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的选材不能求全贪多、主次不分,要根据实际情况和总结的目的,把那些既能显示本单位、本地区特点,又有一定普遍性的材料作为重点选用,写得详细、具体。总结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总结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课题研究总结反思篇一
2002年,进入新课改,开始认识、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总课题组的带领下进行了教材资源建设;2004年夏,独创性的开展小课题研究,福州会议帮助我们确立了“以研究性学习作为切入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小课题研究,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思路;以基地带动,区域推进小课题研究常态化运行。综合实践活动小课题研究在我市创生、成长、发展,五年的时间,有初期探索的迷茫,也有收获成功喜悦,暮然回首,欣喜的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带给了我们很多的思考。
2002年秋季,我们进入课改实验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为了基础教育的必修课程,如何实施这门新的课程,成为了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面对综合实践活动必修课无教材、无专业教师、无课程标准的“三无”局面,各个学校无所是从:一是教师的专业水平不高,无法将专家的理论转化为教师的实践,二是没有找到将“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四个研究领域进行整合的载体,三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总体效果不够突出。面对这种情况,我们申报参加了由首都师范大学陈树杰教授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综合实践活动及其师资建设”,成立了肥城市分课题组,在总课题组的指导下,一方面,我们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与实施”与“课题研究暨师资建设”整合起来研究,努力解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面临的各项问题,如课程理论、资源开发、师资建设以及课程评价等一系列问题;另一方面,我们创造性地开展了小课题研究工作,将其作为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突破口,两方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有效推动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为了推进综合实践活动小课题研究向纵深发展,我市先后出台了“综合实践活动小课题研究指导意见”和“综合实践活动小课题研究评价意见”。我市已成功举行两届“小课题研究展评会”,集中对小课题研究进行成果鉴定,推动了课题研究的良性发展。同时,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在市教研室不能对小课题研究成果进行集中展评的情况下,各单位针对学校、教师、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分别制定“小课题研究评价办法”,对小课题研究进行全方位的监控、评价。
附:仪阳乡综合实践活动小课题研究评价办法
=课堂教学得分+常规备课(反思)+研究性学习材料(包括学生研究的文本材料以及小制作、小发明、影像材料等实物展示)+学生研究报告(学生科技小论文:每学期末都举行一次科技小论文评选活动,现已成功举行三届。)其中,课堂教学得分由学校提供,教研室每单位抽1—2名教师听课打分,对比学校提供得分上浮或下调,即为老师得分。其余得分为每学期末小课题研究成果展评得分:教研室每学期末组织各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长担任评委,到各学校进行“小课题鉴定”。最后,把每个小课题研究得分按4分分值折算,直接计入老师考核中的“课题得分”。同时,我们在进行教学调研时,为了考察学生的研究意识、研究能力,我们进行了卷面测试(调查),并将该项得分计入学校评估。
综合实践活动小课题研究活动的开展为我们培养了一批年轻的、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不但推动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与发展,而且影响和带动了其他学科的发展。大部分参与指导小课题研究的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与探索中找到了自我发展的突破口,他们的业务能力有效得到提高,他们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都在发生着变化,有一部分已成为了本单位业务骨干、学科带头人。每个单位都有了这方面的“明白人”,这部分教师在经历了“小课题研究思想”的洗礼之后,已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的重要保障和推动者,甚至是推动素质教育实施的中坚力量。
在总课题组组织的综合实践活动教材资源建设中,产生了不少富有创意、高质量的教材,共包括了设计制作、文化探索、关注自我、身心健康、生活技能、科学探索、环境保护、社会实践等八大门类。一方面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土化”的特点,开发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如:当地名人的研究、桃文化研究、武术文化、民间游戏等,构建了地方篇、人物篇、资源篇、物产篇等四大版块的研究内容。另一方面,根据其“生成性”的特点,开发了诸如:水的污染与处理、近视眼的调查与研究、校服的利与弊等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研究。还有像京剧文化、剪纸文化、泥塑文化等传统的民间文化的课题研究。这些已经被各单位开发或正在开发研究的资源促进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逐渐成为综合实践活动可持续发展的物质支持,也成为小课题研究常态运行的有效支撑。
为了使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常规化,同时也为了纠正了“综合实践活动只搞小课题不用上课” 的错误思想,我们根据研究过程,即课题开题、行动研究、成果展示及体味反思,创建了与其相对应的四种课型:课题开题课、行动指导课、汇报交流课、体味反思课,以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规化实施。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同时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们对四种课型的教学模式进行卓有成效的探索与构建,以上一届优质课评选和教学能手评选为契机,我们对各种课型的教学基本式进行了规范。目前,广大教师都已掌握了课题开题课、汇报交流课、体味反思课三种课型的教学,我们正致力于行动指导课堂教学创新与研究,因为行动指导课才是小课题研究质量的保证。伴随着素质教育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已实现常规化,即有备课、有指导、有评价。
在泰安市举行的两届“优秀校本课程评选”活动中,我市小学段所报送的校本课程均为综合实践活动小课题研究成果;在当前大部分乡镇学校中所开发实施的校本课程仍然为小课题研究的成果;综合实践活动教材的编写思路、形式已经为广大教师所认可,小课题研究的生成及开展形式已经为广大教师所掌握,它带给教师的不仅仅是“会编写教材”的表象,更重要的是教师领略了其中的探究思想,这不仅运用于教学中、指导小课题研究中、课题研究中,还运用于当前的地方、学校课程开发与建设中。
我们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小课题研究的基本的指导思想是研究性学习,所研究的内容大多是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成的问题,具有极强的.地方特色,从知识探究层面上来讲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同时,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语文、数学等学科科课程都安排了综合性实践活动,在任课教师的教学活动中,这部分内容基本面临两种现状:一是被彻底遗忘,不开展实践活动,认为不会影响学科的教学;二是书面式研究,完全没有实践,无论哪种情况,都有悖于课程内容设置的初衷。我们面临的问题是,两种“实践活动”之间被完全隔离和孤立存在,我想这也也与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课程整合”理念相悖。由于学科课程中的实践活动也具有很强的主题性、实践性,因此,综合实践活动小课题研究与学科课程综合性实践活动有效整合,无论是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还是学科课程的实施来讲都是积极的推动。
“素质教育”,一个当前在我省教育界点击率比较高的词语。在它被提出14年之后,我们重新审视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这样简单的理解: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人;培养会自主学习的人;培养具有研究意识和创新意识的人;培养会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人;培养会合作的人;培养有创造力、实践力的人;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这样的理解可能比较偏面和极端,但这是我们教育者所追求的教育目标。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育目标,与我们对素质教育片面的理解是何等相似?再来看我们农村小学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状况,蹦蹦跳跳、吹拉弹唱;课程开设齐全、作业量减少,这不是素质教育的内涵,难道这样以来学生就会全面发展,就能适应未来社会?素质教育应是一种教育思想,它是看不见的,是蕴含在教师的教学思想和理念之中的,是蕴含在教师的课堂中的。对于硬件建设相对薄弱的农村小学而言,开发利用当地丰富的课程资源,指导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小课题研究,对于学生各种能力和意识的培养难道不是一种有效的促进吗?具备了这些能力和意识的学生难道不是素质教育所提出的“高素质的人”吗?因此,综合实践活动小课题研究的规范、有效实施就是践行素质教育,应该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催化剂。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四大领域的内容,我们在开展小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一直坚持以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思想,以信息技术为基本手段,兼顾劳动技术教育和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基本思路。从以操作型课题为主到以研究型课题为主,一路走来,反思小课题研究,我们发现学生劳动制作中的技术指导逐渐弱化。我们在开展小课题研究过程中一贯坚持的主导思想是,低年级的研究性学习以“做”为突破,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综合实践活动中“劳动技术”含量,但这也只能说是“含量”,只能是作为研究性学习的突破口,在其中,脱离了原来劳动技术作为一门独立课程时的指导思想。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水平要想规范和提升需要加强其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不仅仅有“劳动制作”还要有相应的“技术指导”。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小课题研究以来,我们一直在强调用研究学习的思想开展研究,现在的问题是,3——6年级都开展小课题研究,每个年级、学期没有明确的研究的能力以及方法的具体要求和目标定位,这样就使各年级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不明确。就拿研究方法的指导来讲,不同年级,甚至于上下学期,一定要突出层次性和梯度:从横向上看,各年级上下学期是方法指导层级的关键“分水岭”,这两个阶段是提升方法指导层次的主要着力点。从纵向上看,方法指导可分为三至六年级四个梯度的方法指导和实践应由浅至深,前后衔接,呈螺旋上升。如何准确把握各年级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将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同于学科课程,它不要求有固定的、成型的教材,但是,教材是载体,是教师进行教学的拐杖,是教学评价的依据,是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这是我们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初期、教材资源建设阶段、小课题研究开展初期的基本思想。伴随着小课题研究的逐步规范和深入,尤其是当前素质教育形势下,我们逐渐发现小课题研究面临的难题,一是研究(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和学生自主开发,加上学校课程的因素,也就是说,对于学习学校而言就有两门课程是自主开发实施的,这在师资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很难保证实施的水平;二是小课题研究开展中的行动指导不太规范,而行动指导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水平。基于这一现状,我们能不能考虑,从总结经验的角度出发,将一部分有研究价值的、共性的课程资源按照教材编写的思路分年级编辑成教材或教学用书,为教师常规教学提供一部分资源支持;另外制定行动指导(研究性学习)目标体系,并根据此目标编辑“综合实践活动行动指导指南”。这样以来,就能够保证综合实践活动小课题研究更加常规化,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真正走向规范和有效。
推动课程实施高水平发展关键要有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就当前的情况看,各单位都有比较合理的小课题研究评价办法,但大部分都是对课题本身和单位的评价,当将此项评价放入整体考核中时就显得无足轻重了。要知道,综合实践活动没有教材,所有教学内容都是教师创生的,备课、教学难度可想而知,但当自己的努力在考核中得不到应有的体现时,很难激发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就很难提升课程的实施水平了。从实际的发展来看,课程评价的最有效方式是对教师合理的评价,教师是推动课程实施的主体。在当前形势下,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评价不可能游离于“单位年度考核细则”之外而单独进行,因此各单位在教师考核中要体现对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评价,包括工作量和相应的成绩评估。
-->
课题研究总结反思篇二
新店镇中 **
1.课题组成员专业发展水平不一致。有的老师是第一次做课题,经验较少,对课题研究及资料分析不到位,理论素养不够,理论知识缺乏。对于阅读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全面的分析
总结
,工作不够细致。2.语言环境的影响。由于我们是农村学校,接触英语的机会不多,学生的阅读量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及上课老师拓展延伸的知识,回到家后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不够重视,不能与孩子用英语交流,孩子存在应付现象,这样的环境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城里的孩子从小学就开始坚持学英语,家长老师也都比较重视,而农村的孩子从小学三年级才开始上英语课,甚至有的小学根本无条件开设英语课,导致我们的孩子英语起点低,一开始就输在了起跑线上。
3.阅读教学课时不够。学校制定的英语课时只能满足书本教学的需求,没有大量的时间花在阅读教学上,学校举办的阅读活动也不多,这大大限制了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现在中学七门课程都要进行中招考试,各科都很重要,所以没有大量的闲暇时间让孩子课外阅读。
针对上述问题,课题组成员积极开会探讨寻求解决办法。一方面,课题组成员搜集和整理与中学生英语阅读理解相关的各种资料,逐步的进行对比和分析,并对课题研究进行反思和总结,找出不足之处,想出合理的解决对策,为本课题的结题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邀请其他英语老师来听、评课,请她们多提出宝贵建议,整合出更有效的英语阅读理解的技巧和方法。平时多观摩其他优秀老师的课堂,多与同事交流,借鉴其好的措施,并与自身情况相结合,实践总结出适合自己的一套课堂技巧。最后,重结果,也要重过程。虽然有研究任务,但是也要尽可能的照顾到学生的感受,让学生在研究中得到成长,同时也能收获快乐;让教师在研究中得到发展,使研究成果能够更大范围的推广和使用。
以上是我在课题研究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解决措施,如何更加有效地提高农村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还得在今后的教学中作更深的研究。
关于汉字书写课题研究工作自查情况汇报
《杞人忧天》课题教学反思
课题实验反思与体会
研究生科学研究工作浅谈心得体会
新时代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心得体会
-->
课题研究总结反思篇三
课题开题以来,课题组教师在学习讨论的基础上,制定课题实施方案,采取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深入到日常的教学研究中,取得初步成效。
1、加强学习与培训,提高教师理论水平。
采取个人自立学习与团体学习培训相结合,加强了课题实验方面的专业知识学习,系统、全面、多渠道地进行理论培训,培训的资料包括:学习语文课程标准(2024年版);学习教材及教材分析;观看相关课例录像;学习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5月,黄燕教师做《阅读教学中有效提问的方法探究》的讲座,讲座从“何为有效的课堂提问、有效提问的重要性、当今阅读教学提问的现状分析、有效提问的方法”四个方面展开,条理清楚,富有说服力。
2、调查研究,摸清现状
为了了解我校语文教学提问的现状,使课题研究更具有针对性,课题组开展了几项调查。
(1)教师课堂提问调查。共向语文科组14位教师发放调查问卷14份,收回14份。问卷调查显示,大多数教师都意识到课堂提问的重要性,也曾有意识地去改善,但所取效果不明显,原因在于没有认真地对自我的课堂进行梳理,对问题没有进行理性的分析。
(2)学生课堂提问调查。向学生发放《语文课堂提问调查问卷》100份,收回98份。调查显示,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认为教师的课堂提问是很有必要的,教师提问是检查自我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能够帮忙自我更加注意听讲,进取学习。大部分学生都期望教师所提的问题不要过于简单,最好是在思考之后,运用所学知识能够回答的问题。学生不主动回答问题的几个原因,提醒教师设计问题时难易要适度,提出问题后能够给学生留出必须的思考时间,对问题的表述语言要清晰、简洁。
(3)观察教师课堂教学提问情景。为了了解学校阅读教学课堂提问的现状,课题组成员听了我校五节语文课,分别从教师提问的指向性和层次性、学生获得问题的途径、学生候答时间和回答问题形式等方面进行观察,完成了《教师课堂提问有效性观察量表》的填写。从调查的相关数据能够看出,课堂提问效率的状况是令人担忧的。数据反映,教师在课堂上提问的随意性较大,没有针对性,大部分提问没有经过精心设计,问题浅、偏、散的现象较为突出。这些调查,帮忙我们认识到了我校目前在阅读教学提问方面存在的问题,使研究工作能做到有的放矢。
3、以课堂教学为抓手,改变教师教学行为。
课题的研究,需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研究者必须对课题的思想进行领会,具体落实、渗透到教学实践中去,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检验理论。课堂就是我们教学的主阵地,也是检验我们研究效果的主途径。为保证课题研讨课的质量,每节研讨课授课教师都要提前将教学设计拿出来探讨,在团体备课中优化问题设计。授课过程中,课题组成员要分工完成《教师课堂提问有效性观察量表》,分别从教师提问的指向性和层次性、学生获得问题的途径、学生候答时间和回答问题形式、教师理答方式、问题设计与目标达成的关联度五个方面进行观察,构成观察小结和个人反思,在评课中大家共同探讨本节课中学到的闪光点,在问题设计方面存在哪些不足之处,如何改善。在研究中,教师们能根据不一样的教学资料、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水平、情感特征、兴趣爱好等来巧妙地创设问题,让学生充分地动手、动口、动脑,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经过研究,对如何在教学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每位教师都有自我的认识,并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探讨和交流中构成共识。
4、创立课题研究博客,及时上传材料》
按照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对课题研究实施网络化管理的要求,课题组于20xx年3月创立了课题研究专题博客,经过网络动态展示研究进程和成果,理解省专家的指导。借助博客这个平台,我们还能与别人交流经验,分享成果,提高研究的质量。
在三个月的研究过程中,教师们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取得了部分阶段性的成果。
1、促进了教师教科研意识的提高。
在课题研究中,教师经过一次又一次的理论学习、课题研讨、活动研讨,对“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这个课题的本质有了更深的理解,教师们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渐渐养成了勤学习、勤实践、勤反思、勤总结的习惯,变得会教、善教,教学本事、科研本事得到了提升,写出了一些有借鉴价值的教学论文,如陈彩元教师撰写的论文《优化问题设计,提高教学有效性》。
2、提高教师的提问水平。
(1)教师要吃透教材,精心设计问题
读懂文本是精心设计问题的前提。如果教师钻研教材不透,就难以把握教材的联系点,提问时信手拈来,不假思索,带着学生游离于文本中心、脱离文本重点去讨论问题,消耗时间。教者对课文缺乏整体理解,缺乏深度把握,如何能经过有效的提问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引领学生阅读感悟呢?教师在问题设计的整个过程中,要潜下心来,认真钻研教材,切实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和切入点,弄清哪些是主要的和重点要解决的问题,哪些是非重点但必须解决的问题,哪些是课内必须解决的问题,哪些是有助于课内问题解决的课外问题。并对这些问题作合理安排,然后反复推敲如何用确切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2)调控课堂提问的难易度
人的认知水平是在“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这三个层次之间循环往复,不断转化,螺旋式上升的。课堂提问不宜停留在“已知区”与“未知区”,即不能太易或太难。问题太易,则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问题太难则会使学生丧失信心,不仅仅使学生无法坚持持久不息的探索心理,反而使提问失去价值。教学时要善于寻找学生的“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来设置问题。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构成、巩固和发展,使学生的认知本事得到迅速提高,并最终使认知结构的“最近发展区”化归为“已知区”。
(3)适当延长候答时间(思考时间)
有效的课堂提问,一方面要根据问题的难度适当控制提问的等候时间,也就是说,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应当给学生留有必须的思考时间,以提高学生回答的准确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当然,对于等候多长时间为宜,一般自提出问题到指定学生回答,至少应当等待3~5秒钟为宜。如果教师所提的问题是开放性的,那么留给学生的等待时间以10秒左右为宜。
(4)发挥学生自主性的学习,让学生自我提出问题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让他们学得欢乐,学得自主,学得创新,不能老是让教师牵着鼻子走。一般教师只看到,让学生回答问题是对学生的一种训练,其实,这样的应答还是处于被动的。在课堂中,教师要要求学生自我提出疑问,自我发掘问题,这才是一种更高要求的训练。教师在设疑问时应设法让学生在疑的基础上再生疑,然后鼓励、引导他们去质疑、解疑。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本事。
(5)评价要多元化。
尊重学生的人格是最基本的要求,教师的评价最好使用的语言要富有鼓励性。教师绝不能用尖刻的语言侮辱学生,伤害学生。应当多用肯定激励的语言,如:“答得太好了”,“有创见”等。即使学生回答不够妥切,也应当说:“敢于发表个人意见”、“想想怎样回答更精彩”等等。对学生的评价要敢于打破常规,鼓励有独创性的见解。语文学科有开放性,课堂问答同样也有开放性。所以,学生的回答即使有悖于传统认识、有悖于教师设计问题的计划,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就应当予以肯定,予以鼓励,并且适当的给予表扬。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不一样兴趣,不一样表现和不一样学习需要,评价要有利于鼓励学生,促进每位学生的健康发展。
3、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以往课堂中学生的思维时常跟着教师走,教师一问学生一答,丝毫没有自我思考的余地,全由教师或好学生替代。而今的课堂被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贯穿着,有效的问题给学生充分思考和发挥的空间和时间,学生的思维在思考中得到了提升,从而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本事也得到适当的提高。
1、教师们的理论水平,教科研本事有待提高,部分教师对课题研究仍处于初步的了解层面,没能深刻理解课题的指导思想,导致在课堂的实践过程中,没能够做到完全渗透,更多的只是从表面上来进行实践,用理论指导实践的导向不强,导致课题研究的深度不够。
2、繁重的事务,课务,使一些教师不能有更充足的精力投身到教育教学研究之中,给研究工作的深入带来困难。
3、教师们不够重视平时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1、加大对课题的管理力度,规范课题研究实验工作的管理,组织教师们学习业务知识。
2、加强对课堂教学中典型案例的收集与研究,加强实践后的提炼,努力构成有效提问的策略成果。
3、定期举办课题研究交流、展示活动。及时总结成功的做法,交流、推广经验,发挥课题研究的示范辐射作用,以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整体提高。
课题研究总结反思篇四
互联网快速发展给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在已经步入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上网”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而在庞大的网民群体中,青少年占了很大的比例,并且还在逐步增多。
“我的孩子认为离开网络比离开我更糟糕。”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与中国it精英纵论互联网经济时说,自己在女儿心里的重要性远比不上互联网。据调查,目前网民中,18~35岁的青年占60。6%,18岁以下的占20。4%。“你e了没有”成为青少年的口头禅,上网“冲浪”是他们的“新宠”,面对不可阻挡的青少年上网热潮,如何对其进行正确引导,已经成为当前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为青少年的教育提供一些较为可行的方法与途径
2、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家庭幸福,为构建和谐社会做些贡献
3、有利于本课题组成员科(教)研水平及其自身素质提高,引导大家关注社会,关心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三、课题研究的依据和目标
1、借鉴的主要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称为结构主义,它是由瑞士学者让·皮亚杰(j。piaget)最早提出来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意义的过程、一种协商活动的过程和是一种真实情境的体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并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可以作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理想认知工具,能有效的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每个学生在不同程度上拥有九种智力,智力之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了个体的智力差异。多元智能理论要求我们,应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学生智能结构、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的不同特点,来选择和创造多种多样适宜的、能够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方法与手段,“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以满足不同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学生。在教学策略应用中能运用多元智力理论为指导,对开发学生智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中运用多元智力理论为指导,可以因材施,满足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对开发学生智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人本主义理论:
人是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一切教育教学都必须以人为中心,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为根本目标。以人为本的思想是人文精神的最高境界。罗杰斯人本主义理论强调教学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并要求创造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该学习理论因为崇尚自我实现、自由发展、自主学习、自我评价,因此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到教学中,同伴教学、分组学习、合作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学习都以此为基础。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理想整合能够更好的实现同伴教学、分组学习、合作学习、发现学习和探究学习等。
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由班杜拉等的实验研究,证明观察模仿可有效处理病态恐惧,强调直接改变行为本身,不必重视行为背后的动机与人格特质,只要增进个人与环境互动的技巧,不良的适应行为是可以改进的,且由于人类具有强大学习潜能,所以环境变迁恰好足以导致个体成长。
2、目标
(1)、了解青少年使用网络对学习、思想所产生的后果
(2)、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的方法
(3)、解决青少年迷恋网络的措施与方法
(4)、如何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网络环境
1、调查青少年使用网络的情况(含上网时间、原因、目的等)
传导机制、行为后果)
3、对上网的特别案例进行研究
4、如何解决使用网络所带来的的消极后果
1、调查法:运用问卷、访谈、测量等方式,有计划、有目的搜集有关事实材料。
2、行动研究法:成员共同合作
3、个案研究法:以单一的、典型的对象为具体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进行直接或间接、深入而具体的考察,来了解对象发展变化的某些线索和特点。
4、经验总结法:以个案研究为依据总结出上网原因,找出解决的方法。
5、实验法:将解决对策放在选定的对象上加以研究。
1、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学习准备阶段(20__年5月——7月)
(1)理论学习,课题论证
(2)成立研究小组,拟定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__年9月——20__年8月)
开展实验,积累资料
第三阶段:反思总结阶段(20__年9月——20__年5月)
撰写论文,完成报告
2、采集的信息
3、对信息的处理和解释
八、对研究过程的自我评价、存在的问题及今后设想。
课题研究总结反思篇五
学会学习的研究将近一年了,这一年,从一开始的懵懂无知,到初步认识,到逐步提高,一路走来,对学生,对教师,都是步步高升。现梳理一下这半年的研究工作。
1、加强培训,提升理念。
学会学习是一整套教材,有连贯性,也有学科性,单纯地照本宣科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加强培训。我们一方面积极参加县级的教科研培训会议,回来后做好二次培训。一方面加强课题组成员之间的培训交流,让学习快的教师带动学习慢或是学习晚的教师。基本到达各成员同步进行,共同提高。
2、学生的学习行为有了很大改观。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会学习才是真正地本课题最大的收获。这半年来,学生从一开始感到新鲜而乐学,到此刻感到学习有成就感而乐学,是一个很大提高。我们班上有四个学生,以前是什么课都不认真听,什么作业都不完成。此刻这几个学生已经有三个在慢慢改变,他们上课明白自我做什么了,作业虽然字写的歪歪扭扭,但总归是写了。
3、教师的教学态度有了很大改变,从教知识,到教方法,这不仅仅是一个课堂改革,更是一次理念更新。教师能够在课堂上真正的立足于学生,立足于方法,这是本学期我们课堂的最大改变。教师根据学生们的心理变化及时调整自我的教学步骤,做到以生为本。
4、亮点工作。我们课题的最大亮点就是:学会学习与学科的融合。
我们课题组成员把学会学习这套教材都细细研究一遍,对于教材中有哪些方法,这些方法适用于什么学科,什么学情,都做到心中有数。在上课的时候,能够打破年级的界限,把这些方法适时适量地教给学生。
比如,我发现我们五年级的班上,多数学生还是不懂得如何记忆,每到让学生记知识的时候,就会出现背了一节课,记的东西十分少。于是我就把六年级的《记忆方法巧优化》搬到了五年级,让学生了解一些记忆方法,这样,在记知识时,学生的效率就有所提高了。
将学会学习的方法融入到学科当中,既省时,又省力,还让学生对数学学科有了更深的认识及更高的兴趣。所以,在备课时,我们都把学会学习的方法与技能研究进去,让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掌握学习的方法与技能。
1、有的方法不适合我们学校的学生。
每个学生都是不一样的个体,每个班级也都有自我的特色。许教授的课本应当是针对大多数的班级和大多数的学生。而我们学校,学生流失较大,剩下的学生中,学习习惯十分不好。有的应当在三年级掌握的东西,五年级的学生也不必须会。所以,对于这些学生,教材的起点有些高,不能完全使用这套教材。
2、还有很多学生的学习习惯没有改观。
每个班上总有几个学生,理解和记忆力都十分差,这些学生,虽然明白了有哪些方法能够用,可是还是不能应用到自我身上,导致学习习惯还在原地踏步。
1、寻找更多的学习方法。方法不仅仅限于学会学习书本上的方法,要根据学生实际,找到更多、更适合的方法。还是祖师孔子说得好,“因材施教”。所以,我们想以学会学习这套教材为引领,探索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
2、异常关注学困生。践行孔子的“有教无类”说,每个学生的情景不一样,进行的幅度不一样,要更多关注学困生,不让一个学生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