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有关危的成语

有关危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危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舍安就危舍:放弃;就:趋,从。舍弃安逸而趋于危险。形容违背常情,不理智。宋·苏舜钦《上范希文书》:“延州逼近贼锋,而能舍安逸以就危隘,虽古人不逮也。”
临危受命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三国 蜀 诸葛亮《前出师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倒悬之危倒悬:象人被倒挂着一样。比喻处境极端困难。《孟子 公孙丑上》:“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如解倒悬也。
危急关头不可预见的紧急关头或困境,要求立即采取行动以避免造成灾难。王朔《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我对她也很好,一方面是感激她在危急关头毫不犹豫地站在我一边。”
见危致命见“见危授命”。春秋·鲁·孔丘《论语·子罕》:“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
拨乱济危平定乱世,救济危难。亦作“拨乱济时”。晋·龚壮《上李寿封事》:“管、蔡既兴,谗谀滋蔓,大义灭亲,拨乱济危。”
临危授命面对危急时勇于献出生命。先秦 孔子《论语 宪问》:“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处安思危处:居于;思:想,考虑。处在平安的环境里,也要想到有出现危险的可能。南宋·郭茂倩《乐府诗集·皇复》:“居高念下,处安思危,照临有度,纪律无亏。”
转危为安由危险转为平安。危:危险。汉 刘向《<战国策>书录》:“皆高才秀士,度时君之所能行,出奇策异智,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亦可喜,亦可观。”
危急存亡危急:危险而紧急。指关系到生存灭亡的紧急关头。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罢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扶危定乱扶助危难,平定祸乱。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83回:“能识人,能爱人才,能为国留得那英雄豪杰,为朝廷扶危定乱。”
岌岌可危岌岌:十分危险;快要倾覆或灭亡。形容形势极其危险。先秦 孟轲《孟子 万章上》:“天下殆哉,岌岌乎!”
危言悚听危言:使人吃惊的话。指故意说些夸大的吓人的话,使人惊疑震动。梁启超《米禁危言》:“我国民勿以吾为危言悚听也。”
正襟危坐正襟:正一正衣襟;危坐:端正地坐着。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着。《史记 日者列传》:“宋忠、贾谊瞿然而悟,猎缨正襟危坐。”
定倾扶危倾:危。扶助危倾,使其安定。指挽救国家于危难之时。汉·恒宽《盐铁论·备胡》:“古者明王讨暴卫弱,定倾扶危,使小国之君悦;讨暴定倾,则无罪之人附。”
乘人之危乘:趁;危:危险;灾难。趁别人有困难时;去要挟、侵害对方。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盖勋传》:“谋事杀良,非忠也;乘人之危,非仁也。”
见危授命在危急关头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先秦 孔子《论语 宪问》:“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危言耸听指故意说些夸大的吓人的话;使人惊疑震动。耸听:使人听了吃惊;危言:使人吃惊的话。宋 吕祖谦《吕东莱文集》:“意者危言骇世,姑一快胸中之愤耶!”
去危就安离开危险,达到平安。《北齐书·文襄帝纪》:“去危就安,今归正朔;转祸为福,已脱罗网。”
危机四伏到处隐藏着危险的祸根。茅盾《子夜》九:“不要太乐观。上海此时也是危机四伏。”
危在旦夕形容危险就在眼前。旦夕:早晨和晚上;指很短时间之内。晋 陈寿《三国志 吴志 太史慈传》:“今管亥暴乱,北海被围,孤穷无援,危在旦夕。”
居安思危居:处在。处于安全的环境;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危难。先秦 左丘明《左传 襄公十一年》:“《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危而不持持:扶助,支持。国有危急之事,不须外力扶助便能安然平息。战国·鲁·孔丘《论语》:“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以危为安,以乱为治治:合理。把危亡当作安定,把祸乱当作太平。形容缺乏政治远见,看不到潜在的危机。汉·贾谊《治安策》:“夫以天子之位,乘今之时,因天之助,尚惮以危为安,以乱为治。”
危言危行危:正直。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先秦 孔子《论语 宪问》:“邦有道,危言危行。”
人心惟危惟:是;危:险恶。指人的嗜欲之心是危险的。《尚书 大禹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危急存亡之秋危险至极的紧急关头。
心所谓危危:危险。心里觉得有危险。指个人对情况和问题的主观认识。春秋·鲁·左丘明《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吾其敢谓子面如吾面乎?抑所谓危,亦以告也。”
安危与共共同享受安乐,共同承担危难。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连。三国魏·曹植《求自试表》:“而臣敢陈闻于陛下者,诚与国分形同气,忧患共之者也。”
临危自计计:计算。指临到危险时刻只为自己着想。后晋·刘昫《旧唐书·吴溆传》:“人臣食君之禄,死君之难,临危自计,非忠也。”
救困扶危救济扶助陷于困境危难中的人。元 刘君锡《来生债》第四折:“救困扶危,疏财仗义,都做了注福消愆。”
旦夕之危旦夕:比喻短时间内。危:危险。形容危险逼近。《三国志·蜀志·孟光传》:“旦夕之危,倒悬之急。”
人命危浅浅:时间短。形容寿命不长,即将死亡。晋 李密《陈情表》:“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整衣危坐危坐:端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累卵之危好比堆叠起来的蛋,极容易打碎。比喻情况极危险。汉 刘向《极谏用外戚封事》:“王氏与刘氏亦且不并立,如下有泰山之安,则上有累卵之危。”
行不履危不走有危险的地方。《晋书·石季龙载记上》:“臣闻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万乘之主行不履危。”
于安思危于:处于;思:想。虽然处在平安的环境里,也想到有出现危险的可能。指随时有应付意外事件的思想准备。《战国策 楚策四》:“臣闻之《春秋》,于安思危,危则虑安。”
道高益安,势高益危益:更加;势:权势。道德越高尚,为人处事好,就越安全;权势越大,更容易滥用权力,刚愎自用,就越危险。《史记·日者列传》:“道高易安,势高益危。居赫赫之势,失身且有日矣。”
扶危定倾谓在国家危殆将倾覆之时扶持之使安定。《周书·李基传》:“太祖扶危定倾,威权震主。”
临危不惧临:碰到;面临;惧:害怕;畏惧。面对危难;丝毫也不畏惧。《邓析子 无厚》:“死生有命,贫富有时。怨夭折者,不知命也;怨贫贱者,不知时也。故临难不惧。”
燕处危巢见“燕处焚巢”。清·筱波山人《爱国魂·勤王》:“怕只怕临安颓厦如燕处危巢。”
鹬蚌相危同“鹬蚌相持”。北齐·魏收《为东魏檄梁文》:“鹬蚌相危,我乘其弊。”
危如累卵比喻形势非常危险;如同堆起来的蛋;随时都有塌下打碎的可能。累:堆;卵:蛋。西汉 刘向《战国策 秦策四》:“当是时,魏危于累卵,天下之士相从谋。”
安危相易易:变易,转变。平安与危难互为因果,相互转换。先秦 庄周《庄子 则阳》:“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缓急相摩,聚散以成。”
鸟覆危巢鸟巢因建于弱枝而倾覆。比喻处境极端危险。唐·李商隐《行次昭应县道上》诗:“鱼游沸鼎知无日,鸟覆危巢岂待风。”
危如朝露危险得象清早的露水,太阳一出就会消失。比喻处境极危险。《史记·商君列传》:“君之危若朝露,尚将延年益寿乎。”
危亡关头突如其来的、不可预见的紧急关头或困境,要求立即采取行动以避免造成灾难。
栗栗危惧栗栗:发抖的样子。形容非常害怕。《尚书 汤浩》:“栗栗危惧,若将陨于深渊。”
存亡危急之秋指生存、灭亡、危险、紧急的关键时刻。毛泽东《国共合作成立后的迫切任务》:“在存亡危急之秋,更不应计较过去的一切,而当与全国国民彻底更始,力谋团结,以保国家之生命与生存。”
临危制变面临危难时紧急应变。晋·陈寿《三国志·魏志·明帝纪》:“司马懿临危制变,擒渊可计日待也。”
临危致命在遇到危难时肯豁出性命。先秦 孔子《论语 子张》:“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
扶危济困扶:帮助;支持;济:拯救。扶持、救济生活困苦、处境危急的人。比喻尽力救助别人的危难。明 施耐庵《水浒传》:“素知将军仗义行仁,扶危济困,不想果然如此义气!”
褒衣危冠褒衣:宽大的衣服。危冠:高帽子。古代儒生的装束。指宽袍高帽。唐·韩愈《上巳日燕太学听弹琴诗序》:“献酬有容,歌风雅之古辞,斥夷狄之新声。褒衣危冠,兴兴如此。”
忘战者危指忘记了战备就一定会产生危机。同“忘战必危”。三国 魏 桓范《兵要》:“故曰好战者亡,忘战者危,不好不忘,天下之王也。”
变危为安变危急为平安。宋 司马光《论周琰事乞不坐冯浩状》:“陛下当此之时变危为安,变乱为治,易于返掌。”
临危不乱临:面临;危:危险;乱:慌乱,紊乱。指面临危险心情不慌乱。梁实秋《槐园梦忆》:“此次事件端赖季淑临危不乱,镇定应付,使我得以幸免于祸灾。”
治乱安危使纷乱的社会得到整治,危急的局势得以安定。宋·苏轼《东坡集·司马温公行状》:“其余非天下所以治乱安危者,皆不载。”
危于累卵比垒起的蛋还危险。喻极其危险。《战国策·秦策四》:“当是时,魏危于累卵,天下之士相从谋。”汉·枚乘《上书谏吴王》:“必若所欲为,危于累卵,难于上天。”《后汉书·申屠刚传》:“国家危弱,奸谋不禁;六极之效,危于累卵。”
人人自危每一个人都感到随时有危险出现而恐惧不安。西汉 司马迁《史记 李斯列传》:“法令诛罚日益深刻,群臣人人自危,欲畔者众。”
燕巢危幕燕子把窝做在帷幕上。比喻处境非常危险。《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夫子之在此也,犹燕之巢于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