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党的十六大报告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全局,把社会主义*文明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一道,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目标明确提了出来。这是十六大报告的一个重要思想,不仅丰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内涵,也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
正确认识和把握“三个文明”的本质关系,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物质文明、*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人类社会是经济、*和文化形态的有机统一体,人类文明也是由物质文明、*文明和精神文明有机构成的统一体。
物质文明、*文明与精神文明都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伟大成果。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主观世界也得到了改造;不但创造出日益增多的物质财富,也不断提高认识世界的能力,推动*生活的进步,促进科学、艺术和人们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推进*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
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物质生产方式和经济生活的进步即物质文明;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生活的进步即*文明;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精神生活的进步即精神文明。一方面,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三个文明”从来是互为条件、互为目的、互相促进的,这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普遍规律;另一方面,*文明和精神文明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历史继承性,有其自身发展的特殊性。
因此,不能简单地把*文明和精神文明看作是物质文明的派生物或附属品,而应探求和遵循*文明与精神文明自身的发展规律,自觉推进*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物质文明、*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归根到底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伟大实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是一个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在*方面,就是要使“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实现这一目标,不仅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文明的需要,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各项奋斗目标的重要保证,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全局。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我们必须坚持全面的发展观,“三个文明”一起抓。物质文明处于基础和中心的地位。
“三个文明”一起抓,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归根到底要受到物质文明发展水平的制约。
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物质文明上不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就有失去基础的危险。社会主义*文明的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包括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制、*思想文化等内容。
*文明的发展受一定的经济文化发展的制约和影响,同时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它不仅是促进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有力杠杆,而且决定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和*文明建设提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仅是满足和提高
小康社会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客观要求,而且构成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经济、*建设的同时,能否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仅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协调、和谐与稳定,而且关系到能否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持久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关系到经济、*发展能否获得持续的后劲和扩张力。
正如十六大报告指出的,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