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实用范文年文言文教学心得体会字实用年文言文教学心得体会字实用

年文言文教学心得体会字实用


学习中的快乐,产生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深入。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喜欢学习的,只是学习的方法和内容不同而已。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可是却无从下手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言文教学心得体会字实用篇一

通过参与学校古文教学活动让我收获颇多,给予我关于文言文教学的许多启发。各位教师的讲解风格不同,课堂内容丰富多彩,教学形式新颖,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和 主动性,同时也让我从中总结出文言文教学的几点要领。

针对初中生的水平、接受能力以及学生自身的素质,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始终把教学重点放在基础知识的积累上,如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多音多义词、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等。这些基础知识的学习将会对以后的高中教学有很大帮助,同时也是中学生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的必备条件。教师应该从多个角度进行教学,让学生能够温故知新,对学过的知识进行联想和总结,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让他们即使遇到陌生的课外文言文也不感到棘手,而能够去从容应对。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角色非常重要,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思考,尤其是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对作者思想感情的赏析等。引导学生从作者的身世、所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他的思想等角度出发来理解文章的内容。教师在学习过程中要及时进行点拨、指导,引导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拓展和思考,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在此次活动过程中,老师们都通过课堂学生分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教学,这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不仅能够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中来,而且激发了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自觉地就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让我感触很深的一点就是:我们现在的文言文教学应该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形式应该有所创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应该改变过去那种“填鸭式”教学形式,多给予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不仅让学生将重点的基础知识掌握牢固,还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结文言文学习的规律,例如文言文中文言实词、虚词的总结、通假字的总结以及特殊句式的辨别,多传授给学生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不能只一味地让学生背词语解释、句子翻译和文章中心思想。“授人以渔”我们教师应该把捕渔的具体方法告诉学生,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阅读和分析文言文的能力。

在以后的文言文教学中我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实践,让文言文课堂更加丰富多彩,让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学课堂上大放异彩!

文言文教学心得体会字实用篇二

古代汉语,顾名思义,就是古代汉族人民的语言,具体说来,就是五四以前汉族人民的语言。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口语和书面之分,古人的口语是怎样的,我们已无法了解其面貌。今天,我们研究古代汉语,主要是研究有文字记载的书面语言,也就是文言文。从殷周到清末,在这漫长的社会发展中,涌现了大量的语言文学,从屈原的《离骚》到明清的四大名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言文作为古代汉语的书面形式,担负了记录、传承、积累祖国文化遗产的任务。我们要学习并继承这些遗产,就必须学习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既有感性知识又有理性知识。必须把文选的阅读与文言语法、文字、音韵、训诂等理论知识密切结合起来,然后我们的学习才不是片面的。

以前学习古文,是有许多迷糊的,许多地方不理解。就算对照翻译读懂了,也是走马观花,模棱两可的感觉。不知道学习古文中的乐趣,读之困难,于是,丢弃一旁。可学习古代汉语之后就不是这样的认为了。上课老师讲的井井有条,生动又有些幽默,让整个课堂的学习氛围提升,老师讲的孜孜不倦,我们听得津津有味,不知疲倦与困意。同时,觉得古代汉语是很有生命力的,并为之感兴趣。原因如下:在文字方面,中国的文字是汉子,是表意文字,根据其字形结构就可以了解一些其字的意义,在老师教的过程中,与我们的理解中,让我们有了一些画面感和联想、想象的空间。例如,“日”字本是,用圆圈中间加一点来表示太阳的,圆圈代表太阳的形状。汉字最初是象形字,后通过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等方式出现的新字,当然,错别字除外。其任是表意字,这种造字的规律,有利于中国的文化传播,同时利于我们的学习记忆。例如,“暮”本意是日暮,虚词“莫”字借而用之。古人是很具有创造力的,骄傲;同时,根据书体得演变由甲骨文到金文再到篆书最后到隶书楷书,我们要根据其笔画形态、风格、组装结构的变化来学习,其中都是有丰富的多彩的。

在字与意义方面,也是在逐渐的变化,同字古今不同意的古今字,同音同意替换字的通假字,同音同意的异体字,听着就有种神秘感,很古老。

在古今词构成方面,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并且,古汉语单音词具有多义性和灵活性,例如,“谢”字有谢罪、辞别、告诫、凋谢的意思。所以要多记忆。

在词义的变化方面,变得复杂了,古今义里,有词义的缩小、扩大、转移、褒贬差异、所以我们要好好学习,多文君阁,不然就望文生义闹笑话了。

在词的本义与引申义方面,本义是词最早的词义,然后加以时间地域的变化,和人的思维思想变化所形成的文化,我们要去记忆,是很有意思的过程。例如:“间,隙也,从门从月”,指月光透过门缝照进来,指“缝隙”,后引申为距离(隔断就有距离)→隔阂(精神距离)→离间(制造隔阂)→隔间→房间(用墙隔断)→一会儿(从空间到时间)→间断(隔断几次);缝隙→参与(插在中间)→中间→窥伺(从中间偷看)→偷偷地(秘密的)。这中间的变化是很有意思的,由具体变得抽象,由个别到一般,有实词到虚词。

在词类活用方面,有名词用作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等,更丰富了古文内涵,千变万化地感触。

在学习句型方面,有判断句、叙述句、被动句等。还学习了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句首句中语气词等,系统的将句子、词分类学习,是很有利于我们学习的。

作为一个中国人,尤其是学习中国语言的学生,应该对自己的母语—古代汉语有比较充分准确的了解,也就是说,决不能满足于会熟练的说汉语,而应该是掌握古代汉语内部的规律,了解古代汉语发展的趋势。所以联系古代汉语学习,首先应该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不进行有关的专业学习是绝对达不到目的的。其次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运用古代汉语的自觉意识。第三,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好古代汉语对语言学概论等其他语言学课的帮助是不言而喻的;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文学概论的学习也是非常有用的。第四,增强对各种语言现象的鉴别能力。语言现象五花八门、千变万化的,语言素质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能够对语言现象进行准确的分析,鉴别其正误。

就好像我们学习外语一样,掌握一定的词汇量是基础,没有足够的词汇量,一切都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词汇量越丰富,阅读能力就越强。学习古代汉语也是一样的,我们必须平日里注意积累,掌握一些常用的词语。读古文有时会碰到一些不曾见过的、陌生的字、词,这个大家并不害怕,因为我们可以文君阁,问题就可以很容易的解决了;但有时碰到一些看似熟悉的字词却不一定能看懂,因为它的意义变了。在词语学习中,我们要重点学习这一部分词语,因为如果我们按照它的现代意义理解文章就读不通了。比如,“走”,现代汉语是“行走”的意思,古代汉语却是“跑”的意思。“更衣”,现代汉语是“换衣服”的意思,古代汉语却是“上厕所”的意思。

宋代朱熹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著名文学评论家、小说家李国涛也说:“中国古诗古文是不能不背的。当时不懂或不全懂的,先背下再说。”古时候幼童入学,老师并不教其理论,而是让他们一遍一遍地诵读《三字经》、“四书”、“五经”等,这是有道理的,将这些文章烂熟于心,意义自然也就明白了。多读多诵,熟读熟背,然后就能达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境界了。学习古文,我们必须进行大量的阅读,如果有十几篇、几十篇古文文选都能读起来琅琅上口,烂熟于心,那对古汉语中一些常见的句式,常规的实词、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就很容易掌握了。阅读过程中处处留心,注意文章的整体性,多读多背,培养古代汉语的语感。要有足够的感性认识,才能提高理性认识。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语法的差别不是很大,但还是存在一些不同之处的,主要是句子结构上的差异。比如“沛公安在?”这句话,“安”字是疑问代词做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倘若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就成病句了。再比如我们现在常说“不知道我”,倘若翻译成古文就是“不我知”,“我”作为宾语提前了。以上两处古文都发生了宾语前置的现象,这并不符合我们现代的语法观念,为什么呢?因为在古代汉语中,在疑问句、否定句的情况下,宾语一般前置。另外,宾语必须是代词,若是普通名词则不能提前。我们学习古代语法,就是为了掌握古文的规律,提升理性认识,让我们的学习事半功倍。

常言说,文史不分家。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一个时代里的,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必定会对他产生影响。所以,我们只有了解了这个人所处的时代,才能了解他的作品的内涵。比如屈原,他力主改革,希望楚国强大,但楚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先疏远屈原,后把他流放汨罗江,使其改革之志不能实现,投江而死。了解了这段历史,我们在理解《离骚》时就容易的多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古代汉语记录的是我国古代的文化,学习古代汉语,我们离不开它所在的历史背景,更离不开它所记载的古代文化。我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并且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地演变。如姓名和称谓,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历法和刑法,古籍注释体例等八个方面所涉及的内容,古今有很大的差别。这些内容虽然不需要全部掌握,但平时学习中遇到的也应积累下来作为自己的知识储备,以免“书到用时方恨少”。

总之,学习古代汉语,我们一定要勤奋,多读多背多积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就是这个道理。在学习过程中稳扎稳打,积累常用字词和相关语法、历史知识,阅读大量文选,并选取一些精华篇背诵,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学好古代汉语!

文言文教学心得体会字实用篇三

-->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课程中的一个重难点,每册书都有一个单元的文言文课文,语文教师每学期都会花大量的时间去上文言文。教师教一篇课文很容易,但对学生而言真是想说爱你不容易。面的文言文,学生普遍存在一种害怕的心理,因为要考又不得不学,那么怎么样教才能让学生爱学文言文呢?从事了多年初一语文课教学,在这里我谈一谈对学生初学文言文的一点教学心得。

教师要想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文言文,必须先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习它?我想学生嘴上没问,心里肯定会想这么生涩难懂的文章,现实生活中又不写这样的文章,我们学它做什么?那么上课之前就应先对学生讲一讲文言文是怎么回事。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古人和今人语言的运用是有差别的,文言文是古人的书面语言。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岁月里古人用这些我们今人难懂的文字记录了历史,我们要继承这些文化遗产,从中了解我们的祖先是如何生活的,就必须懂得他们留下的文字。我们学习的这些文言文反映了古人的生活和他们的智慧,我们要把这些不朽的篇章传承下去,就要弄懂它们的意思,学好文言文。

怎样让学生学好文言文?我认为应从读、诵、理、练四个字入手。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一篇文言文要先让学生多次地朗读,要指导学生正确断句,在朗读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学生读熟了自然不再怕了,因为在读的过程中文言文这位陌生人已变成了老朋友了。每上一篇课文,我都会先让学生预习,弄清生字读音,再让学生试读,及时纠正断句错误的地方,最后让学生按正确的朗读方法读熟。

在七年级开始学生就必须积累常见文言文词的意义和用法。在开始几节课以老师串讲为主,有了一定积累后就采用先疑后讲的教学方法。要积累文言文词义和用法“诵”是关键。每篇文言文学生弄懂意思之后都应要求学生背诵,背诵课文及句子翻译。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早自习时间督促学生背诵记忆。可采用小组比赛,男女生pk等手段促进学生的背诵热情。虽说文言文课文并没有全部要求背诵,但我每每让学生去背,短篇一次性背,长篇分段背,背完课文再背意思。要意思不能像背课文那样整段整篇地背,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我每次都是一句一句地检查学生,每句中字的意思,词的意思,再就是句子的意思必须对上号,往往整段背诵译文的学生在翻译句子时经常出现乱入座的情况,所以在背诵积累时一定要让学生逐句逐句背。当然并不是所以学生都能完成背诵任务,但是大部分能做到,少数基础不好的可少背或缓背。

(1)《两小儿辩日》中“孰为汝多智乎?”是通假字,通“谓”,以为,认为。

(2)《晏子使楚》中“缚者何为者也”是“干、做”的意思。

(3)《河中石兽》中“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是“被”的意思。

(4)《黄生借书说》中“为一说”是“写作”。一册书中出现这样一词多义的词有很多,教师及时地帮学生理一理,可以避免出现学了这个意思忘了那个的现象,让学生明白一个词有不同的意义,我们在平时应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选择不同的意思去理解。除一词多义还应注意古今异义,如:《黄生借书说》中“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祖父”和“子孙”是“祖父和父亲”,“儿子和孙子”的意思,其他像词类活用等现象也应注意。

教师除上好课本中文言文外,还应在课外让学生练一练。练习应有所选择,对初一的学生而言他们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不是很强,课外练习难度不宜过大。在练习时应选择篇幅短小而且故事性强的文章,在习题设计时应有课文中熟悉的学习过的.知识考查,这样能让学生做起来有信心,以后根据学生掌握情况逐渐加大练习难度。

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增强他们学好文言文的信心,在平时练习中多指导他们学文言文的方法。

(1)借助工具书,在翻译句子时学生常常不是整个句子都不懂,只是有一两个字难住了,可以借助《古汉语词典》等工具书查出这个字的意思选项,再联系句子选择合适的义项。

(2)调整语序法,文言文里有些句子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与现代语法不合的现象,我们需要去调整语序。如:《穿井得人》中“非得一人于井中”,“于井中”状语后置,在翻译时应调整为“非于井中得一人”,还有“时不我待”应为“时不待我”等宾语前置。

(3)变单音节词为双音节词,如:《论语》中“学而时习之”,“学”是“学习”,“时”是“按时”,“习”是“复习”,“学”的内容是知识,所以译为“学习了知识然后按时去复习它”。

(4)还可以利用形声字的表意特点,再结合句子理解。方法有很多,教师应多教会学生几种方法让他们灵活运用,学生会做了自然会提高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真心希望每位学生都能学好文言文,让古文化在现代文明中绽放光彩,让文言文焕发出新的活力。

文言文教学心得体会字实用篇四

都说语文学习有“三怕”,其中“一怕”就是文言文,因为时代久远,大多数学生觉得文言文晦涩难懂、枯燥无味,加之相对于初中,高一文言文的难度大幅度增加,让许多学生产生畏惧心理,久而久之,逐渐对文言文失去兴趣,因此,如何改变文言文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愿学,会学,学好,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关于文言文教学的观点和方法。

传统文言文教学目标单一,即着眼于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忽略作品的文学之美。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疲劳,课堂上是死气沉沉,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甚至引起更严重的后果是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厌倦的情绪,一讲到古文就叹气。虽然对字、词、句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也是文言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目标之一,但仅此一个目标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还得全面学习课文的内容,正确评价作品,即在掌握字面意义的基础上受到教育熏陶,感受到意韵美。在教学时应重视欣赏,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感悟文中之道,品味文中之雅。因此,在当今新课标下,我们应该改善教学策略,引发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指导学生全面学习课文内容,把文言文的以往文字教学方式转变为文学教学,正确评价作品,发现它的美,欣赏它的美,享受美感的体验,以此丰厚学生的人文素养。

我们常说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然而面对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学生避之唯恐不及,我们又如何让学生对它感兴趣?我认为语文教师巧妙设置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可以很好地激发他们自主阅读的兴趣。我在上高中文言文第一课《烛之武退秦师》时,先避开了关于字词的讲解,段落的翻译,而是在开始看课文之前,先用多媒体投影出在春秋时代各国的地理图,然后简单介绍了一下当时秦、晋、郑三国的位置关系和秦晋联军兵临城下时郑国的窘境。我给学生的三个问题是:(1)如果你是郑国的大臣烛之武,你将通过什么样的方法保全郑国;(2)现在假设我是秦伯,你是烛之武.你要怎样才能说服我退兵?(3)如果你要说服别人,是否只要把自己想说的都说出来就行了?我们知道,烛之武是一个即将被吞并的弱国的大臣,而秦伯是当时一个强国的君主,考虑到双方的立场,我们是否能够把烛之武的言辞组织一下、润色一下,让秦伯更容易接受一些?学生认真思考后,纷纷举手发言,列举各种理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企图说服“我”退兵。于是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了唇枪舌战,最终得出的结论和课文烛之武的说辞惊人地相似。之后,我就要求同学们课后结合课本的注释和字典的解释来理解这些语句,并在第二天的课上让同学们翻译这些语句,共同梳理文中的多义词、词类活用以及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语法现象。我发现,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之后,不仅那天的作业做得特别好,连第二天上课时文言知识的讲授过程也变得容易很多。课后有学生还对我说:老师,我第一次感觉到文言文学习中也充满着乐趣。其实文言文虽然难学,但只要我们巧妙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解开问题的过程中,穿插字词的讲解,学生就容易接受多了。

古语有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无不体现诵读的重要性。自古以来,诵读就是语文教学的有效方法。教学中,师生声情并茂的朗读,必然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对文言文作品中的内容进行想象和再创造,从而感受文章意韵之美。注重诵读,这一点也刚好体现了新课改中强调的“读书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读的形式是多样的:教师可以范读、引读、导读,学生可以轻读、默读、齐读、分角色读等。指导学生朗读文言文,要根据句子结构,正确处理词语连读、音节划分等,以防止学生读破句造成歧义。文言文比现代文更讲究韵律,古人常采用“吟唱”的方式来诵读诗文,高中生学习文言文,没有文言语感,文字生疏,也没有停顿断句常识。要学好文言文,最好的.方法就是把“读”摆在首位,在教学中要突出朗读教学。如果我们熟读或背诵课文,试题或课外阅读中出现的一些实词解释,只要课文中已出现过,我们就可联系课文相应迁移,这样阅读能力就提高了。

文言文教学同写作一样,历来让教师学生头疼。学生普遍厌倦或害怕文言文,千百年积淀之文学经典作品在他们面前很容易索然无味。而作文教学也是一大难点,学生由于置身于校园封闭的环境,课业负担重,对生活观察甚少,缺少丰厚的生活底蕴,写作素材贫瘠,导致作文材料千篇1律,缺乏新意。若能学以致用,把文言文内容变成作文素材则将一举两得。学生既能得到文言文教学带来的轻松愉悦的享受,又能积累相应的历史素材,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在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名人、大事层出不穷。其中既有孔子、屈原、陶渊明、苏轼等名人,又有秦灭六国、楚汉战争、渑池之会等历史大事,这些都是写作取之不尽的源泉。但是不少同学对此好像熟视无睹,写作时就喜欢泛泛而谈,一个具体的人物事例都没有,而这样的作文往往难以拿高分。通过文言文教学,拉近了学生与古人的距离,巧用这些事例写作,定能让学生写作时有话可说。而巧用文言文中的名言佳句,更会让学生作文增色不少。

总之,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特殊的部分,这个特殊就首先要求我们教师要转变方法,走出误区,积极探索,勇于革新。在夯实字、词、句知识的基础上、吸收文言文的精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久而久之,我们的文言文教学一定能够走出当前的困境,我们的学生也会慢慢地喜欢上文言文。

文言文教学心得体会字实用篇五

在教学古诗时,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多条渠道创设情境,引学生入“境”。具体方法有很多:一是介绍作者及背景,介绍作者生活的那个特定时代,特定环境,把握作者作诗时的特殊心情去读诗去想象。二是联系现实生活,把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古诗中,拉近距离,搭起入境桥梁。三是运用直观法。在古诗教学中往往由于条件的限制,不能实景实物进行观赏,可以通过出示幻灯片、图片和录音等辅助手段,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四是丰富想象,教学时指导学生想象诗中的情节、场面。例如《江雪》这首诗,启发学生的思索和联想:“大雪漫天飞舞,北风呼啸,天地间白茫茫一片的场面。”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和意境。

品味语言,首先读懂语句。古诗的语言有它自身的特点,如语句浓缩、意思跳跃、成分省略、词序倒置等,这些都是学生学古诗的障碍。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帮助其疏通理解,教给古诗学法—分词连序法:一是分词解义,逐词逐句理解字面意思及在本诗中的含义;二是按现代汉语规范进行连序翻译。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古诗学法,讲中有导,导中有练,启发学生悟法用法。另外在以后的古诗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点拨指导,学生运用巩固学法。

感情朗读,能再现诗的意境,加深体会诗的含义与感情。因此在学生理解诗的内容的基础上重视朗读,强调背诵。指导朗读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感情朗读的方法和技巧。首先指导确定感情基调,然后指导处理重音与节奏。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首抒情诗。全诗充满了喜悦、激动之情。起句与七、八句节奏要急促,第五、六句要舒缓;“忽传”、“喜欲狂”、“即从”、“便下”读重音。这样朗读抑扬顿挫,学生的感情自然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除掌握上述教学要点外,教师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由于小学生对古诗不如对一般文章熟悉、了解,因而在教学中首先帮助学生集中精力领会诗文的大体意思,让学生很快进入角色。如果过全过细的介绍作者与时代背景,一是会转移学生的注意力,二十遥远的历史知识会增加学生感知的难度,使学生难以自拔。正确的方法是选择与该古诗有密切关系的且有助于帮助理解诗意的内容,左右重点的介绍,使学生了解诗的作者及生活的年代。

教学中可通过口述的方法将诗意、想象、语言进行有机联系。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避免了就词诗句、就句诠文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的出现,从而使学生对口能力的提高、分析、运用的能力大大增强,产生较好的效果。每篇古诗都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的大体内容。只要学生翻译的文章不扭曲时的愿意,只要把大体意思说明就可以,且莫在文字、字数、通顺及表达方式上吹毛求疵,要求过严。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是古代诗人写作的一大手法,诗人直抒胸臆或极强的渲染环境表情达意。教学时可通过分析诗句,点拔诱导和展示有关图画,或运用多媒体形象直观、逼真的教学手段,将抽象的文字符号还原成活生生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可采取诗中画、画中诗、并便读便想的方式促进学生在快活中学习枯燥抽象的诗文,千万不要急于求成,在学生还没有得到兴趣、灵感及感性认识时硬去思维,接受不喜欢的东西,这样的教学是游离新课程理念的。

总之,古诗教学应遵循学生的身心特点,灵活科学掌握,把握好节奏、方法让学生在热爱古诗中去欣赏学习它。

文言文教学心得体会字实用篇六

都说语文学习有“三怕”,其中“一怕”就是文言文,因为时代久远,大多数学生觉得文言文晦涩难懂、枯燥无味,加之相对于初中,高一文言文的难度大幅度增加,让许多学生产生畏惧心理,久而久之,逐渐对文言文失去兴趣,因此,如何改变文言文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愿学,会学,学好,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关于文言文教学的观点和方法。

传统文言文教学目标单一,即着眼于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忽略作品的文学之美。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疲劳,课堂上是死气沉沉,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甚至引起更严重的后果是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厌倦的情绪,一讲到古文就叹气。虽然对字、词、句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也是文言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目标之一,但仅此一个目标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还得全面学习课文的内容,正确评价作品,即在掌握字面意义的基础上受到教育熏陶,感受到意韵美。在教学时应重视欣赏,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感悟文中之道,品味文中之雅。因此,在当今新课标下,我们应该改善教学策略,引发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指导学生全面学习课文内容,把文言文的以往文字教学方式转变为文学教学,正确评价作品,发现它的美,欣赏它的美,享受美感的体验,以此丰厚学生的人文素养。

我们常说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然而面对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学生避之唯恐不及,我们又如何让学生对它感兴趣?我认为语文教师巧妙设置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可以很好地激发他们自主阅读的兴趣。我在上高中文言文第一课《烛之武退秦师》时,先避开了关于字词的讲解,段落的翻译,而是在开始看课文之前,先用多媒体投影出在春秋时代各国的地理图,然后简单介绍了一下当时秦、晋、郑三国的位置关系和秦晋联军兵临城下时郑国的窘境。我给学生的三个问题是:(1)如果你是郑国的大臣烛之武,你将通过什么样的方法保全郑国;(2)现在假设我是秦伯,你是烛之武.你要怎样才能说服我退兵?(3)如果你要说服别人,是否只要把自己想说的都说出来就行了?我们知道,烛之武是一个即将被吞并的弱国的大臣,而秦伯是当时一个强国的君主,考虑到双方的立场,我们是否能够把烛之武的言辞组织一下、润色一下,让秦伯更容易接受一些?学生认真思考后,纷纷举手发言,列举各种理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企图说服“我”退兵。于是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了唇枪舌战,最终得出的结论和课文烛之武的说辞惊人地相似。之后,我就要求同学们课后结合课本的注释和字典的解释来理解这些语句,并在第二天的课上让同学们翻译这些语句,共同梳理文中的多义词、词类活用以及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语法现象。我发现,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之后,不仅那天的作业做得特别好,连第二天上课时文言知识的讲授过程也变得容易很多。课后有学生还对我说:老师,我第一次感觉到文言文学习中也充满着乐趣。其实文言文虽然难学,但只要我们巧妙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解开问题的过程中,穿插字词的讲解,学生就容易接受多了。

古语有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无不体现诵读的重要性。自古以来,诵读就是语文教学的有效方法。教学中,师生声情并茂的朗读,必然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对文言文作品中的内容进行想象和再创造,从而感受文章意韵之美。注重诵读,这一点也刚好体现了新课改中强调的“读书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读的形式是多样的:教师可以范读、引读、导读,学生可以轻读、默读、齐读、分角色读等。指导学生朗读文言文,要根据句子结构,正确处理词语连读、音节划分等,以防止学生读破句造成歧义。文言文比现代文更讲究韵律,古人常采用“吟唱”的方式来诵读诗文,高中生学习文言文,没有文言语感,文字生疏,也没有停顿断句常识。要学好文言文,最好的方法就是把“读”摆在首位,在教学中要突出朗读教学。如果我们熟读或背诵课文,试题或课外阅读中出现的一些实词解释,只要课文中已出现过,我们就可联系课文相应迁移,这样阅读能力就提高了。

文言文教学同写作一样,历来让教师学生头疼。学生普遍厌倦或害怕文言文,千百年积淀之文学经典作品在他们面前很容易索然无味。而作文教学也是一大难点,学生由于置身于校园封闭的环境,课业负担重,对生活观察甚少,缺少丰厚的生活底蕴,写作素材贫瘠,导致作文材料千篇1律,缺乏新意。若能学以致用,把文言文内容变成作文素材则将一举两得。学生既能得到文言文教学带来的轻松愉悦的享受,又能积累相应的历史素材,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在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名人、大事层出不穷。其中既有孔子、屈原、陶渊明、苏轼等名人,又有秦灭六国、楚汉战争、渑池之会等历史大事,这些都是写作取之不尽的源泉。但是不少同学对此好像熟视无睹,写作时就喜欢泛泛而谈,一个具体的人物事例都没有,而这样的作文往往难以拿高分。通过文言文教学,拉近了学生与古人的距离,巧用这些事例写作,定能让学生写作时有话可说。而巧用文言文中的名言佳句,更会让学生作文增色不少。

总之,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特殊的部分,这个特殊就首先要求我们教师要转变方法,走出误区,积极探索,勇于革新。在夯实字、词、句知识的基础上、吸收文言文的精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久而久之,我们的文言文教学一定能够走出当前的困境,我们的学生也会慢慢地喜欢上文言文。

文言文教学心得体会字实用篇七

都说语文学习有“三怕”,其中“一怕”就是文言文,因为时代久远,大多数学生觉得文言文晦涩难懂、枯燥无味,加之相对于初中,高一文言文的难度大幅度增加,让许多学生产生畏惧心理,久而久之,逐渐对文言文失去兴趣,因此,如何改变文言文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愿学,会学,学好,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关于文言文教学的观点和方法。

传统文言文教学目标单一,即着眼于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忽略作品的文学之美。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疲劳,课堂上是死气沉沉,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甚至引起更严重的后果是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厌倦的情绪,一讲到古文就叹气。虽然对字、词、句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也是文言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目标之一,但仅此一个目标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还得全面学习课文的内容,正确评价作品,即在掌握字面意义的基础上受到教育熏陶,感受到意韵美。在教学时应重视欣赏,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感悟文中之道,品味文中之雅。因此,在当今新课标下,我们应该改善教学策略,引发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指导学生全面学习课文内容,把文言文的以往文字教学方式转变为文学教学,正确评价作品,发现它的美,欣赏它的美,享受美感的体验,以此丰厚学生的人文素养。

我们常说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然而面对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学生避之唯恐不及,我们又如何让学生对它感兴趣?我认为语文教师巧妙设置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可以很好地激发他们自主阅读的兴趣。我在上高中文言文第一课《烛之武退秦师》时,先避开了关于字词的讲解,段落的翻译,而是在开始看课文之前,先用多媒体投影出在春秋时代各国的地理图,然后简单介绍了一下当时秦、晋、郑三国的位置关系和秦晋联军兵临城下时郑国的窘境。我给学生的三个问题是:(1)如果你是郑国的大臣烛之武,你将通过什么样的方法保全郑国;(2)现在假设我是秦伯,你是烛之武.你要怎样才能说服我退兵?(3)如果你要说服别人,是否只要把自己想说的都说出来就行了?我们知道,烛之武是一个即将被吞并的弱国的大臣,而秦伯是当时一个强国的君主,考虑到双方的立场,我们是否能够把烛之武的言辞组织一下、润色一下,让秦伯更容易接受一些?学生认真思考后,纷纷举手发言,列举各种理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企图说服“我”退兵。于是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了唇枪舌战,最终得出的结论和课文烛之武的说辞惊人地相似。之后,我就要求同学们课后结合课本的注释和字典的解释来理解这些语句,并在第二天的课上让同学们翻译这些语句,共同梳理文中的多义词、词类活用以及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语法现象。我发现,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之后,不仅那天的作业做得特别好,连第二天上课时文言知识的讲授过程也变得容易很多。课后有学生还对我说:老师,我第一次感觉到文言文学习中也充满着乐趣。其实文言文虽然难学,但只要我们巧妙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解开问题的过程中,穿插字词的讲解,学生就容易接受多了。

古语有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无不体现诵读的重要性。自古以来,诵读就是语文教学的有效方法。教学中,师生声情并茂的朗读,必然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对文言文作品中的内容进行想象和再创造,从而感受文章意韵之美。注重诵读,这一点也刚好体现了新课改中强调的“读书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读的形式是多样的:教师可以范读、引读、导读,学生可以轻读、默读、齐读、分角色读等。指导学生朗读文言文,要根据句子结构,正确处理词语连读、音节划分等,以防止学生读破句造成歧义。文言文比现代文更讲究韵律,古人常采用“吟唱”的方式来诵读诗文,高中生学习文言文,没有文言语感,文字生疏,也没有停顿断句常识。要学好文言文,最好的方法就是把“读”摆在首位,在教学中要突出朗读教学。如果我们熟读或背诵课文,试题或课外阅读中出现的一些实词解释,只要课文中已出现过,我们就可联系课文相应迁移,这样阅读能力就提高了。

文言文教学同写作一样,历来让教师学生头疼。学生普遍厌倦或害怕文言文,千百年积淀之文学经典作品在他们面前很容易索然无味。而作文教学也是一大难点,学生由于置身于校园封闭的环境,课业负担重,对生活观察甚少,缺少丰厚的生活底蕴,写作素材贫瘠,导致作文材料千篇1律,缺乏新意。若能学以致用,把文言文内容变成作文素材则将一举两得。学生既能得到文言文教学带来的轻松愉悦的享受,又能积累相应的历史素材,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在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名人、大事层出不穷。其中既有孔子、屈原、陶渊明、苏轼等名人,又有秦灭六国、楚汉战争、渑池之会等历史大事,这些都是写作取之不尽的源泉。但是不少同学对此好像熟视无睹,写作时就喜欢泛泛而谈,一个具体的人物事例都没有,而这样的作文往往难以拿高分。通过文言文教学,拉近了学生与古人的距离,巧用这些事例写作,定能让学生写作时有话可说。而巧用文言文中的名言佳句,更会让学生作文增色不少。

总之,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特殊的部分,这个特殊就首先要求我们教师要转变方法,走出误区,积极探索,勇于革新。在夯实字、词、句知识的基础上、吸收文言文的精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久而久之,我们的文言文教学一定能够走出当前的困境,我们的学生也会慢慢地喜欢上文言文。

文言文教学心得体会字实用篇八

-->

文言文是语文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所蕴含的思想和艺术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但若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文言文却成了他们心中的痛。本人曾经做过调查: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不喜欢学习文言文,基本上是硬着头皮学,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已,这实在是文言文教学的悲哀。分析学生厌学文言文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一是很多文章太难,内容较枯燥,特别是读不懂时的焦虑使他们对文言文产生了恐惧感;二是老师整天强调“之乎者也”,而文章的内容和思想艺术方面的东西放在了次要的位置,感兴趣的东西不重视,不太感兴趣的东西却整天强调,天长日久,厌学情绪日益严重。我听了学生的阐述,内心深有感触。确实我们不能光埋怨学生,仔细思考一下,我们的教材和教学确实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有些选文确实不太合适,就拿新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第二册(必修)选文《离骚》来说吧,说句实在话,即使是一位大学教授读起来并不一定很轻松,更何况是刚从初中升上来的高一学生呢?他们的年龄阶段还是爱玩的阶段,应该说他们还达不到那种理性的高度,而且文本又非常难理解,生僻字极多,我们这些一线教师如果没有工具书也很难完全读懂,更何况学生?另外我们现在文言文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这样的:老师给学生范读课文,老师给学生讲解文学常识,老师给学生强调重点字词,然后再让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去理解课文,整个过程学生都是被动的,这样学生怎么会有兴趣,怎么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呢?所以我们的文言文教学需要改进,针对这些问题本人做了一些思考,想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要改善文言文教学首先要从教材选编做起

作为教材的编者在选例文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的喜好,看学生是否能够接受这篇文章,是否能喜欢。无论这篇文章多有价值,如果学生不喜欢,那它的价值就大打折扣。其实学生并不是天生就讨厌文言文的,像那些故事性较强,文本不是非常晦涩的文章,学生还是非常喜欢的。毕竟他们现在年龄阶段决定了他们还是比较感性的,自然对感性的东西感兴趣。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理性的文章,这样由浅入深,由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是符合学生的心理成长规律的。就如一棵刚出土的嫩苗,它所能接受的是温暖的阳光,和煦的春风;倘若一出土就天天接受狂风暴雨冰雹地震,它不仅不能正常生长,于其反而是一种摧残。所以教材的选编者应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毕竟我们的教育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

二文言文的考查模式需要改进

现在语文教师只要讲文言文肯定会讲"之乎者也’’的用法,如果没有这一环节似乎就不是学文言文,而且有些用法已讲了千遍百遍,学生听得耳朵都起茧了,可老师还是得强调,为什么?因为这是考试考查的重点内容,能不强调吗?所以学生无奈,老师也很无奈。对于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探究词的用法是必要的,但要看是什么样的词,就像“而”“也”之类的,完全没必要考查的这么细。即使我们把这类的词全部从文中删除,我们理解文章内容不会受任何影响。那我们干吗非要在这些“无用”的东西上大做文章呢?我们岂不是作无用功?所以我觉得文言文的考查还是应放在文章的内容和思想上,看学生从文章中获得精神食粮是什么,这样才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

三改变教学模式,化被动为主动

被动接受和主动探索两者所取得的'效果是绝对不一样的。学生掌握主动探究所获得的知识肯定要比老师死板灌输的要牢固的多,而且通过主动探究,学生还可以从中总结规律,学会融会贯通,既学到了知识,还锻炼了能力,可谓一举两得。那么,如何化被动为主动呢?在这以我讲《鸿门宴》的方式为例,愿能给大家一点有益的启示。在讲《鸿门宴》的时候,我并没有按照传统的方法,先给学生讲文学常识,再讲重点字词句,而是在讲之前,我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学生自己先预习课文内容,若有阅读障碍,借助工具书自己解决,了解整个故事情节,第二天上课的时候将让学生以说评书的形式把《鸿门宴》的故事讲给大家听,要求讲的生动有趣。在布置完任务之后,我发现有的同学已经有点跃跃欲试了,毕竟作为高一的孩子他们还是有较强的表现欲的。第二天一上课,我想检验一下学生做得怎么样,采取自愿原则,一位学生主动走上讲台,黑板擦一拍,便开始演说《鸿门宴》,一开场感觉很像模像样,说得也很生动,有点单田芳的架势。可这位同学毕竟是初次表演说评书,有点紧张,说到某个地方,下面的情节突然遗忘了,这时让我意想不到的是下面的同学齐声给他提示,评书继续,涛声依旧。当时看到这个场面,我的内心非常激动,因为学生通过自己劳动获得了果实,这样的果实是最甜的。同样,之后的文学常识也是让学生自己来讲,有遗漏的地方我再作补充,而且在梳理重点字词句的时候,基本上都是一遍而过,因为学生在准备评书的时候大部分都已解决了。

随后在讲解文章内容时,感觉非常轻松,因为学生对内容把握得很熟悉。在分析完文章内容后,我又采取了另外一个活动:就是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把它改编成一个舞台情景剧。结果学生也是热情高涨,表演得非常出彩,于是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的了解和印象,从而也就激发了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当然每篇文言文都有各自的特点,肯定会有很多不同的传授方法,还需要我们去探索。但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我觉得有一条宗旨:那就是让学生成为主体,成为主动者,主动去汲取知识和营养,这样学生的能力才能逐步提高,他们才能长成真正的参天大树。

以上是我谈的关于文言文教学的一点不成熟的见解,也是有感而发,特别是面对学生的抱怨,面对学生的那种痛苦的表情时,感觉心情非常沉重。当某种东西的存在对于一个人是一种痛苦而不是享受时,那我想这种东西已经没有存在的价值了。文言文是我们华夏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精髓,如何让学生在快乐中去继承、发扬,而不是负担、痛苦,不是为了应付考试,我想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去思考的问题。同时,作为语文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去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作不懈的努力!

文言文教学心得体会字实用篇九

从大一到现在学习古代文学这门课总共有将近一年的时间了吧,这段时间的学习让我对古代文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中国古代的文学体系有了更系统的了解,也让我从总体上了解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代文学是祖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传统文化艺术与人民智慧的结晶,是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后的给我们后人留下的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与其他的像现代汉语、英语之类的课相比,我还是比较喜欢古代汉语。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手捧一本《诗经》或其他古代文学方面的书,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抛开心中的一切烦恼,远离现实生活的喧嚣,让自己走进一个遥远的时代去体验古代人的生活百态,寻找一片属于自己的精神乐园,这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

通过对古代文学这门课的学习,我对古代文人们的`思想及其作品有了一定的了解。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我体验到爱情的纯美;从百家争鸣的诸子之文中我了解了孔子的“仁者爱人”、孟子的“民贵君轻”“人性本善”和荀子的“人性本恶”,知道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和庄子“鼓盆而歌”的乐观豁达。在整个先秦文学的沉淀里,我开始找到了人之为人的根和“满则溢”的人生道理。读魏晋文学我知道了什么是“建安风骨”,了解了一代枭雄曹操“周公吐辅,天下归心”的雄心壮志。明白了竹林七贤内心的苦闷和狂放不羁;看到了王谢世家的繁荣与衰败。

任何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文学也是如此。从来就不是孤立的,它与历史及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学习古代文学作品时要把它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其实生活中古代文学的渗透也随处可见。举个最通俗的例子,我们所熟悉的歌手周杰伦,他的中国风歌曲无不充满了古代文学的韵味。“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宛然烟雨朦胧,微风中仿佛静静流淌石上的山泉溪涧,清泠透亮而又蜿蜒回环。水云萌动之间依稀可见伊人白衣素袂裙带纷飞。恰似那“自顾自美丽”的青瓷极品,洗尽铅华,古朴典雅,清新流畅。这便是古代文学赋予它的隽永的魅力。还有最近兴起的国学热,说来其实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热。众所周知的百家讲坛,于丹讲论语、易中天品三国、刘心武解红楼?这些讲解不仅是讲解单一的某个文学作品,其实也是讲解我们的古代文学。

学习古代文学不仅仅要掌握了中国古代著名的作家、作品,更重要的要了解文学体系,了解了中国文学的起源、发展、繁荣的文学史过程、文体演变和文学现象,能够将对中国古代文学思潮学会从宏观的历史的角度对古代文学作品进行分析,能对代表性作家作品进行评价。

古代文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宝贵的遗产,它展现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与民族智慧,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也必将在世界文学史上熠熠生辉。

文言文教学心得体会字实用篇十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课程中的一个重难点,每册书都有一个单元的文言文课文,语文教师每学期都会花大量的时间去上文言文。教师教一篇课文很容易,但对学生而言真是想说爱你不容易。面的文言文,学生普遍存在一种害怕的心理,因为要考又不得不学,那么怎么样教才能让学生爱学文言文呢?从事了多年初一语文课教学,在这里我谈一谈对学生初学文言文的一点教学心得。

教师要想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文言文,必须先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习它?我想学生嘴上没问,心里肯定会想这么生涩难懂的文章,现实生活中又不写这样的文章,我们学它做什么?那么上课之前就应先对学生讲一讲文言文是怎么回事。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古人和今人语言的运用是有差别的,文言文是古人的书面语言。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岁月里古人用这些我们今人难懂的文字记录了历史,我们要继承这些文化遗产,从中了解我们的祖先是如何生活的,就必须懂得他们留下的文字。我们学习的这些文言文反映了古人的生活和他们的智慧,我们要把这些不朽的篇章传承下去,就要弄懂它们的意思,学好文言文。

怎样让学生学好文言文?我认为应从读、诵、理、练四个字入手。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一篇文言文要先让学生多次地朗读,要指导学生正确断句,在朗读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学生读熟了自然不再怕了,因为在读的过程中文言文这位陌生人已变成了老朋友了。每上一篇课文,我都会先让学生预习,弄清生字读音,再让学生试读,及时纠正断句错误的地方,最后让学生按正确的朗读方法读熟。

在七年级开始学生就必须积累常见文言文词的意义和用法。在开始几节课以老师串讲为主,有了一定积累后就采用先疑后讲的教学方法。要积累文言文词义和用法“诵”是关键。每篇文言文学生弄懂意思之后都应要求学生背诵,背诵课文及句子翻译。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早自习时间督促学生背诵记忆。可采用小组比赛,男女生pk等手段促进学生的背诵热情。虽说文言文课文并没有全部要求背诵,但我每每让学生去背,短篇一次性背,长篇分段背,背完课文再背意思。要意思不能像背课文那样整段整篇地背,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我每次都是一句一句地检查学生,每句中字的意思,词的意思,再就是句子的意思必须对上号,往往整段背诵译文的学生在翻译句子时经常出现乱入座的情况,所以在背诵积累时一定要让学生逐句逐句背。当然并不是所以学生都能完成背诵任务,但是大部分能做到,少数基础不好的可少背或缓背。

(1)《两小儿辩日》中“孰为汝多智乎?”是通假字,通“谓”,以为,认为。

(2)《晏子使楚》中“缚者何为者也”是“干、做”的意思。

(3)《河中石兽》中“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是“被”的意思。

(4)《黄生借书说》中“为一说”是“写作”。一册书中出现这样一词多义的词有很多,教师及时地帮学生理一理,可以避免出现学了这个意思忘了那个的现象,让学生明白一个词有不同的意义,我们在平时应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选择不同的意思去理解。除一词多义还应注意古今异义,如:《黄生借书说》中“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祖父”和“子孙”是“祖父和父亲”,“儿子和孙子”的意思,其他像词类活用等现象也应注意。

教师除上好课本中文言文外,还应在课外让学生练一练。练习应有所选择,对初一的学生而言他们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不是很强,课外练习难度不宜过大。在练习时应选择篇幅短小而且故事性强的文章,在习题设计时应有课文中熟悉的学习过的知识考查,这样能让学生做起来有信心,以后根据学生掌握情况逐渐加大练习难度。

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增强他们学好文言文的信心,在平时练习中多指导他们学文言文的方法。

(1)借助工具书,在翻译句子时学生常常不是整个句子都不懂,只是有一两个字难住了,可以借助《古汉语词典》等工具书查出这个字的意思选项,再联系句子选择合适的义项。

(2)调整语序法,文言文里有些句子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与现代语法不合的现象,我们需要去调整语序。如:《穿井得人》中“非得一人于井中”,“于井中”状语后置,在翻译时应调整为“非于井中得一人”,还有“时不我待”应为“时不待我”等宾语前置。

(3)变单音节词为双音节词,如:《论语》中“学而时习之”,“学”是“学习”,“时”是“按时”,“习”是“复习”,“学”的内容是知识,所以译为“学习了知识然后按时去复习它”。

(4)还可以利用形声字的表意特点,再结合句子理解。方法有很多,教师应多教会学生几种方法让他们灵活运用,学生会做了自然会提高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真心希望每位学生都能学好文言文,让古文化在现代文明中绽放光彩,让文言文焕发出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