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不顾身的成语故事


奋不顾身

拼音fèn bù gù shēn

基本解释奋:振作精神;鼓起干劲。指勇往直前;不顾个人安危。

出处西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


奋不顾身的典故

奋不顾身”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奋勇向前,不顾个人安危。这个成语来源于《汉书·司马迁传》,然仆观其为人自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李陵,字少卿,是汉武帝时的著名大将,很受汉武帝信用,任命他为骑都尉,率军抵御匈奴的入侵。李陵擅长骑射,又懂得兵法,当时很得朝廷信任。不料,李陵在和匈奴的战斗中,由于寡不敌从,无奈投降了匈奴。听说李陵投降,汉武帝很是生气,认为李陵辱没了自己对他的信任,朝中大臣也都纷纷指责李陵没有骨气。只有太史令司马迁不这样认为,他说:“我和李陵一向没什么交情,但我见他为人很讲义气,孝顺父母,友爱兵士。他常常想奋不顾身地解救国家的灾难,所以,我认为李陵这次在领兵不到五千的情况下,与数万名敌兵对阵,最后由于伤亡惨重,弹尽粮绝,归路被切断,才被迫投降,是情有可原的。而且我还认为,他这次投降,并非贪生,而是想等待以后有利的时机再来报答国家。”司马迁说得在情在理,但汉武帝却认为他是替李陵辩护,是非不分,将他关进了监狱,施行“腐刑”。以后,汉武帝还杀了李陵全家。李陵知道后很是痛心,于是在匈奴娶妻成家,至死不回故土,未能实现他奋不顾身、为国捐躯的愿望。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奋不顾身)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历史出处
奉命惟谨 明 李东阳《先考赠少傅府君诰命碑阴记》:“东阳皆奉命惟谨。”
亦复如是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尤悔》:“刘琨善能招延,而拙于抚御,一日虽有数千人归投,其逃散而去,亦复如此。所以卒无所建。”
一塌糊涂 清 曾朴《孽海花》:“与其顾惜场面,硬充好汉,到临了弄的一塌糊涂,还不如一老一实,揭破真情,自寻生路。”
当仁不让 先秦 孔子《论语 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朱熹集注:“当仁,以仁为己任也。”
大惑不解 庄周《庄子 天地》:“大惑者,终身不解;大愚者,终身不灵。”
遗形藏志 汉·严遵《道德指归论·上德不德》:“遗形藏志,与道相得。”
擦肩而过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32回:“后来彼此又擦肩而过。”
土木形骸 《晋书 嵇康传》:“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
目不斜视 清 李汝珍《镜花缘》:“都是目不斜视,俯首而行。”
妻儿老小 明 梁辰鱼《浣纱记 见王》:“你一向远出,可速与妻儿老小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