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坎儿井导游词篇一
新疆坎儿井至今已有20__年的历史的古代水利工程,是一项伟大的发明,是吐鲁番绿洲的生命之源,被人们誉为“奇迹”。它与长城、京杭大运河相媲美,被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与四川的都江堰、广西的灵渠并列,被誉为中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
坎儿井由暗渠、竖井、明渠、涝坝(蓄水池)等四个部分组成,它的主体深藏于地表之下,又分积水段和输水段。
暗渠一般高度为1.5米至1.7米,宽度为0.6至0.7米,总长5公里左右,最长的可达到20公里。全新疆坎儿井最多时达到1784条,暗渠总长度为5272公里,竖井总数为172367眼,年出水量为8.58亿立方米。目前全疆有水坎儿井只剩下614条,年出水量仅剩3.01亿立方米,其中,吐鲁番地区有水坎儿井404条,年出水量2.31亿立方米,在一些乡村仍然是灌溉、饮水和维持生态的主要水源。
为向国内外宣传、介绍坎儿井的历史、文化及其在干旱区生态环境中的作用,新疆坎儿井研究会于1992年在吐鲁番投资兴建了坎儿井乐园。新成立时乐园内有陈列着反应坎儿井历史的书画、图片、模型、实物、以及国家和自治区领导题词的坎儿井展厅,近十亩葡萄园和以一个竖井为主的坎儿井暗渠参观点。是规模小、设施比较简落、知名度不太高的一个旅游景点。经过十多年的滚动发展,尤其是近几年来按照已批准的总体规划进行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人员素质,成了全疆乃至全国著名的旅游景点。
坎儿井乐园内有三条坎儿井,主要参观的坎儿井暗渠选择在最具典型的、有800年历史的米依木·阿吉坎儿井的下游部分,游客在十几米地下的、绝对安全的100米参观通道内领略坎儿井暗渠和竖井的原貌。坎儿井是古代水利工程、历史文化遗产,坎儿井乐园又是坎儿井研究会创办的旅游景点,因此我们的特点是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尽量让国内外游客真正的了解坎儿井的历史,它的伟大以及没有坎儿井就没有吐鲁番绿洲文明这样一个事实。因此乐园内的每一个参观项目与坎儿井和他的历史有关,乐园大门很形象地反映坎儿井的全貌,是一个坎儿井的缩影;两座木制“高车桥”反映坐着高轮车、喝着坎儿井水寻找幸福的古代吐鲁番“高车人”的生活情景;新落成的坎儿井博物馆以图片、动态模型、事物等通俗的方式展现了坎儿井的结构、分布、功能、历史演变、研究成果、各级领导的关怀等内容,为人们能够大体了解坎儿井提供了一个较为简便的途径。坎儿井施工展示区反映坎儿井地面施工的全部过程;葡萄园内游客品尝用坎儿井水浇灌的葡萄;还有葡萄晾房、葡萄长廊、维吾尔歌舞演出场等景观。在坎儿井乐园内到处都洋溢着坎儿井文化气氛和有关坎儿井的娱乐活动,他是独具特色的旅游景点,是向全世界介绍坎儿井历史文化的窗口。是向青少年们介绍先辈们的勤劳、智慧,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坎儿井乐园20__年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20__年被评为全国十里风景区。
坎儿井导游词篇二
各位游客来到吐鲁番,人们不禁会问素有火洲风库之称,气候极端干燥的地方,怎么会出现大片的绿洲其中有什么奥秘呢奥秘就是分布在新疆大地上的坎儿井群,它犹如人体的血脉,延展到茫茫戈壁,灌溉了新疆的大片土地。
奇妙的坎儿井,又在吐鲁番分布最广,成为生命之泉,常绿之源,浇灌着吐鲁番滴翠的葡萄和甘甜的瓜。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参观这一举世闻名的灌溉工程。
坎儿井的结构坎儿井的建造方法游客们,现在我们来到了坎儿井乐园,首先请跟我前往坎儿井博物馆去了解一下坎儿井的建造情况。
坎儿井是生活在新疆的各族劳动人民根据本地气候水文特点创造出来的一种地下引水工程,新疆大约有坎儿井条,其中以吐鲁番最多最集中,据统计,吐鲁番的坎儿井共有条,总长约公里,相当于从乌鲁木齐到哈尔滨的里程。
坎儿井堪称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地下水利工程之一,被地理学界的专家称为地下运河,并与长城京杭大运河合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工程。
对于坎儿井您可能早有所闻,不过对它的结构也许不很清楚,现在我就向大家介绍一下。
坎儿井古称井渠,坎儿也就是井穴的意思,由立井竖井暗渠地下渠道明渠地表渠道和涝坝蓄水池四部分组成。
坎儿井之所以能在吐鲁番大量修建,是与这里的自然条件分不开的。
首先吐鲁番盆地地势很低,低于海平面以下的面积就有平方公里,而且吐鲁番四面环山,每年高山上的积雪大量融化后流入山谷。
当雪水流经戈壁时便渗入地下形成潜流,这就给坎儿井提供了丰富的水源。
那坎儿井又是怎样建成的呢请看坎儿井的建造方法是在高山峡谷地带的雪水潜流处,寻找到水源,然后每隔米至米打一眼竖井,井深十米至几十米不等,将地下水汇聚,以增大水势,再依地势高下,在井底凿通暗渠,沟通各井,引流直下,一直连接到遥远的绿洲,才将水由明渠引出地面,加以灌溉。
涝坝则是一个调节水量的蓄水池。
一条坎儿井,一般长约公里,最长者往往是几条坎儿井相连达几十甚至上百公里,其间竖井少则几十口,多则三百余口。
坎儿井导游词篇三
大家好!
接下来我们将要参观的景点是号称古代中国“三大工程”之一的坎儿井。坎儿井位于吐鲁番市亚尔乡亚尔村,地理位置十分便利,离312国道不到一公里,离吐鲁番市中心仅5公里。
坎儿井2004年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2006年被评为全国十里风景区。
坎儿井,早在《史记》中便有记载,当时称之为“井渠”,是我国各族劳动人民在长期生活中,为适应干旱地区的生活而造的一种地下水利工程。新疆的坎儿井主要分布在吐鲁番盆地、哈密和禾垒地区,以吐鲁番地区最多,总共有千余条,如果连接起来,其长度可长达5000公里,有人称之为"地下运河"。因此它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古代中国“三大工程”。
坎儿井是开发利用地下水的一种古老式的水平集水建筑物,适用于山麓、冲积扇缘地带,主要是用于截取地下潜水来进行农田灌溉和居民用水。新疆坎儿井按其成井的水文地质条件来分,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山前潜水补给型,这类坎儿井直接截取山前侧渗的地下水,集水段较短。第二种是山前河流河谷潜水补给型,这类坎儿井集水段较长,出水量较大。第三种是平原潜水补给型,这类坎儿井主要分布在灌区域内,地层多为土质、水文地质较差,出水量较小。
如今,吐鲁番市郊五道林坎儿井、五星乡坎儿井,均可供参观游览。名气最大的坎儿井是米衣木·阿吉坎儿井,它全长5公里,最深处为80米,日水量可浇地70亩,已有200年的历史,它是维吾尔人米衣木·阿吉开掘而成的,故以此而命名。
坎儿井形成的条件主要有两个,一自然条件的可能性。
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的喀拉乌成山,春夏时节有大量融化的积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潜入戈壁滩下。人们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坎儿井不因炎热、狂风而使水分大量蒸发,因而流量稳定,保证了自流灌溉。吐鲁番盆地的地形高差悬殊,地势峻陡,周围高山多系古生代末期海西运动形成的,岩层坚硬且多裂隙,有利于裂隙水的形成。
二是生产发展的需要性。
吐鲁番盆地远在古代汉唐时期就是欧亚交通的孔道、经济文化交流的要地,虽然该地区气候干旱且地面水源非常缺乏,但却蕴藏着丰富的地下水源和充沛的天然泉水、致使冲积扇缘以下的土地尽是肥美的绿洲。农业生产上的进一步发展,必然要求人们开发出更多的地下水源,通过千百年生产劳动的实践和内外文化技术经验的交流,人们终于逐步地找到了一种开发利用地下水的最好形式——坎儿井。
讲到这里,各位游客可能已经迫不及待,想要见坎儿井了,请大家随我下车,我们去亲眼体会坎儿井的独特魅力。
坎儿井导游词篇四
但是,这显然是行不通的,因为不是任何地方都能够掏挖坎儿井,掏挖坎儿井有三个必要的条件,吐鲁番地区是最适合修建坎儿井的地方。首先,修建坎儿井要有丰富的地下水源,吐鲁番盆地北有博格达山,西有喀拉乌成山,每当夏季大量融雪和雨水流向盆地,渗入戈壁,汇成潜流,火焰山的山体在其北麓使地下潜水水位提高,大家都知道水遇阻则要找渠道疏通,这为开凿坎儿井提供了丰富的地下水源;其次修建坎儿井需要有一定的高差,这样才能使水由高到低流出为人所用,吐鲁番盆地北部博格达峰高达5445米,盆地中心的艾丁湖却低于海平面154米,从天山脚下到艾丁湖畔的水平距离为60公里,而高差却达1400多米,地面坡度平均约为四十分之一,地下水的坡降与地面坡变相差不大,这就为开挖坎儿井提供了第二个有利条件;最后修建坎儿井对土质的需求非常严格,必须要质地坚实不易坍塌。有了以上三个重要条件,坎儿井就在吐鲁番发展了起来了。
“坎儿井”是维吾尔语,汉意是“井穴”的意思,其结构由明渠、暗渠、竖井和涝坝(即蓄水池)四部分组成,它们各有用途。首先,竖井是为了通风和挖坎儿井以及清淤吊土所用的,井口呈长方形,长1米左右,宽0.7米,一条坎儿井的竖井越深(约70米左右)其间距也越长(约30-70米)。在吐鲁番最深的一口坚井达到98米。暗渠的作用是把地下含水层中的水聚在它的身上来,它按一定坡度由低往高挖,这样水就可以自动流出地表来,地下暗渠一般高达1.7米,宽约2米,暗渠流出地表就形成了明渠,在明渠末端有涝坝,它是蓄水的小型水库,这样坎儿井的.水经过涝坝注蓄再引入农田灌溉,不仅可以控制流量,减少渠道渗透,更可以提高水温,利于农作物生长,坎儿井的水冬天约为12度,秋夏约为8度。
听了关于坎儿井的描述,大家也许很想知道这么聪明的制井方法是谁创造出来的呢?对于它的开凿历史起源,有很多学者和史料都曾做过各种各样的解释,众说纷纭,但大致上有三种说法:分别是东传、西传和本地说三种。
第一种是东传说:其依据是汉武帝曾命令西征的士兵在今陕西的澄城县凿坚井,开挖“龙首渠”(据《史记汉渠书》记载),并且将明渠、暗渠相交接处称之为龙口,而且吐鲁番人们延用了很多汉唐的有关坎儿井的工具和劳动技术的词,如:“创”、“旱活”等。第二种是西传说:认为此技术源于西亚的波斯人,那里的人早在2000年前就首创了这种利用地下水的工程技术,而坎儿井是由于丝绸之路的开通,东西方文化的交流,随着多领域的互利而传入新疆。最后一种说法是:坎儿井是当地人们长期与自然斗争中自行发明的,也就是本地说。不管哪种说法是正确的,根据坎儿井的分布地区大都是当年沟通东西方经济文化——丝绸之路的沿线(甘肃、陕西、伊朗、土库曼、乌孜别克、高加索),并且就“坎儿井”一词考析,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约在2400年前,《庄子秋水篇》中曾有过:“子独不闻夫坎儿井后的新发明,对于哪种说法正确,还请各位臆断。
说了这么多且不管哪个更为准确,但人们从这种地下水利工程得到很大收益这点都是无法否认的,民间曾流传过这样一首“坎儿井歌”:“坎儿井姓挖不姓夸,吐鲁番本是它老家,盆地戈壁全靠它,水润绿洲开百花,种出葡萄哈密瓜,赛过它个金娃娃”。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吐鲁番正是有了坎儿井,才有了鸟语花香,有了闻名于世的哈密瓜和珍珠小葡萄,有了它才有了古代文明的繁荣与发展,才有了吐鲁番地区的勃勃生机,因此在这儿的人们将坎儿井当成盆地命脉,并与之结下了不解之缘。
林则徐当年途经吐鲁番时,见到了坎儿井,并在他的日记中赞曰:“见沿途多土坑,询其名曰:“卡井”,能引水横流者,由南而北,渐引渐高,水从土中穿穴而行,诚不可思议之事”!
每条坎儿井都有自己的名字,我们现在看到的坎儿井就是以挖井人的名字命名的,叫“米依木阿吉坎儿井”,还有的以动物植物的名字、地名、地理方位、水的味道等命名。在吐鲁番,现在人们记得拥有最长历史的坎儿井是“吐尔坎儿孜坎儿井”。
建国以后党和人民政府非常重视坎儿井的开挖和建设,七十年代以来,由于水位下降,而且打井成风使得很多坎儿井得了“干渴”症,废弃不用了,但人类总是在进步和不断发展,坎儿井在人们的发展历史上起了重要的作用,做出了重大贡献,这是无法否认的。
坎儿井导游词篇五
欢迎大家来到美丽的新疆吐鲁番,我是来自太阳旅行社的导游张家旖,今天由我带大家参观神秘的坎儿井,在游览的过程中请注意安全,保护好自己的随身物品,祝大家旅途愉快!
现在我们在坎儿井的入口处,大家可以摸一摸坎儿井的水,冰冰凉凉的,它特别神奇,这里的水冬暖夏凉,像这样的坎儿井在吐鲁番地区一共有一千多条,全长五百多公里,现存的坎儿井多数都是清代修建的,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它是我国劳动人民留下的不可多得的人文遗产。
我将带大家参观一条完整的坎儿井,它是一种结构巧妙的特殊灌溉系统。它是由竖井、暗渠、明渠和涝坝四部分组成的。我们先看到的是竖井,它是运送地下泥沙或淤泥的通道,也是送气的通气口,最深的竖井有九十米,一般每隔二十米到七十米就有一口竖井,一条坎儿井里竖井少则十多个,多则上百个,井口一般是长方形或者圆形。
接下来我们看到的是暗渠,有叫地下渠,是坎儿井的主体,暗渠的作用是把地下含水层聚在一起,坡度有低向高处挖。暗渠一般宽一米到二米,短的一般有一百到二百米,最长的有二十五公里。在挖暗渠时,吐鲁番人民发明了油灯定向法,根据两点一线的原理,就可以不偏离方向。
明渠又称为龙口,它是暗渠与竖井的交接处,也是天山雪水经过底层渗透,透过暗渠流向明渠的出水口。
最后我们看到的就是涝坝了,涝坝也就是大大小小的蓄水池,水蓄积在涝坝,哪里需要水就送到哪里。
吐鲁番的坎儿井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由于吐鲁番地区生态严重破坏,坎儿井的数量已大大减少,目前仅有七百多条了,如果不再加以保护,三十年后坎儿井可能将不复存在。
坎儿井的参观已经结束了,希望大家喜欢我的讲解,再次谢谢大家光临坎儿井!
坎儿井导游词篇六
但是,这显然是行不通的,因为不是任何地方都能够掏挖坎儿井,掏挖坎儿井有三个必要的条件,吐鲁番地区是最适合修建坎儿井的地方。首先,修建坎儿井要有丰富的地下水源,吐鲁番盆地北有博格达山,西有喀拉乌成山,每当夏季大量融雪和雨水流向盆地,渗入戈壁,汇成潜流,火焰山的山体在其北麓使地下潜水水位提高,大家都知道水遇阻则要找渠道疏通,这为开凿坎儿井提供了丰富的地下水源;其次修建坎儿井需要有一定的高差,这样才能使水由高到低流出为人所用,吐鲁番盆地北部博格达峰高达5445米,盆地中心的艾丁湖却低于海平面154米,从天山脚下到艾丁湖畔的水平距离为60公里,而高差却达1400多米,地面坡度平均约为四十分之一,地下水的坡降与地面坡变相差不大,这就为开挖坎儿井提供了第二个有利条件;最后修建坎儿井对土质的需求非常严格,必须要质地坚实不易坍塌。有了以上三个重要条件,坎儿井就在吐鲁番发展了起来了。
“坎儿井”是维吾尔语,汉意是“井穴”的意思,其结构由明渠、暗渠、竖井和涝坝(即蓄水池)四部分组成,它们各有用途。首先,竖井是为了通风和挖坎儿井以及清淤吊土所用的,井口呈长方形,长1米左右,宽0。7米,一条坎儿井的竖井越深(约70米左右)其间距也越长(约30—70米)。在吐鲁番最深的一口坚井达到98米。暗渠的作用是把地下含水层中的水聚在它的身上来,它按一定坡度由低往高挖,这样水就可以自动流出地表来,地下暗渠一般高达1。7米,宽约2米,暗渠流出地表就形成了明渠,在明渠末端有涝坝,它是蓄水的小型水库,这样坎儿井的水经过涝坝注蓄再引入农田灌溉,不仅可以控制流量,减少渠道渗透,更可以提高水温,利于农作物生长,坎儿井的水冬天约为12度,秋夏约为8度。
听了关于坎儿井的描述,大家也许很想知道这么聪明的制井方法是谁创造出来的呢?对于它的开凿历史起源,有很多学者和史料都曾做过各种各样的解释,众说纷纭,但大致上有三种说法:分别是东传、西传和本地说三种。
第一种是东传说:其依据是汉武帝曾命令西征的士兵在今陕西的澄城县凿坚井,开挖“龙首渠”(据《史记汉渠书》记载),并且将明渠、暗渠相交接处称之为龙口,而且吐鲁番人们延用了很多汉唐的有关坎儿井的工具和劳动技术的词,如:“创”、“旱活”等。第二种是西传说:认为此技术源于西亚的波斯人,那里的人早在20xx年前就首创了这种利用地下水的工程技术,而坎儿井是由于丝绸之路的开通,东西方文化的交流,随着多领域的互利而传入新疆。最后一种说法是:坎儿井是当地人们长期与自然斗争中自行发明的,也就是本地说。不管哪种说法是正确的,根据坎儿井的分布地区大都是当年沟通东西方经济文化——丝绸之路的沿线(甘肃、陕西、伊朗、土库曼、乌孜别克、高加索),并且就“坎儿井”一词考析,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约在2400年前,《庄子秋水篇》中曾有过:“子独不闻夫坎儿井后的新发明,对于哪种说法正确,还请各位臆断。
说了这么多且不管哪个更为准确,但人们从这种地下水利工程得到很大收益这点都是无法否认的,民间曾流传过这样一首“坎儿井歌”:“坎儿井姓挖不姓夸,吐鲁番本是它老家,盆地戈壁全靠它,水润绿洲开百花,种出葡萄哈密瓜,赛过它个金娃娃”。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吐鲁番正是有了坎儿井,才有了鸟语花香,有了闻名于世的哈密瓜和珍珠小葡萄,有了它才有了古代文明的繁荣与发展,才有了吐鲁番地区的勃勃生机,因此在这儿的人们将坎儿井当成盆地命脉,并与之结下了不解之缘。
林则徐当年途经吐鲁番时,见到了坎儿井,并在他的日记中赞曰:“见沿途多土坑,询其名曰:“卡井”,能引水横流者,由南而北,渐引渐高,水从土中穿穴而行,诚不可思议之事”!
每条坎儿井都有自己的名字,我们现在看到的坎儿井就是以挖井人的名字命名的,叫“米依木阿吉坎儿井”,还有的以动物植物的名字、地名、地理方位、水的味道等命名。在吐鲁番,现在人们记得拥有最长历史的坎儿井是“吐尔坎儿孜坎儿井”。
建国以后党和人民政府非常重视坎儿井的开挖和建设,七十年代以来,由于水位下降,而且打井成风使得很多坎儿井得了“干渴”症,废弃不用了,但人类总是在进步和不断发展,坎儿井在人们的发展历史上起了重要的作用,做出了重大贡献,这是无法否认的。
坎儿井导游词篇七
新疆坎儿井至今已有20xx年的历史的古代水利工程,是一项伟大的发明,是吐鲁番绿洲的生命之源,被人们誉为“奇迹”。下面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吐鲁番坎儿井
导游词
,欢迎参考!新疆坎儿井至今已有20xx年的历史的古代水利工程,是一项伟大的发明,是吐鲁番绿洲的生命之源,被人们誉为“奇迹”。它与长城、京杭大运河相媲美,被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与四川的都江堰、广西的灵渠并列,被誉为中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
坎儿井由暗渠、竖井、明渠、涝坝(蓄水池)等四个部分组成,它的主体深藏于地表之下,又分积水段和输水段。
暗渠一般高度为1.5米至1.7米,宽度为0.6至0.7米,总长5公里左右,最长的可达到20公里。全新疆坎儿井最多时达到1784条,暗渠总长度为5272公里,竖井总数为172367眼,年出水量为8.58亿立方米。目前全疆有水坎儿井只剩下614条,年出水量仅剩3.01亿立方米,其中,吐鲁番地区有水坎儿井404条,年出水量2.31亿立方米,在一些乡村仍然是灌溉、饮水和维持生态的主要水源。
为向国内外宣传、介绍坎儿井的历史、文化及其在干旱区生态环境中的作用,新疆坎儿井研究会于1992年在吐鲁番投资兴建了坎儿井乐园。新成立时乐园内有陈列着反应坎儿井历史的书画、图片、模型、实物、以及国家和自治区领导题词的坎儿井展厅,近十亩葡萄园和以一个竖井为主的坎儿井暗渠参观点。是规模小、设施比较简落、知名度不太高的一个旅游景点。经过十多年的滚动发展,尤其是近几年来按照已批准的总体规划进行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人员素质,成了全疆乃至全国著名的旅游景点。
坎儿井乐园内有三条坎儿井,主要参观的坎儿井暗渠选择在最具典型的、有820xx年历史的米依木·阿吉坎儿井的下游部分,游客在十几米地下的、绝对安全的100米参观通道内领略坎儿井暗渠和竖井的原貌。坎儿井是古代水利工程、历史文化遗产,坎儿井乐园又是坎儿井研究会创办的旅游景点,因此我们的特点是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尽量让国内外游客真正的了解坎儿井的历史,它的伟大以及没有坎儿井就没有吐鲁番绿洲文明这样一个事实。因此乐园内的每一个参观项目与坎儿井和他的历史有关,乐园大门很形象地反映坎儿井的全貌,是一个坎儿井的缩影;两座木制“高车桥”反映坐着高轮车、喝着坎儿井水寻找幸福的古代吐鲁番“高车人”的生活情景;新落成的坎儿井博物馆以图片、动态模型、事物等通俗的方式展现了坎儿井的结构、分布、功能、历史演变、研究成果、各级领导的关怀等内容,为人们能够大体了解坎儿井提供了一个较为简便的途径。坎儿井施工展示区反映坎儿井地面施工的全部过程;葡萄园内游客品尝用坎儿井水浇灌的葡萄;还有葡萄晾房、葡萄长廊、维吾尔歌舞演出场等景观。在坎儿井乐园内到处都洋溢着坎儿井文化气氛和有关坎儿井的娱乐活动,他是独具特色的旅游景点,是向全世界介绍坎儿井历史文化的窗口。是向青少年们介绍先辈们的勤劳、智慧,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坎儿井乐园20xx年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20xx年被评为全国十里风景区。
坎儿井是荒漠地区一特殊灌溉系统,普遍于中国新疆吐鲁番地区。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吐鲁番的坎儿井总数达1100多条,全长约5000公里。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古称“井渠”。是古代吐鲁番各族劳动群众,根据盆地地理条件、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的特点,经过长期生产实践创造出来的,是吐鲁番盆地利用地面坡度引用地下水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地下水利工程。
吐鲁番坎儿井,出现在18世纪末叶。主要分布在吐鲁番盆地、哈密和禾垒地区,尤以吐鲁番地区最多,计有千余条,如果连接起来,长达5000公里,所以有人称之为“地下运河”。“坎儿”即井穴,是当地人民吸收内地“井渠法”创造的,它是把盆地丰富的地下潜流水,通过人工开凿的地下渠道,引上地灌溉、使用。
坎儿井的结构,大体上是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 的喀拉乌成山,春夏时节有大量积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潜入戈壁滩下。人们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 创造了坎儿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坎儿并不因炎热、狂风而使水分大量蒸发,因而流量稳定,保证了自流灌溉。坎儿井,早在《史记》中便有记载,时称“井渠”。吐鲁番现存的坎儿井,多为清代以来陆续修建。如今,仍浇灌着大片绿洲良田。吐鲁番市郊五道林坎儿井、五星乡坎儿井,可供参观游览。 坎儿井的名称,新疆维吾尔语称为“坎儿孜”。伊朗波斯语称为“坎纳孜”(kanatz)。苏联俄语称为“坎亚力孜”(k,lplitk)。从语音上来看,彼此虽有区分,但差别不大。
坎儿井是开发利用地下水的一种很古老式的水平集水建筑物,适用于山麓、冲积扇缘地带,主要是用于截取地下潜水来进行农田灌溉和居民用水。
构造
坎儿井是一种结构巧妙的特殊灌溉系统,它由竖井、暗渠、明渠和涝坝四部分组成。总的说来,坎儿井的构造原理是:在高山雪水潜流处,寻其水源,在一定间隔打一深浅不等的竖井,然后再依地势高下在井底修通暗渠,沟通各井,引水下流。地下渠道的出水口与地面渠道相连接,把地下水引至地面灌溉桑田。
竖井
先说竖井。竖井是开挖或清理坎儿井暗渠时运送地下泥沙或淤泥的通道,也是送气通风口。井深因地势和地下水位高低不同而有深有浅,一般是越靠近源头竖井就越深,最深的竖井可达90米以上。竖井与竖井之间的距离,随坎儿井的长度而有所不同,一般每隔20—70米就有一口竖井。一条坎儿井,竖井少则10多个,多则上百个。井口一般呈长方形或圆形,长1米,宽0.7米。乘车临近吐鲁番时,在那郁郁葱葱的绿洲外围戈壁滩上,就可以看见顺着高坡而下的一堆一堆的圆土包,形如小火山锥,坐落有序地伸向绿洲,这些,就是坎儿井的竖井口。
暗渠
暗渠,又称地下渠道,是坎儿井的主体。暗渠的作用是把地下含水层中的水会聚到它的身上来,一般是按一定的坡度由低往高处挖,这样,水就可以自动地流出地表来。暗渠一般高1.7米,宽1.2米,短的100—200米,最长的长达25公里,暗渠全部是在地下挖掘,因此掏捞工程十分艰巨。
坎儿井始于西汉,而指南针在明朝时期才从中原传入西域,在开挖暗渠时,为尽量减少弯曲、确定方向,吐鲁番的先民们创造了木棍定向法。即相邻两个竖井的正中间,在井口之上,各悬挂一条井绳,井绳上绑上一头削尖的横木棍,两个棍尖相向而指的方向,就是两个竖井之间最短的直线。然后再按相同方法在竖井下以木棍定向,地下的人按木棍所指的方向挖掘就可以了。
在掏挖暗渠时,吐鲁番人民还发明了油灯定向法。油灯定向是依据两点成线的原理,用两盏旁边带嘴的油灯确定暗渠挖掘的方位,并且能够保障暗渠的顶部与底部平行。但是,油灯定位只能用于同一个作业点上,不同的作业点又怎样保持一致呢?挖掘暗渠时,在竖井的中线上挂上一盏油灯,掏挖者背对油灯,始终掏挖自己的影子,就可以不偏离方向,而渠深则以泉流能淹没筐沿为标准。
暗渠越深空间越窄,仅容一个人弯腰向前掏挖而行。由于吐鲁番的土质为坚硬的钙质粘性土,加之作业面又非常狭小,因此,要掏挖出一条25公里长的暗渠,不知要付出怎样的艰辛。据说,天山融雪冰冷刺骨,而工人掏挖暗渠必须要跪在冰水中挖土,因此长期从事暗渠掏挖的工人,寿命一般都不超过30岁。所以,总长5000公里的吐鲁番坎儿井被称为“地下长城”,真是当之无愧。
暗渠还有不少好处是,由于吐鲁番高温干燥,蒸发量大,水在暗渠不易被蒸发,而且水流地底不容易被污染,再有,经过暗渠流出的水,经过千层沙石自然过滤,最终形成天然矿泉水,富含众多矿物质及微量元素,当地居民数百年来一直饮用至今,不少人活到百岁以上,因此,吐鲁番素有中国长寿之乡的美名。
龙口
龙口是坎儿井明渠、暗渠与竖井口的交界处,也是天山雪水经过地层渗透,通过暗渠流向明渠的第一个出水口。
明渠涝坝
暗渠流出地面后,就成了明渠。顾名思义,明渠就是在地表上流的沟渠。人们在一定地点修建了具有蓄水和调节水作用的蓄水池,这种大大小小的蓄水池,就称为涝坝。水蓄积在涝坝,哪里需要,就送到哪里。
坎儿井民俗园位于吐鲁番市市区东侧,距离市中心大约3公里,是一处以展示坎儿井文化为主题的景区,也是吐鲁番最著名的景点之一。景区内有坎儿井的原型和博物馆,有维吾尔民居式的宾馆和餐厅。游客来此可以系统的了解新疆坎儿井文化,也可以在此用餐住宿,品味维吾尔风情的建筑和美食,是吐鲁番市内旅游的好去处。
坎儿井民俗园的面积不大,长宽大约都只有几百米,进入景区内步行游玩即可。一般游客来此走马观花参观一圈大约2小时即可,若要购物、用餐等则要更久,也有游客会在景区内住宿一晚,体会新疆特色的维吾尔民居生活。
景区内最为主要的建筑便是一进大门就可以看到的坎儿井博物馆,这里也是系统了解坎儿井文化最好的地方。坎儿井其实是新疆独特的取水工程,通过挖掘地下的暗渠,既能天然的汇集地下水,又可以避免过量蒸发,因其神奇和遍布新疆的规模被誉为除了长城和大运河外中国的第三大古代工程。博物馆内展示了坎儿井的工作原理、挖掘过程等,可以好好参观一下,感受古老维吾尔族的智慧。
在博物馆的北侧,则是景区内的另一处主要景观-坎儿井原型,原型大约300多米,分为暗渠和明渠(即暗渠流出地表的部分),游客可以进入地下的坎儿井通道,现场观看坎儿井的工作原理。
除了坎儿井文化外,景区内还有葡萄干晾房、阿娜尔汗的家、中国大馕坑等新疆传统的民俗建筑,游客可以在这里观看新疆民居的传统建筑,了解葡萄干晾晒、烤馕等过程,十分有趣。
另外,景区内还有维吾尔特色的宾馆和餐厅,可以在此感受维吾尔民居建筑,品尝新疆特色美食。宾馆标间的价格大约350-400元一间,餐厅用餐的价格较高,用餐前最好确认好价格。景区内院内还有购物一条街,可以购买葡萄干、坚果等新疆特色的纪念品,不过价格比外面高,不推荐在此购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