委(总支、支部)xxx个、基层党支部xxx个,党员xxx名。xxxx年xx月起,聚焦党建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应用“互联网+”思维,历时两年研发了党建信息平台,xxx年xx月起全面应用,收到了明显成效。党的十九大后,更名为党内政治生活平台,成为增强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的有力抓手,为各级党委、企事业单位提供了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信息化解决方案。
一、项目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持续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三严三实”、“两学一做”等党内教育实践,取得了突出成效。但基层党建工作长期存在的问题,毕竟积弊深重。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远没有达到定势,假大空的问题尚未根除,随意化、平淡化、庸俗化的问题严重存在。
一是假大空,基本特征是缺乏问题导向。
政治理论学习云山雾罩,既不联系党员队伍的思想实际,又不联系工作实际,学习念文件,笔记写标题,讨论表决心,落实喊口号。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参加党委中心组学习人到心不到,有的甚至以核心业务繁忙为托词,经常缺席集体学习也不补课,言谈吐语停留在十八大前的常用言词也不以为然。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前紧后松,只见听取意见,不见解决问题;只见对照检查,不见整改落实;只见就事论事,不见立规执纪。二是随意化,表现在开展活动不经常,无计划,难评价。
“三会一课”不落实,不健全,不规范,久而久之,潜规则乘虚而入,影响和支配党员的思想行为。贯彻民主集中制缺乏刚性约束,说起来是根本制度,做起来伸缩空间很大,重大决策的动议、酝酿、审议、表决、执行存在随意性,党内政治生活对此难以干预。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参加双重组织生活不自觉、不严肃,表面上是以工作繁忙为托词,本质上是不知道党内政治生活为何物。三是平淡化,就是党内政治生活缺乏思想性、政治性,与党员思想和工作实际“两张皮”。
政治理论学习习惯于念一念,讲一讲,听一听,不少人还在真学真信真懂真用的大门外边,不能直面问题,没有给心灵解锁的“钥匙”。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不直面问题,表象问题抢先谈,敏感问题回避谈,共性问题大家谈,深层问题无人谈。会上不动真批评,会后不较真整改。批评意见立了清单,问题整改建了台账,但雨过地皮干,多数落实任务前紧后松,最后不了了之。四是庸俗化,就是形成潜规则,市场交换,投桃报李。
有的党员干部会上会下看领导脸色说话,看上级眼色行事,一切为了讨上级喜欢,不论是非、真假、对错。召开民主生活会,提批评意见会前相互“沟通”,达成“应对协议”,经过多次彩排才“精彩上演”。一些地方、一些党员,在党内互称“同志”也不理直气壮,有的热衷搞依附关系。不合格党员难认定,难退出。思想政治建设与作风建设状况难考察,难评价。党内政治生活不严肃的状况旷日持久,变成一种常态,致使党组织教育党员、监督党员、管理党员的政治功能严重退化,部分党员和干部对党组织存在感严重缺失,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严重扭曲,反过来恶化了政治生态。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必然一级比一级弱化、基层党建工作必然一级比一级虚化、党员教育管理必然软化、淡化、边缘化,全面从严治党就难以真正落实。
二、制度设计
互联网本身不产生理想信念,但其蕴含的原理,与党的肌体、细胞之间内在关系的机理深度契合。xxx集团党内政治生活平台以党章为根本遵循,以上述问题为导向,给每一个党组织建立了一个应用终端,给每一个党员建立了一个信息账户,以党员与党员、党组织与党员之间互联互通为支撑,创新了三个五步法。
(一)党员主体教育五步法:
第一步,党员自主学习。领会中央及上级党组织基准要求,做好向党中央看齐的“功课’。学习课程自主选择,学习时间自主安排,学习成果自动分享,学习积分自动形成。
第二步,党员在线承诺。对照党员标准,结合岗位责任、核心业务等情况,自我查找不符合、不适应、不到位问题,制订阶段性目标,向党组织和群众作出承诺,经支部审核,在平台公开,接受党内外监督。
第三步,自主履责践诺。党员对践诺行为、措施、结果和效果,按月度或季度在线记载,开展自我批评。支部书记对党员践诺行为有效性作出判定,对承诺不聚焦问题的,践诺行为不实的,判定为无效,平台运行中止。党员按要求完成整改后,平台恢复运行。
第四步,党员相互评议。根据每个党员承诺、履责践诺、开展政治学习、参加组织活动、完成组织任务、日常表现、工作绩效情况,每月或每季相互进行评价,对每位党员季度提出至少一条批评意见,平台自动反馈,整改落实情况在次季度承诺践诺中回应。
第五步,积分考评应用。党员综合积分平台自动形成。党组织以党员综合积分为基础,季度开展一次党员综合考评、开展一次党员民主评议,对不合格党员进行组织处置。季度平台显示不定格党员,支部书记进行约谈提醒。半年评价为基本合格的,支部召开支委会,对该党员进行谈话,要求限期整改。评价为不合格的,支部召开党员大会讨论,提出处理意见,并提报上级党组织调查核实审定,严格按照组织程序,慎重进行组织处置。
(二)党组织主体责任五步法:
第一步,明责。党员领导干部在第一季度制定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清单,包括责任内容、风险辨识和管控措施,经党委会审定,进行在线承诺。党组织通过平台适时下达党建工作任务。
第二步,传责。从公司党委做起,逐级进行责任约谈,将主体责任和压力传导到各级党组织,对号入座到每位主要负责人、班子成员,并逐级向下延伸至矿处单位的区队和科室,做到党员干部全覆盖。
第三步,履责。党员领导干部对照责任清单按季度进行履责践诺,做好在线记录。重要会议、重大活动、关键程序等全过程实时记载,把自己摆进去,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
第四步,评责。应用平台对公司和所属党组织、主要负责人和班子成员履行主体责任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确认责任落实是否到位。上级党组织书记对下一级党组织书记在线公开点评。
第五步,问责。按照《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和公司党建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对主体责任不落实的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进行问责。
(三)党委重大决策五步法:
对党委会议、党内重大主题教育、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党员民主评议及其他专项活动,实现部署、实施、督查、考评、追溯全过程上线运行,自动评价。
第一步:启动。发出会议、活动通知到每位参加成员,做到安民告示。
第二步:酝酿。各环节应用平台提交方案、意见建议,酝酿过程在线流转。
第三步:初核。党组织负责人对酝酿情况进行初步核实,审定是否具备决策或实施条件。
第四步:议决。召开会议,集体研究决策,形成方案措施。会议过程实时记录,意见自主提交,结果在线记载。
第五步:实施。责任人按决策精神抓好落实,并就实施情况在线反馈,组织确认、考核评价。
上述三个五步法把党组织的肌体健康与党员的细胞活力发育构建在网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加强党员、党组织、党内政治生活的管理“在标准上严格起来,在内容上系统起来,在措施上完善起来,在环节上衔接起来”的部署要求,形成了党组织与党员双向循环的党内政治生活常态化、长效化的载体与机制。
三、应用效果
目前平台在线党员xxxx名,占到党员总数的xxx%(离退休党员居住分散、不会应用计算机暂未上线)。公司近xxx个基层党支部、xxx党委(总支、支部)和公司党委同步应用,完成了x个季度的循环。
1.解决了党员学习时间不统一、学时难考评等问题。建立网上课堂,上传党性教育课件xxx个,党员每年人均在线学习xxx小时;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读本xxx人次,人均xx次;学习《共产党宣言》xxx人次。撰写学习心得体会xxx万篇。
2.党员在平台上亮明身份,叫响“我是共产党员”。把握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远大理想与岗位奉献的内在关系,开展自主承诺,解决了党员混同于普通群众的问题。xxx年季度平均承诺率xxx%,xxx年上升到xxx%。
3.深刻唤醒了党员意识。党员持续循环自我查摆整改问题,有效解决了党性教育与实际工作“两张皮”、党员领导干部不能自觉参加双重组织生活的问题。
4.以季度为节点,实现了党员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常态化。承诺践诺的过程是自我批评的过程。党员间互相评议,提出批评意见,达到红脸出汗、咬耳扯袖。xx年来党员提出批评意见xxxxx条,党员每人每年整改xxx个问题。
5.强化了党员考评。xx年来,平台季度或半年对党员的自动综合积分,等于一次政治体检,对每位党员出具“优秀、合格、不定格”的“健康检查报告”,低于基准分数的要进行思想政治亚健康的“预警”公示。以xxx年为例,受到“预警”的党员比例,一季度平台运行第一个循环,为xxx%,到四季度下降为xxx%;应用平台处置不合格党员xx人。
6、基层党组织按平台设定开展党内生活,及时记录公开,有效促进了党内组织生活的开展。基层党支部召开“三会一课”xxx次,平均每年xxx次,实现了常态化、制度化。
7、平台按党组织和党员职责定位进行角色分配,制定了相应的路径、载体、流程。两年来,公司党委下达重点工作任务xx项,主题活动、信息上报实时记录考核,上级党组织进行基准把关效果明显。
8、有力促进了党务公开。从公司党委到基层党支部,从公司党委书记到无职务党员,4万多份“两学一做”心得体会全部在线展示;依托平台组织了公司、矿处领导班子上民主生活会整改落实满意度测评;“两学一做党员变化”大型问卷调查与典型案例征集,xxx多名党员参与测评,xxx多名党员报送了案例,有的感人至深。
9、建立了各级党组织和领导班子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的大数据。召开xxx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开展民主评议党员时,从公司党委到基层党支部,从党委书记、董事长到生产一线的无职务党员,在党内政治生活平台上做了五步循环,包括下达方案,谈心谈话;征求意见,撰写提报党性分析材料;公开党组织对照检查材料;召开会议,平台全程实录;建立整改台账,通报整改方案。后续整改,纳入自动积分评价,低于基准要求的,责令返工补课。
10、给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提供了有力抓手。公司党委制定了《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的意见》,使阶段性实践上升为制度,转化为刚性约束。建立了各级党组织和领导班子贯彻民主集中制的运行载体,实现党委会议程序严格,酝酿充分,责任明确,记录真实痕迹永存,问责追究有案可查。重要节点实时记载,自动积分考评。依托平台支撑组织了四次党建工作绩效考核,奖励党组织xx次,公司党委书记在平台上对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进行了两轮公开点评。公司党委先后x次对主体责任落实不力的xx党组织进行问责。责令三个党组织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查摆整改突出问题。
四、启示探讨
xx年多来党内政治生活对接现代信息技术的研发应用,实现党员主体+互联互通+有轨有矩+留痕留印,使党内政治生活成为可视可见、可把握、可评价、可追溯的有机体。这一创新实践,使我们深受启发:
一是必须把握和体现党员细胞与党组织肌体互联互通的内在关系,以党员主体作用为起点,打造基层党内政治生活持续循环运行的生命体。
培养党员的主体意识,增强党员对党的事业的自觉认同、自觉参与和自觉奋斗的自主意识,对党员行使民主权利作出制度保障,以强制性和约束力激发党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其积极参与到党内政治生活中来。党员主体作用激活党内政治生活,党内政治生活激发党员的主体作用。二是必须以党章为遵循,进行制度设计,把固化基层党建工作的生动实践成果与发挥互联网技术优势有机融合起来。
严格依照党章规定,对党内政治生活,作出精准的制度设定,线上线下,环环紧扣,绵绵用力;使党员长周期的思想政治建设状况有迹可循,既形成党内政治生活、党内监督源于每一个党员、每一个支部客观真实的海量数据,又必须防止泛信息化、搞繁琐哲学的问题。三是必须把各级党组织的主体责任与党在基层的思想政治建设基础优势对接起来。
建立明确的路径、直观的载体、刚性的监督、严密的问责机制,实现客观公允的评价,使压力变为动力,使全面从严治党真正全覆盖,严起来,实起来。大武口区研发创新平台建设情况调研报告总结篇五
投融资平台调研报告
本部分需提供文字说明材料。具体可按以下提纲内容撰写:
一、投融资概况
(一)投融资体制状况
包括投资与建设主体,平台管理方式,投资平台职责分工等。
(二)资金来源渠道状况
包括财政资金的注入方式、规模和可以提高平台贷款承载能力、增加资本金和现金流的项目、资产、资金等具体情况。
二、投融资平台建设与运作状况
(一)平台建设情况
(二)平台运作情况
1、融资模式
①银行贷款
包括引导银行贷款的政策、措施
②企业融资
组建的投资公司详细情况,包括:
公司概述(成立的背景、定位、职能、发展方向等)
公司治理结构:组织形式、人员结构等
融资渠道(融资方式、规模等)
③项目融资
包括bot(建设-经营-转让)、boo(建设-经营-拥有)、bt(建设-转让)、boot(建设-经营-拥有-转让)、blt(建设-租赁-转让)、bto(建设-转让-经营)、tot(移交-经营-移交)、ppp(公共部门与私人企业合作)等模式。
④融资模式创新
包括利用保险、信托、资产证券化、产权交易、融资租赁、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引进战略投资等方式。
2、融资能力状况
从融资任务完成情况客观评估融资能力;结合“十二五”发展规划,综合对比资金需求、融资任务,分析评估未来融资能力与融资任务的匹配情况。
三、债务情况
(一)债务现状
主要包括债务主体、主要还款来源与规模、还贷方式、债务按期偿还情况。
(二)债务成因分析
从政府财力、投资需求以及债务管理等方面综合分析形成原因。
(三)债务风险评估
针对目前的债务规模和债务偿还方式、偿债来源及规模情况,分析当前还款能力和债务风险水平。
四、平台管理政策的影响和应对措施
五、做法与面临困难
(一)投融资平台建设和债务管理过程中的经验做法
包括财政土地等资本金注入、政策扶持、金融机构合作等;
(二)在当前宏观形势和政策环境下,政府、部门及融资平台在融资、债务处置等方面面临的困难。
六、对投融资平台建设的对策建议
1、资本金注入方面
2、政策需求方面
3、融资渠道方面
4、银行信贷方面
5、制度建设方面
6、债务监管方面
7、规范运行方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