蹉跎岁月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蹉跎:时间白白地消耗掉;虚度光阴。白白地度过年月。指人生虚度年华。也作“日月蹉跎”、“岁月蹉跎”。
出处晋 阮籍《咏怀》:“误东未终极,白日勿蹉跎。”
例子倘我不能报复而死,埋没了龙家的豹韬,枉蹉跎岁月一死鸿毛。(明 张凤翼《灌园记 君后授衣》)
基础信息
拼音cuō tuó suì yuè
注音ㄘㄨㄛ ㄊㄨㄛˊ ㄙㄨㄟˋ ㄩㄝˋ
繁体蹉跎歲月
正音“蹉”,不能读作“chā”。
感情蹉跎岁月是贬义词。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形容虚度光阴。
辨形“跎”,不能写作“驼”。
谜语浪费光阴
近义词马齿徒增、虚度年华
反义词夜以继日、分秒必争
英语spend one's life in fruitless efforts
俄语Врéмя всё проходило дáром
字义分解
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
- 早出晚归(意思解释)
- 旁若无人(意思解释)
- 放牛归马(意思解释)
- 铺张浪费(意思解释)
- 囊萤映雪(意思解释)
-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意思解释)
- 草菅人命(意思解释)
- 赶尽杀绝(意思解释)
- 天之骄子(意思解释)
- 取而代之(意思解释)
- 困而不学(意思解释)
- 诈奸不及(意思解释)
- 黑不溜秋(意思解释)
- 罪上加罪(意思解释)
- 三三两两(意思解释)
- 秽德垢行(意思解释)
- 急功近利(意思解释)
- 道山学海(意思解释)
- 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意思解释)
- 流里流气(意思解释)
- 春去冬来(意思解释)
- 孜孜不倦(意思解释)
- 念兹在兹(意思解释)
- 通时合变(意思解释)
- 不在话下(意思解释)
- 意料之外(意思解释)
- 驾轻就熟(意思解释)
- 义不容辞(意思解释)
※ 蹉跎岁月的意思解释、蹉跎岁月是什么意思由查信息-在线查询专业必备工具提供。
相关成语
成语 | 解释 |
---|---|
离经辨志 | 读断经书文句,明察圣贤志向。 |
疑邻盗斧 | 疑:怀疑;斧:斧头。怀疑邻居偷他的斧头。指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 |
众喣山动 | 众人吹气,可以移山。比喻人多力量大。同“众喣漂山”。 |
恶衣恶食 | 恶:粗劣的。指粗劣的衣服和食物。 |
春风风人 | 和煦的春风吹拂着人们。比喻及时给人以良好的教育和帮助。 |
仰屋著书 | 仰:脸向上;著:写。形容一心放在著作上。 |
珠宫贝阙 | 用珍珠宝贝做的宫殿。形容房屋华丽。 |
进道若退 | 谓前进之道反若后退。 |
色中饿鬼 | 比喻极其贪色的人。 |
火烛银花 | 犹火树银花。形容张灯结彩或大放焰火的灿烂夜景。 |
吃不了兜着走 | 比喻不能承受或担当。 |
救经引足 | 经:自缢,上吊;引:拉;救上吊的人却去拉他的脚。比喻做的事与愿望相违背。 |
自命不凡 | 自称自己不平常(凡:平凡;平常)。形容自高。 |
不能自拔 | 拔:摆脱。不能将自己拔出来。指陷进很深的境地;难以使自己从中解脱出来。 |
善游者溺 | 会游泳的人,往往淹死。比喻人自以为有某种本领,因此而惹祸。 |
不置可否 | 置:搁;放;可:行;否:不行。不说对;也不说不对。指不明确表态。也作“不加可否。” |
龙争虎斗 | 龙与虎之间的争斗。形容斗争或竞赛十分激烈紧张。 |
峨峨洋洋 | 本用以形容音乐高亢奔放。后亦用以形容欢乐之态。语本《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锺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锺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锺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
定国安邦 | 邦:国家。治理和保卫国家,使国家安定稳固。 |
亡命之徒 | 指逃亡的人。也称冒险犯法;不顾性命的人。亡:无;命:名;亡命:逃匿则削除名籍;故以逃亡为亡命;即逃亡;流亡;徒:一类人(含贬义)。 |
超然物外 | 超然:脱离;不介入;物:客观世界。超脱于世俗生活之外;意指对现实的一切都不感兴趣。也比喻置身事外。 |
散言碎语 | 犹言闲言碎语。 |
清风劲节 | 喻人品纯洁,节操坚贞。 |
空腹高心 | 腹内空虚而目空一切。形容并无真才实学。 |
超然绝俗 | 高超得完全不同凡俗。谓远过于寻常之辈。汉·班固《为第五伦荐谢夷吾疏》:“方之古贤,实有伦序,采之于今,超然绝俗,诚社稷之蓍龟,大汉之栋甍。”宋·陆游《与姜特立书》:“《茧庵记》及《初营》、《落成》二诗,大老手笔,超然绝俗。” |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 铄金:熔化金属;积毁:积累的毁谤;销骨:熔化骨头。众人的言论能够熔化金属,纷纷而来的毁谤足以致人于死地。比喻舆论力量的强大。 |
雅俗共赏 | 雅俗:文雅和粗俗。旧时把文化高的人称“雅人”;把没文化的人称“俗人”;赏:欣赏。无论文化水平高低都能欣赏。形容艺术水平既高雅又通俗;能为各种人所接受。 |
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 山阴道:在会稽城西南郊外,那里风景优美。原指一路上山明水秀,看不胜看。后用下句比喻来往的人多,应接不过来。 |